礦區(qū)復墾土壤碳組分對外源碳輸入的響應特征
發(fā)布時間:2021-11-29 14:01
研究外源碳輸入對復墾土壤有機碳及組分的影響,對于深入探究礦區(qū)復墾土壤有機碳提升及培肥管理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依托山西省襄垣縣采煤沉陷復墾區(qū)的長期定位試驗,研究了礦區(qū)復墾土壤碳組分對不同外源碳(生物炭、堆肥、沼渣、牛糞與秸稈)輸入的響應特征。分別在2011年與2016年對礦區(qū)復墾土壤樣品進行采集,測定0~20 cm土層土壤有機碳、易氧化有機碳、活性碳庫Ⅰ、Ⅱ的含量。結(jié)果表明,生物炭處理的土壤有機碳增長率和年變化量較對照(CK,無外源碳添加)分別增加101.80%和0.56g·kg–1·a–1,且均顯著高于其他有機物料處理;生物炭、牛糞處理土壤0~20 cm土層固碳量較CK分別提高100.52%和91.52%,二者間差異不顯著,均顯著高于其他有機物料處理,堆肥、沼渣和秸稈處理間對土壤固碳量的提升作用不顯著。添加有機物料均能顯著增加復墾土壤易氧化有機碳的增長率和年變化量,均表現(xiàn)為堆肥處理最高,較CK分別增加12.37%和0.16 g·kg–1·a–1。復墾土壤活性碳庫Ⅰ、Ⅱ的增長率和年變化量均為牛糞處理顯著高于其他有機物料處理。有機物料添加均能提高土壤穩(wěn)定性有機碳含量,與CK相比,生物炭和牛糞...
【文章來源】: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中英文). 2020,28(08)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長期添加不同有機物料對復墾土壤固碳量的影響
不同有機物料輸入對復墾土壤有機碳增長率與年變化量的影響如圖1所示。添加有機物料均可顯著提高土壤有機碳含量,添加有機物料6年后,生物炭、堆肥、沼渣、牛糞和秸稈處理土壤有機碳增長率較無有機物料添加處理(CK)分別增加101.80%、62.13%、56.61%、71.15%和51.42%,年變化量分別增加0.56 g·kg–1·a–1、0.34 g·kg–1·a–1、0.31g·kg–1·a–1、0.39 g·kg–1·a–1和0.28 g·kg–1·a–1。生物炭處理土壤有機碳的增長率和年變化量均最大,分別達230.38%和1.27 g·kg–1·a–1,生物炭處理較堆肥、沼渣、牛糞、秸稈處理增長率分別增加39.68%、45.19%、30.66%和50.39%,且各處理間差異顯著;生物炭處理較堆肥、沼渣、牛糞、秸稈處理年變化量分別增加0.22 g·kg–1·a–1、0.25 g·kg–1·a–1、0.17g·kg–1·a–1和0.28 g·kg–1·a–1,生物碳處理顯著高于其他各處理,堆肥、沼渣、秸稈處理間差異不顯著。由圖2可知,添加有機物料均可以顯著提高復墾土壤0~20 cm土層固碳量。與CK處理相比,生物炭、堆肥、沼渣、牛糞和秸稈處理土壤固碳量分別提高100.52%、50.13%、56.61%、91.52%和64.05%,其中生物炭處理提升幅度最大,生物炭與牛糞處理間差異不顯著,但均顯著高于其他有機物料添加處理,而堆肥、沼渣和秸稈處理間對土壤固碳量的提升作用差異不顯著。
由圖5可知,添加有機物料均顯著提高活性碳庫Ⅱ增長率和年變化量,牛糞處理提升顯著高于其他處理。生物炭、堆肥、沼渣、牛糞、秸稈處理活性碳庫Ⅱ增長率與CK處理相比分別增加20.82%、15.97%、12.05%、101.36%、4.41%,其中牛糞處理顯著高于其他有機物料處理;年變化量與CK處理相比分別增加0.02 g·kg–1·a–1、0.01 g·kg–1·a–1、0.01 g·kg–1·a–1、0.09 g·kg–1·a–1、0.01 g·kg–1·a–1,其中生物炭、堆肥和沼渣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圖4 長期添加不同有機物料對復墾土壤活性碳庫Ⅰ增長率和年變化量的影響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土壤活性有機碳的影響因素與綜合分析[J]. 張淑香,張文菊,徐明崗.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 2020(06)
[2]生物炭及秸稈長期施用對紫色土坡耕地土壤團聚體有機碳的影響[J]. 林洪羽,周明華,張博文,李子陽,朱波. 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中英文). 2020(01)
[3]生物質(zhì)炭對土壤N2O消耗的影響及其微生物影響機理[J]. 賀超卉,董文旭,胡春勝,李佳珍. 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中英文). 2019(09)
[4]不同有機物料對蘇打鹽化土有機碳和活性碳組分的影響[J]. 郭軍玲,金輝,郭彩霞,王永亮,楊治平.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19(08)
[5]秸稈及其生物炭對土壤碳庫管理指數(shù)及有機碳礦化的影響[J]. 張影,劉星,任秀娟,李東方,吳大付,陳錫嶺. 水土保持學報. 2019(03)
[6]牛糞和生物炭對蘋果根系生長、土壤特性和氮素利用的影響[J]. 王芬,劉會,馮敬濤,田歌,劉相陽,葛順峰,姜遠茂. 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 2018(12)
[7]不同培肥方式對土壤有機碳與微生物群落結(jié)構(gòu)的影響[J]. 李倩,馬琨,冶秀香,楊金娟,牛紅霞,馬玲. 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 2018(12)
[8]秸稈及生物炭還田對土壤有機碳及其活性組分的影響[J]. 黎嘉成,高明,田冬,黃容,徐國鑫. 草業(yè)學報. 2018(05)
[9]不同利用方式下復墾土壤的有機碳組分空間分布特征[J]. 李奇超,李新舉. 水土保持學報. 2018(02)
[10]紫色土壤有機碳活性組分對生物炭施用量的響應[J]. 羅梅,田冬,高明,黃容. 環(huán)境科學. 2018(09)
碩士論文
[1]生物炭對華北高產(chǎn)農(nóng)田土壤碳和作物產(chǎn)量的影響[D]. 魯寧.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 2014
本文編號:3526635
【文章來源】: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中英文). 2020,28(08)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長期添加不同有機物料對復墾土壤固碳量的影響
不同有機物料輸入對復墾土壤有機碳增長率與年變化量的影響如圖1所示。添加有機物料均可顯著提高土壤有機碳含量,添加有機物料6年后,生物炭、堆肥、沼渣、牛糞和秸稈處理土壤有機碳增長率較無有機物料添加處理(CK)分別增加101.80%、62.13%、56.61%、71.15%和51.42%,年變化量分別增加0.56 g·kg–1·a–1、0.34 g·kg–1·a–1、0.31g·kg–1·a–1、0.39 g·kg–1·a–1和0.28 g·kg–1·a–1。生物炭處理土壤有機碳的增長率和年變化量均最大,分別達230.38%和1.27 g·kg–1·a–1,生物炭處理較堆肥、沼渣、牛糞、秸稈處理增長率分別增加39.68%、45.19%、30.66%和50.39%,且各處理間差異顯著;生物炭處理較堆肥、沼渣、牛糞、秸稈處理年變化量分別增加0.22 g·kg–1·a–1、0.25 g·kg–1·a–1、0.17g·kg–1·a–1和0.28 g·kg–1·a–1,生物碳處理顯著高于其他各處理,堆肥、沼渣、秸稈處理間差異不顯著。由圖2可知,添加有機物料均可以顯著提高復墾土壤0~20 cm土層固碳量。與CK處理相比,生物炭、堆肥、沼渣、牛糞和秸稈處理土壤固碳量分別提高100.52%、50.13%、56.61%、91.52%和64.05%,其中生物炭處理提升幅度最大,生物炭與牛糞處理間差異不顯著,但均顯著高于其他有機物料添加處理,而堆肥、沼渣和秸稈處理間對土壤固碳量的提升作用差異不顯著。
由圖5可知,添加有機物料均顯著提高活性碳庫Ⅱ增長率和年變化量,牛糞處理提升顯著高于其他處理。生物炭、堆肥、沼渣、牛糞、秸稈處理活性碳庫Ⅱ增長率與CK處理相比分別增加20.82%、15.97%、12.05%、101.36%、4.41%,其中牛糞處理顯著高于其他有機物料處理;年變化量與CK處理相比分別增加0.02 g·kg–1·a–1、0.01 g·kg–1·a–1、0.01 g·kg–1·a–1、0.09 g·kg–1·a–1、0.01 g·kg–1·a–1,其中生物炭、堆肥和沼渣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圖4 長期添加不同有機物料對復墾土壤活性碳庫Ⅰ增長率和年變化量的影響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土壤活性有機碳的影響因素與綜合分析[J]. 張淑香,張文菊,徐明崗.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 2020(06)
[2]生物炭及秸稈長期施用對紫色土坡耕地土壤團聚體有機碳的影響[J]. 林洪羽,周明華,張博文,李子陽,朱波. 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中英文). 2020(01)
[3]生物質(zhì)炭對土壤N2O消耗的影響及其微生物影響機理[J]. 賀超卉,董文旭,胡春勝,李佳珍. 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中英文). 2019(09)
[4]不同有機物料對蘇打鹽化土有機碳和活性碳組分的影響[J]. 郭軍玲,金輝,郭彩霞,王永亮,楊治平.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19(08)
[5]秸稈及其生物炭對土壤碳庫管理指數(shù)及有機碳礦化的影響[J]. 張影,劉星,任秀娟,李東方,吳大付,陳錫嶺. 水土保持學報. 2019(03)
[6]牛糞和生物炭對蘋果根系生長、土壤特性和氮素利用的影響[J]. 王芬,劉會,馮敬濤,田歌,劉相陽,葛順峰,姜遠茂. 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 2018(12)
[7]不同培肥方式對土壤有機碳與微生物群落結(jié)構(gòu)的影響[J]. 李倩,馬琨,冶秀香,楊金娟,牛紅霞,馬玲. 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 2018(12)
[8]秸稈及生物炭還田對土壤有機碳及其活性組分的影響[J]. 黎嘉成,高明,田冬,黃容,徐國鑫. 草業(yè)學報. 2018(05)
[9]不同利用方式下復墾土壤的有機碳組分空間分布特征[J]. 李奇超,李新舉. 水土保持學報. 2018(02)
[10]紫色土壤有機碳活性組分對生物炭施用量的響應[J]. 羅梅,田冬,高明,黃容. 環(huán)境科學. 2018(09)
碩士論文
[1]生物炭對華北高產(chǎn)農(nóng)田土壤碳和作物產(chǎn)量的影響[D]. 魯寧.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 2014
本文編號:352663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nykj/352663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