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對土壤有機碳及團聚體微生物特性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09-30 18:52
本研究依托沈陽農業(yè)大學2011年建立的現代農業(yè)花生產業(yè)技術體系土壤肥料長期定位試驗基地,試驗設置5個處理:不施肥(CK),施用低量生物炭(C15;250 kg·hm-2),施用高量生物炭(C50;750 kg·hm-2),施用化肥(NPK;N:75.0 kg·hm-2,P2O5:97.5 kg·hm-2,K2O:97.5 kg·hm-2)和施用炭基肥(BBF;750 kg·hm-2)。采集2018年收獲期土壤和植物樣本對不同施肥條件下土壤基本理化性質,有機碳及其組分,團聚體結構及穩(wěn)定性,土壤微生物特性,團聚體中細菌豐度及群落結構,作物養(yǎng)分積累和產量進行研究,有助于揭示土壤營養(yǎng)元素-土壤結構-土壤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農田土壤固碳機制的深化研究方向,對制定合理的養(yǎng)分管理措施,實現花生連作地區(qū)增產增效有重要意義。試驗結果表明:(1)長期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緩解了土壤酸化,比CK處理分別提高了土壤...
【文章來源】:沈陽農業(yè)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8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影響團聚體形成和穩(wěn)定的5個主要因素之間相互作用和反饋(Sixetal,2004)
第一章緒論12Golchin(1994)認為植物殘體進到土壤里成為供給微生物活動的碳源,從而刺激膠結物質的產生并有助于團聚體的形成。植物殘體碎片或顆粒有機物解過程中逐漸被粘土顆粒和微生物產物包裹,形成穩(wěn)定的微團聚體核心。微生物黏液和代謝物進一步浸透仍在分解的有機核周圍的礦物外殼,形成非常穩(wěn)定的微團聚體。最終,易分解的土壤有機質的核心枯竭,導致微生物活動和膠結劑產生的終止,進而導致微團聚體的穩(wěn)定性的喪失。微團聚體分解后,浸有微生物副產品的礦物外殼被釋放出來,形成穩(wěn)定的粉粒有機礦物。Six等(1998)進一步提出了“團聚體動態(tài)模型”(圖1-3),該模型直接將土壤中團聚體的形成和分解與微生物土壤動物參與的顆粒有機物的周轉聯(lián)系。圖1-3土壤團聚體形成和穩(wěn)定的生物學機制(Sixetal,2002)Figure1-3Biologicalmechanismsofsoilaggregateformationandturnover(modifiedfromSixetal.,2002)1.4土壤團聚體對有機碳的保護土壤有機碳為形成團聚體提供了膠結物質,同時大團聚體形成微團聚體時,大團聚體中的有機碳再分配,團聚體對土壤表層易分解有機碳的保護作用對于穩(wěn)定土壤有機碳庫極其重要。土壤團聚體是有機碳主要的依附場所,主要通過隔離對有機碳進行物理保護,即:限制微生物對植物殘體等有機質的可接觸性,限制氧氣和水分在土壤大團聚體和微團聚體間的擴散,限制土壤酶和底物的接觸(汪景寬等,2019)。但有機無機復合體結合的化學吸附保護和團聚體對有機碳的物理隔離保護和是同時存在互相促進的,因
研究技術路線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生物炭配施化肥對土壤肥力及玉米生長的影響[J]. 呂貝貝,張麗萍,張貴云,劉珍,范巧蘭,姚眾. 山西農業(yè)科學. 2020(01)
[2]不同有機物料對蘇打鹽化土有機碳和活性碳組分的影響[J]. 郭軍玲,金輝,郭彩霞,王永亮,楊治平.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19(08)
[3]輪牧方式對荒漠草原土壤團聚體及有機碳特征的影響[J]. 陸琪,馬紅彬,俞鴻千,王麗,沈艷,許冬梅,謝應忠.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9(09)
[4]施用不同配比生物炭對橡膠樹根系生長的短期響應[J]. 貝美容,黃艷艷,井玉丹,茶正早,林清火,羅微. 熱帶作物學報. 2019(06)
[5]生物炭對潮土磷有效性、小麥產量及吸磷量的影響[J]. 鄭琴,王秀斌,宋大利,盧越,楊蘭芳. 中國土壤與肥料. 2019(03)
[6]生物炭和氮肥配施提高■土團聚體穩(wěn)定性及作物產量[J]. 李偉,代鎮(zhèn),張光鑫,劉楊,韓娟.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19(05)
[7]生物炭添加對半干旱區(qū)土壤細菌群落的影響[J]. 王穎,孫層層,周際海,王彤彤,鄭紀勇. 中國環(huán)境科學. 2019(05)
[8]不同施肥處理對紅壤坡耕地土壤團聚體的影響[J]. 楊蒼玲,李成學,楊鴻,付星基,趙燚柯,余建新. 江蘇農業(yè)科學. 2019(05)
[9]施用生物炭6年后對稻田土壤酶活性及肥力的影響[J]. 許云翔,何莉莉,劉玉學,呂豪豪,汪玉瑛,陳金媛,楊生茂.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9(04)
[10]植物殘體向土壤有機質轉化過程及其穩(wěn)定機制的研究進展[J]. 汪景寬,徐英德,丁凡,高曉丹,李雙異,孫良杰,安婷婷,裴久渤,李明,王陽,張維俊,葛壯. 土壤學報. 2019(03)
博士論文
[1]高碳氮投入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及微生物特性研究[D]. 李景.中國農業(yè)大學 2018
[2]長期施肥對不同作物生產體系土壤團聚體中微生物群落的影響[D]. 鄭春燕.中國農業(yè)大學 2016
[3]生物炭影響土壤磷素、鉀素有效性的微生態(tài)機制[D]. 劉賽男.沈陽農業(yè)大學 2016
碩士論文
[1]兩種生物質炭對紅壤團聚體結構穩(wěn)定性的影響研究[D]. 何玉亭.四川農業(yè)大學 2017
[2]長期耕作對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及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D]. 李景.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4
本文編號:3416452
【文章來源】:沈陽農業(yè)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8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影響團聚體形成和穩(wěn)定的5個主要因素之間相互作用和反饋(Sixetal,2004)
第一章緒論12Golchin(1994)認為植物殘體進到土壤里成為供給微生物活動的碳源,從而刺激膠結物質的產生并有助于團聚體的形成。植物殘體碎片或顆粒有機物解過程中逐漸被粘土顆粒和微生物產物包裹,形成穩(wěn)定的微團聚體核心。微生物黏液和代謝物進一步浸透仍在分解的有機核周圍的礦物外殼,形成非常穩(wěn)定的微團聚體。最終,易分解的土壤有機質的核心枯竭,導致微生物活動和膠結劑產生的終止,進而導致微團聚體的穩(wěn)定性的喪失。微團聚體分解后,浸有微生物副產品的礦物外殼被釋放出來,形成穩(wěn)定的粉粒有機礦物。Six等(1998)進一步提出了“團聚體動態(tài)模型”(圖1-3),該模型直接將土壤中團聚體的形成和分解與微生物土壤動物參與的顆粒有機物的周轉聯(lián)系。圖1-3土壤團聚體形成和穩(wěn)定的生物學機制(Sixetal,2002)Figure1-3Biologicalmechanismsofsoilaggregateformationandturnover(modifiedfromSixetal.,2002)1.4土壤團聚體對有機碳的保護土壤有機碳為形成團聚體提供了膠結物質,同時大團聚體形成微團聚體時,大團聚體中的有機碳再分配,團聚體對土壤表層易分解有機碳的保護作用對于穩(wěn)定土壤有機碳庫極其重要。土壤團聚體是有機碳主要的依附場所,主要通過隔離對有機碳進行物理保護,即:限制微生物對植物殘體等有機質的可接觸性,限制氧氣和水分在土壤大團聚體和微團聚體間的擴散,限制土壤酶和底物的接觸(汪景寬等,2019)。但有機無機復合體結合的化學吸附保護和團聚體對有機碳的物理隔離保護和是同時存在互相促進的,因
研究技術路線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生物炭配施化肥對土壤肥力及玉米生長的影響[J]. 呂貝貝,張麗萍,張貴云,劉珍,范巧蘭,姚眾. 山西農業(yè)科學. 2020(01)
[2]不同有機物料對蘇打鹽化土有機碳和活性碳組分的影響[J]. 郭軍玲,金輝,郭彩霞,王永亮,楊治平.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19(08)
[3]輪牧方式對荒漠草原土壤團聚體及有機碳特征的影響[J]. 陸琪,馬紅彬,俞鴻千,王麗,沈艷,許冬梅,謝應忠.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9(09)
[4]施用不同配比生物炭對橡膠樹根系生長的短期響應[J]. 貝美容,黃艷艷,井玉丹,茶正早,林清火,羅微. 熱帶作物學報. 2019(06)
[5]生物炭對潮土磷有效性、小麥產量及吸磷量的影響[J]. 鄭琴,王秀斌,宋大利,盧越,楊蘭芳. 中國土壤與肥料. 2019(03)
[6]生物炭和氮肥配施提高■土團聚體穩(wěn)定性及作物產量[J]. 李偉,代鎮(zhèn),張光鑫,劉楊,韓娟.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19(05)
[7]生物炭添加對半干旱區(qū)土壤細菌群落的影響[J]. 王穎,孫層層,周際海,王彤彤,鄭紀勇. 中國環(huán)境科學. 2019(05)
[8]不同施肥處理對紅壤坡耕地土壤團聚體的影響[J]. 楊蒼玲,李成學,楊鴻,付星基,趙燚柯,余建新. 江蘇農業(yè)科學. 2019(05)
[9]施用生物炭6年后對稻田土壤酶活性及肥力的影響[J]. 許云翔,何莉莉,劉玉學,呂豪豪,汪玉瑛,陳金媛,楊生茂.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9(04)
[10]植物殘體向土壤有機質轉化過程及其穩(wěn)定機制的研究進展[J]. 汪景寬,徐英德,丁凡,高曉丹,李雙異,孫良杰,安婷婷,裴久渤,李明,王陽,張維俊,葛壯. 土壤學報. 2019(03)
博士論文
[1]高碳氮投入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及微生物特性研究[D]. 李景.中國農業(yè)大學 2018
[2]長期施肥對不同作物生產體系土壤團聚體中微生物群落的影響[D]. 鄭春燕.中國農業(yè)大學 2016
[3]生物炭影響土壤磷素、鉀素有效性的微生態(tài)機制[D]. 劉賽男.沈陽農業(yè)大學 2016
碩士論文
[1]兩種生物質炭對紅壤團聚體結構穩(wěn)定性的影響研究[D]. 何玉亭.四川農業(yè)大學 2017
[2]長期耕作對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及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D]. 李景.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4
本文編號:341645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nykj/341645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