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C和氣候變化對我國北方生態(tài)交錯帶糧食生產潛力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09-23 15:21
糧食問題是我國乃至世界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之一,耕地資源和氣候要素是決定區(qū)域糧食產量的兩個基本條件。論文基于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最新共同研究開發(fā)的AEZ農田生產潛力模型,結合北方耕地種植情景實際,構建基于AML語言的系統分析平臺,綜合考慮近20年最高最低氣溫、降雨量、日照時長、平均風速、相對濕度六個氣候要素氣象數據,土壤數據和高程DEM數據以及1990、2000、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數據,以1km*1km格網為單元,對我國北方生態(tài)交錯帶五種糧食作物12個亞品種的糧食生產潛力,以及氣候要素和土地利用變化對農田生產潛力帶來的影響進行全面研究。首先假定氣候條件不變,以1990-2010年平均氣候條件為基礎,結合1990、2000、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數據,計算獲得研究區(qū)三期糧食生產潛力數據。并分析各土地利用類型變化對研究區(qū)糧食生產潛力的影響。然后假定土地利用未發(fā)生變化,以2010年土地利用數據為基礎,結合1990-2010年多年氣象數據,分別獲取研究區(qū)逐年糧食生產潛力數據,分析氣候變化對研究區(qū)糧食生產潛力的影響。研究發(fā)現:2010年北方生態(tài)交錯帶地...
【文章來源】:湖北大學湖北省
【文章頁數】: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LUCC數據處理流程
a. 土地利用類型分布 b.耕地比重分布圖3. 1北方生態(tài)交錯帶2010年土地利用類型分布圖由2010年研宄區(qū)土地利用類型面積統計(表3.1)來看:草地、耕地、林地三種土地利用類型所占面積最大,其中草地面積339743 km2,占研究區(qū)總面積的43. 08%,耕地面積為192129km2,占24. 37%;林地面積171191 km2,占總面積的21. 71%;未利用地類型
a. 1990-2000年耕地變化圖 b. 2000-2010年耕地變化圖圖3. 2生態(tài)交錯帶耕地動態(tài)變化圖從耕地變化空間分布上來看(圖3. 2),近20年來土地利用變化主要表現為草地、林地與耕地類型間的相互轉換。其中1990-2000年間耕地轉草地、林地主要分布于內蒙古北部的鄂溫克族自治旗和陳巴爾虎旗地區(qū)、內蒙古西南部的達拉特旗地區(qū),林地、草地轉耕地類型主要分布內蒙古東北部的大興安嶺西麓地區(qū)、黑龍江和吉林同內蒙古交接地區(qū)以及寧夏地區(qū)等。2000-2010年間耕地轉草地、林地主要分布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山西、山西交接地區(qū)以及寧夏地區(qū)。3. 2耕作區(qū)域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研究是當前國際上備受關注的課題,綜觀大量學者研究,特別是IPCC (世界氣象組織)工作報告,未來氣候變化趨勢是變暖。就中國區(qū)域而言,氣候變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耕地資源及其糧食生產能力分析[J]. 陳印軍,易小燕,方琳娜,李倩倩. 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 2012(06)
[2]城市化和退耕還林草對中國耕地生產力的影響[J]. 閆慧敏,劉紀遠,黃河清,董金瑋,徐新良,王軍邦. 地理學報. 2012(05)
[3]2005-2008年中國耕地變化對區(qū)域生產潛力的影響[J]. 程傳周,楊小喚,李月嬌,紀銀曉.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 2010(05)
[4]21世紀初中國土地利用變化的空間格局與驅動力分析[J]. 劉紀遠,張增祥,徐新良,匡文慧,周萬村,張樹文,李仁東,顏長珍,于東升,吳世新,江南. 地理學報. 2009(12)
[5]Evaluation for Us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n Grain Production:A Case Study of Changshu,Taihe and Ansai in China[J]. SONG Wei1,2,CHEN Baiming1,CHEN Xiwei1,2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 China;2. Grad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9(01)
[6]東北地區(qū)耕地變化對糧食生產能力的影響評價[J]. 石淑芹,陳佑啟,姚艷敏,李志斌,何英彬. 地理學報. 2008(06)
[7]近期氣候波動與LUCC過程對東北農田生產潛力的影響[J]. 徐新良,劉紀遠,曹明奎,張樹文. 地理科學. 2007(03)
[8]貴州省貓?zhí)恿饔蚋乜臻g分布格局模擬[J]. 王秀春,黃秋昊,蔡運龍,彭建. 地理科學. 2007(02)
[9]克拜東部黑土區(qū)侵蝕溝遙感分類與空間格局分析[J]. 閆業(yè)超,張樹文,岳書平. 地理科學. 2007(02)
[10]北方13省土地利用/覆蓋動態(tài)變化分析[J]. 李月臣,劉春霞. 地理科學. 2007(01)
碩士論文
[1]中國土地利用變化對農田生產潛力影響[D]. 劉洛.湖南農業(yè)大學 2012
[2]基于AEZ模型的中國農業(yè)生產力的估算及其對耕地利用變化的響應[D]. 姜群鷗.中南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405948
【文章來源】:湖北大學湖北省
【文章頁數】: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LUCC數據處理流程
a. 土地利用類型分布 b.耕地比重分布圖3. 1北方生態(tài)交錯帶2010年土地利用類型分布圖由2010年研宄區(qū)土地利用類型面積統計(表3.1)來看:草地、耕地、林地三種土地利用類型所占面積最大,其中草地面積339743 km2,占研究區(qū)總面積的43. 08%,耕地面積為192129km2,占24. 37%;林地面積171191 km2,占總面積的21. 71%;未利用地類型
a. 1990-2000年耕地變化圖 b. 2000-2010年耕地變化圖圖3. 2生態(tài)交錯帶耕地動態(tài)變化圖從耕地變化空間分布上來看(圖3. 2),近20年來土地利用變化主要表現為草地、林地與耕地類型間的相互轉換。其中1990-2000年間耕地轉草地、林地主要分布于內蒙古北部的鄂溫克族自治旗和陳巴爾虎旗地區(qū)、內蒙古西南部的達拉特旗地區(qū),林地、草地轉耕地類型主要分布內蒙古東北部的大興安嶺西麓地區(qū)、黑龍江和吉林同內蒙古交接地區(qū)以及寧夏地區(qū)等。2000-2010年間耕地轉草地、林地主要分布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山西、山西交接地區(qū)以及寧夏地區(qū)。3. 2耕作區(qū)域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研究是當前國際上備受關注的課題,綜觀大量學者研究,特別是IPCC (世界氣象組織)工作報告,未來氣候變化趨勢是變暖。就中國區(qū)域而言,氣候變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耕地資源及其糧食生產能力分析[J]. 陳印軍,易小燕,方琳娜,李倩倩. 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 2012(06)
[2]城市化和退耕還林草對中國耕地生產力的影響[J]. 閆慧敏,劉紀遠,黃河清,董金瑋,徐新良,王軍邦. 地理學報. 2012(05)
[3]2005-2008年中國耕地變化對區(qū)域生產潛力的影響[J]. 程傳周,楊小喚,李月嬌,紀銀曉.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 2010(05)
[4]21世紀初中國土地利用變化的空間格局與驅動力分析[J]. 劉紀遠,張增祥,徐新良,匡文慧,周萬村,張樹文,李仁東,顏長珍,于東升,吳世新,江南. 地理學報. 2009(12)
[5]Evaluation for Us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n Grain Production:A Case Study of Changshu,Taihe and Ansai in China[J]. SONG Wei1,2,CHEN Baiming1,CHEN Xiwei1,2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 China;2. Grad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9(01)
[6]東北地區(qū)耕地變化對糧食生產能力的影響評價[J]. 石淑芹,陳佑啟,姚艷敏,李志斌,何英彬. 地理學報. 2008(06)
[7]近期氣候波動與LUCC過程對東北農田生產潛力的影響[J]. 徐新良,劉紀遠,曹明奎,張樹文. 地理科學. 2007(03)
[8]貴州省貓?zhí)恿饔蚋乜臻g分布格局模擬[J]. 王秀春,黃秋昊,蔡運龍,彭建. 地理科學. 2007(02)
[9]克拜東部黑土區(qū)侵蝕溝遙感分類與空間格局分析[J]. 閆業(yè)超,張樹文,岳書平. 地理科學. 2007(02)
[10]北方13省土地利用/覆蓋動態(tài)變化分析[J]. 李月臣,劉春霞. 地理科學. 2007(01)
碩士論文
[1]中國土地利用變化對農田生產潛力影響[D]. 劉洛.湖南農業(yè)大學 2012
[2]基于AEZ模型的中國農業(yè)生產力的估算及其對耕地利用變化的響應[D]. 姜群鷗.中南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40594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nykj/340594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