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水稻內生真菌稻鐮狀瓶霉的比較基因組和比較轉錄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9-07 15:34
  根據(jù)與植物互作方式的不同,真菌可以分為內生真菌、病原真菌和腐生真菌等。其中內生真菌是一類至少生活史的一部分能侵染定殖在健康植物組織中,且不會引起寄主產(chǎn)生明顯病癥的一類真菌。很多研究表明內生真菌和病原真菌具有很近的親緣關系,但目前對于內生真菌和病原真菌之間的進化關系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因此,了解內生真菌和病原真菌的進化關系,對于進一步認識真菌的生活方式以及真菌與植物的互作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內生真菌能夠促進植物營養(yǎng)生長、提高寄主植物抗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的能力,其農(nóng)業(yè)應用潛力逐漸被人們認識。闡明內生真菌的起源與演化方式,將會為內生真菌生產(chǎn)應用的安全性提供理論支持。從野生稻根部分離的暗色有隔內生真菌稻鐮狀瓶霉(Harpophora oryzae)屬巨座殼科(Magnaporthaceae)。同科的近緣物種多數(shù)是病原真菌,如引起麥類全蝕病的小麥全蝕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引起草地早熟禾夏季斑枯病的夏季斑枯病菌(Magnaporthiopsis poae)以及引起水稻稻瘟病的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等。與上述病原真菌不同,稻鐮狀瓶霉侵染定殖... 

【文章來源】:浙江大學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6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內生真菌
        1.1.1 內生真菌的界定
        1.1.2 內生真菌與致病真菌的起源與演化
    1.2 真菌與植物內生或共生關系的建立過程
        1.2.1 植物與有益真菌的相互識別
        1.2.2 有益真菌對植物免疫反應的調節(jié)
        1.2.3 植物的局部和整體防御反應控制內生或共生關系的發(fā)展程度
    1.3 真菌全基因組測序
        1.3.1 真菌全基因組測序研究概況
        1.3.2 共生真菌基因組研究
        1.3.3 基因組測序技術
        1.3.4 高通量測序數(shù)據(jù)分析概述
    1.4 暗色有隔內生真菌與稻鐮狀瓶霉
        1.4.1 暗色有隔內生真菌概況
        1.4.2 鐮狀瓶霉屬真菌研究進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第二章 稻鐮狀瓶霉侵染行為和祖先性狀分析
    2.1 材料與方法
        2.1.1 實驗菌株
        2.1.2 供試植物
        2.1.3 培養(yǎng)基
        2.1.4 試驗方法
    2.2 結果與分析
        2.2.1 稻鐮狀瓶霉與稻瘟病菌的侵染行為
        2.2.2 祖先性狀重建分析
    2.3 本章討論
第三章 稻鐮狀瓶霉與稻瘟病菌比較基因組分析
    3.1 材料與方法
        3.1.1 實驗菌株
        3.1.2 供試植物
        3.1.3 培養(yǎng)基
        3.1.4 試驗方法
    3.2 結果與分析
        3.2.1 稻鐮狀瓶霉基因組大小的測定
        3.2.2 稻鐮狀瓶霉基因組測序、拼接及主要特征
        3.2.3 轉座因子
        3.2.4 比較基因組分析
        3.2.5 共線性和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
    3.3 本章討論
第四章 稻鐮狀瓶霉與稻瘟病菌比較轉錄組分析
    4.1 材料與方法
        4.1.1 實驗菌株
        4.1.2 供試植物
        4.1.3 培養(yǎng)基
        4.1.4 試驗方法
    4.2 結果與分析
        4.2.1 總RNA提取及測序文庫構建
        4.2.2 測序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4.2.3 差異表達基因
        4.2.4 稻鐮狀瓶霉和稻瘟病菌轉錄組比較
        4.2.5 轉錄組數(shù)據(jù)的驗證
    4.3 本章討論
第五章 基因家族分析
    5.1 材料與方法
        5.1.1 實驗菌株
        5.1.2 供試植物
        5.1.3 培養(yǎng)基
        5.1.4 儀器和試劑
        5.1.5 試驗方法
    5.2 結果與分析
        5.2.1 致病相關基因
        5.2.2 G蛋白和G蛋白偶聯(lián)受體
        5.2.3 碳水化合物活性酶
        5.2.4 分泌蛋白
        5.2.5 次生代謝相關基因
        5.2.6 膜轉運蛋白
        5.2.7 轉錄因子
        5.2.8 基因水平轉移
    5.3 本章討論
第六章 討論
    6.1 稻鐮狀瓶霉演化模型的提出
    6.2 稻鐮狀瓶霉與近緣物種基因及其表達的保守性
    6.3 稻鐮狀瓶霉與近緣物種基因及其表達的差異
    6.4 影響稻鐮狀瓶霉基因組進化的因素
    6.5 稻鐮狀瓶霉應用安全性評估
    6.6 一種真菌演化模式的提出
第七章 總結與展望
    7.1 總結
    7.2 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流式細胞分析技術的茯苓基因組大小測定[J]. 王亞之,李秋實,陳士林,孫超,宋經(jīng)元.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 2010(03)
[2]追溯山茱萸科植物的性狀進化和生物地理學歷史——方法選擇的影響?(英文)[J]. 向秋云,David T. THOMAS.  植物分類學報. 2008(03)



本文編號:338979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nykj/338979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a87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