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濱海區(qū)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溶解性有機氮的組成與粒徑分布特征
發(fā)布時間:2021-08-11 17:22
溶解態(tài)有機氮(DON)是土壤中活躍的氮庫,其生態(tài)環(huán)境行為與它的化學組成和粒徑分布密切相關(guān)。為評估熱帶濱海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不同粒徑中土壤溶解性有機氮組成特征的影響,從水稻田、橡膠園、菜園和果園采集土壤樣品,通過一系列微濾和超濾(0.7,0.45,0.2,0.1μm,100,10,1 kDa)對土壤溶解性有機氮分級,并使用連續(xù)流動分析儀、三維熒光光譜和紅外光譜研究了濾液中溶解態(tài)有機氮、無機氮的含量及熒光組分和有機官能團特征。結(jié)果表明,4種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DON值的范圍為5.25—10.88 mg·kg-1,其大小順序為水稻>菜園>果樹>橡膠,且DON與溶解性總氮(DTN)的比值范圍為26.08%—67.11%,其中橡膠土最高,水稻土最低;不同粒徑下4種土地利用類型土壤DON主要集中在<100 kDa的粒徑中,其值范圍為4.85—9.48 mg·kg-1,占全量的85.89%—92.41%。三維熒光光譜(3D-EEMs)及平行因子分析表明,4種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DON含有兩種類腐殖質(zhì)組分及一種類蛋白質(zhì)組分,且以類腐殖質(zhì)...
【文章來源】: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20,29(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研究區(qū)域及采樣點分布
圖2反映了4種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全量提取液(<0.7μm)中各種形態(tài)氮的含量及其占溶解性總氮的比例。由圖可知,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土壤全量提取液中各形態(tài)氮的含量差異顯著,溶解性總氮(DTN)含量范圍為7.82—41.70 mg·kg-1,NO3--N含量范圍為1.45—27.27 mg·kg-1,NH4+-N含量范圍為1.13—7.12 mg·kg-1,DON含量范圍為5.25—10.88mg·kg-1;除水稻田NH4+-N外,各形態(tài)N的平均含量大小順序為水稻>菜園>果園>橡膠。對比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提取液中各形態(tài)N占比發(fā)現(xiàn),水稻土和菜園土中NO3--N含量所占比例最高,分別為65.38%,38.00%,其次為DON(26.08%,36.76%),NH4+-N占比最低(8.54%,25.23%);然而,膠園土和果園土中DON占比最高,分別為67.11%,44.47%,其次為NO3--N(18.49%,29.32%),NH4+-N占比最低(14.46%,26.21%)。此外,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DON/TN值范圍為0.33%—0.62%,以菜園土最高,為0.62%,膠園土最低,為0.33%,其大小順序為菜園土>水稻土>果園土>膠園土(數(shù)據(jù)未顯示),然而,與DON/TN相反,DON/DTN值以膠園土最高,水稻土最低,其大小順序為膠園土>果園土>菜園土>水稻土。綜上所述,土壤溶解態(tài)總氮含量、各形態(tài)氮含量及各形態(tài)氮占DTN比例受土地利用變化影響顯著。整體而言,各形態(tài)N的平均含量大小順序為水稻土>菜園土>果園土>膠園土。前人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活動,如灌溉、施肥等,會導致農(nóng)業(yè)土壤中DOM含量的增加(Agegnehu et al.,2016),本研究中受人類活動干擾強的農(nóng)業(yè)土壤中各形態(tài)溶解氮的含量均高于受人類活動干擾弱的膠園土壤,表明受人類活動干擾強的農(nóng)業(yè)用地方式土壤中氮的溶解性更強,這將進一步增加土壤氮的流失,從而帶來一系列的環(huán)境問題。
綜上所述,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DON含量差異顯著,同種土地利用背景下DON粒徑分布也有顯著差異。整體而言,各粒徑下DON含量大小順序為水稻>菜園>果樹>橡膠,且4種土地利用類型土壤DON主要集中在<100 kDa的粒徑中。王飛等(2014)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紅壤坡地DON含量無顯著影響,而呂學軍等(2011)發(fā)現(xiàn)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對黃河三角洲輕度鹽漬化土壤DON含量有影響,其大小的順序為菜地>糧田>果園>未利用地。本研究中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對DON含量影響顯著,不同區(qū)域研究結(jié)果的差異可能與土壤類型,植被類型及DON提取方法有關(guān)。水稻土DON含量最高,與其氧化還原狀況及土壤全氮含量有關(guān)(表1),水稻田長期處于淹水條件,其氧化還原狀況與橡膠、果園和菜園旱地的氧化還原狀況有很大差異,酸性土灌水后,F(xiàn)e和Mn在缺氧條件下被還原形成Fe(OH)2和Mn(OH)2,使水稻土pH值升高,而pH影響土壤DOM的吸附、解吸過程,對其溶解性有直接影響,pH值的增加會增加DOM的電荷密度,導致DOM的可溶性增加,并促進DOM從土壤礦物上解吸(Tipping et al.,1990);DON在土壤中的含量與土壤全氮密切相關(guān)(汪景寬等,2008),較高的全氮量也導致水稻土DON含量較高;水稻田,菜園以及果樹表土層細根生物量較橡膠土高,可能增加DON的溶出(Lin et al.,2011);此外,水稻田、菜園和果園會施用一定量的氮肥,也會補充土壤中DON,使其DON含量高于橡膠土壤,橡膠園土壤受人類活動干擾小,凋落葉溶出的大量有機質(zhì)是土壤可溶性有機質(zhì)的主要來源之一(雷秋霜等,2014),DON也主要來源于凋落物及植物根系等自然來源,因此,其含量最低。各粒徑下4種土地利用類型土壤DON主要集中在<100 kDa的粒徑中,且各粒徑含量趨勢與總DON基本一致,均為水稻土DON含量最高,僅在<10 kDa的組分中,菜園土DON含量最高,表明DON主要集中在較小的組分中,菜園土壤DON在<10 kDa的組分中含量增加。前人對卡累利阿北部泥炭沼澤地土壤溶液(Ilina et al.,2014)以及三峽庫區(qū)水體(陳雪霜等,2016)不同粒徑DOM的研究發(fā)現(xiàn),低分子量DOM的含量(<10 kDa)占主導地位,主要是由于摩爾質(zhì)量與分子直徑的三次方成正比(Ilina et al.,2014),因此直徑為0.1μm的分子與直徑為100 kDa的分子的分子質(zhì)量相差很大,因此<100 kDa的低分子量DON的摩爾濃度占主導。橡膠土<1 kDa組分DON占比最高,其他粒徑占比均低于其他土地利用類型,表明農(nóng)業(yè)土地利用方式會改變DON的粒徑分布。2.2 DON組成與粒徑分布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氮沉降對毛竹林土壤可溶性有機質(zhì)數(shù)量與光譜學特征的影響[J]. 程蕾,林開淼,周嘉聰,張秋芳,曾曉敏,紀宇皝,鄭永,徐建國,陳岳民. 應(yīng)用生態(tài)學報. 2019(05)
[2]飲用水處理過程中溶解性有機物表征方法的研究進展[J]. 柳婷,楊海燕,董慧峪,強志民,李翼. 環(huán)境化學. 2019(02)
[3]川西平原還田秸稈腐解釋放DOM的光譜特征[J]. 韋夢雪,王彬,諶書,白英臣,董發(fā)勤,朱靜平,黎明,魏竭.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17(09)
[4]土地利用變化對花崗巖紅壤底土溶解性有機質(zhì)數(shù)量和光譜特征的影響[J]. 盛浩,宋迪思,周萍,夏燕維,張楊珠. 生態(tài)學報. 2017(14)
[5]膠州灣濱海濕地土壤溶解性有機質(zhì)的三維熒光特性[J]. 訾園園,孔范龍,郗敏,李悅,楊玲. 應(yīng)用生態(tài)學報. 2016(12)
[6]三峽庫區(qū)消落帶水體DOM不同分子量組分三維熒光特征[J]. 陳雪霜,江韜,盧松,魏世強,王定勇,閆金龍. 環(huán)境科學. 2016(03)
[7]文昌濱海臺地不同森林類型土壤DOC、DON庫比較研究[J]. 陳小花,余雪標,薛楊,王小燕. 廣東農(nóng)業(yè)科學. 2015(08)
[8]紅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層土壤活性碳、氮特征[J]. 王飛,王衛(wèi),陳安磊,謝小立,李雁勇. 水土保持學報. 2014(02)
[9]森林新近凋落葉溶出DOM的性質(zhì)及其對菲增溶作用的影響[J]. 雷秋霜,楊秀虹,方志文,王詩忠,趙云,仇榮亮.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4(01)
[10]米櫧人促更新林與杉木人工林葉片及凋落物溶解性有機物的數(shù)量和光譜學特征[J]. 康根麗,楊玉盛,司友濤,尹云鋒,劉翥,陳光水,楊智杰. 生態(tài)學報. 2014(08)
碩士論文
[1]成都龍泉驛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可溶性有機質(zhì)含量的研究[D]. 黃慧.四川師范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336574
【文章來源】: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20,29(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1 頁
【部分圖文】:
研究區(qū)域及采樣點分布
圖2反映了4種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全量提取液(<0.7μm)中各種形態(tài)氮的含量及其占溶解性總氮的比例。由圖可知,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土壤全量提取液中各形態(tài)氮的含量差異顯著,溶解性總氮(DTN)含量范圍為7.82—41.70 mg·kg-1,NO3--N含量范圍為1.45—27.27 mg·kg-1,NH4+-N含量范圍為1.13—7.12 mg·kg-1,DON含量范圍為5.25—10.88mg·kg-1;除水稻田NH4+-N外,各形態(tài)N的平均含量大小順序為水稻>菜園>果園>橡膠。對比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提取液中各形態(tài)N占比發(fā)現(xiàn),水稻土和菜園土中NO3--N含量所占比例最高,分別為65.38%,38.00%,其次為DON(26.08%,36.76%),NH4+-N占比最低(8.54%,25.23%);然而,膠園土和果園土中DON占比最高,分別為67.11%,44.47%,其次為NO3--N(18.49%,29.32%),NH4+-N占比最低(14.46%,26.21%)。此外,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DON/TN值范圍為0.33%—0.62%,以菜園土最高,為0.62%,膠園土最低,為0.33%,其大小順序為菜園土>水稻土>果園土>膠園土(數(shù)據(jù)未顯示),然而,與DON/TN相反,DON/DTN值以膠園土最高,水稻土最低,其大小順序為膠園土>果園土>菜園土>水稻土。綜上所述,土壤溶解態(tài)總氮含量、各形態(tài)氮含量及各形態(tài)氮占DTN比例受土地利用變化影響顯著。整體而言,各形態(tài)N的平均含量大小順序為水稻土>菜園土>果園土>膠園土。前人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活動,如灌溉、施肥等,會導致農(nóng)業(yè)土壤中DOM含量的增加(Agegnehu et al.,2016),本研究中受人類活動干擾強的農(nóng)業(yè)土壤中各形態(tài)溶解氮的含量均高于受人類活動干擾弱的膠園土壤,表明受人類活動干擾強的農(nóng)業(yè)用地方式土壤中氮的溶解性更強,這將進一步增加土壤氮的流失,從而帶來一系列的環(huán)境問題。
綜上所述,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土壤DON含量差異顯著,同種土地利用背景下DON粒徑分布也有顯著差異。整體而言,各粒徑下DON含量大小順序為水稻>菜園>果樹>橡膠,且4種土地利用類型土壤DON主要集中在<100 kDa的粒徑中。王飛等(2014)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紅壤坡地DON含量無顯著影響,而呂學軍等(2011)發(fā)現(xiàn)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對黃河三角洲輕度鹽漬化土壤DON含量有影響,其大小的順序為菜地>糧田>果園>未利用地。本研究中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對DON含量影響顯著,不同區(qū)域研究結(jié)果的差異可能與土壤類型,植被類型及DON提取方法有關(guān)。水稻土DON含量最高,與其氧化還原狀況及土壤全氮含量有關(guān)(表1),水稻田長期處于淹水條件,其氧化還原狀況與橡膠、果園和菜園旱地的氧化還原狀況有很大差異,酸性土灌水后,F(xiàn)e和Mn在缺氧條件下被還原形成Fe(OH)2和Mn(OH)2,使水稻土pH值升高,而pH影響土壤DOM的吸附、解吸過程,對其溶解性有直接影響,pH值的增加會增加DOM的電荷密度,導致DOM的可溶性增加,并促進DOM從土壤礦物上解吸(Tipping et al.,1990);DON在土壤中的含量與土壤全氮密切相關(guān)(汪景寬等,2008),較高的全氮量也導致水稻土DON含量較高;水稻田,菜園以及果樹表土層細根生物量較橡膠土高,可能增加DON的溶出(Lin et al.,2011);此外,水稻田、菜園和果園會施用一定量的氮肥,也會補充土壤中DON,使其DON含量高于橡膠土壤,橡膠園土壤受人類活動干擾小,凋落葉溶出的大量有機質(zhì)是土壤可溶性有機質(zhì)的主要來源之一(雷秋霜等,2014),DON也主要來源于凋落物及植物根系等自然來源,因此,其含量最低。各粒徑下4種土地利用類型土壤DON主要集中在<100 kDa的粒徑中,且各粒徑含量趨勢與總DON基本一致,均為水稻土DON含量最高,僅在<10 kDa的組分中,菜園土DON含量最高,表明DON主要集中在較小的組分中,菜園土壤DON在<10 kDa的組分中含量增加。前人對卡累利阿北部泥炭沼澤地土壤溶液(Ilina et al.,2014)以及三峽庫區(qū)水體(陳雪霜等,2016)不同粒徑DOM的研究發(fā)現(xiàn),低分子量DOM的含量(<10 kDa)占主導地位,主要是由于摩爾質(zhì)量與分子直徑的三次方成正比(Ilina et al.,2014),因此直徑為0.1μm的分子與直徑為100 kDa的分子的分子質(zhì)量相差很大,因此<100 kDa的低分子量DON的摩爾濃度占主導。橡膠土<1 kDa組分DON占比最高,其他粒徑占比均低于其他土地利用類型,表明農(nóng)業(yè)土地利用方式會改變DON的粒徑分布。2.2 DON組成與粒徑分布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氮沉降對毛竹林土壤可溶性有機質(zhì)數(shù)量與光譜學特征的影響[J]. 程蕾,林開淼,周嘉聰,張秋芳,曾曉敏,紀宇皝,鄭永,徐建國,陳岳民. 應(yīng)用生態(tài)學報. 2019(05)
[2]飲用水處理過程中溶解性有機物表征方法的研究進展[J]. 柳婷,楊海燕,董慧峪,強志民,李翼. 環(huán)境化學. 2019(02)
[3]川西平原還田秸稈腐解釋放DOM的光譜特征[J]. 韋夢雪,王彬,諶書,白英臣,董發(fā)勤,朱靜平,黎明,魏竭.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17(09)
[4]土地利用變化對花崗巖紅壤底土溶解性有機質(zhì)數(shù)量和光譜特征的影響[J]. 盛浩,宋迪思,周萍,夏燕維,張楊珠. 生態(tài)學報. 2017(14)
[5]膠州灣濱海濕地土壤溶解性有機質(zhì)的三維熒光特性[J]. 訾園園,孔范龍,郗敏,李悅,楊玲. 應(yīng)用生態(tài)學報. 2016(12)
[6]三峽庫區(qū)消落帶水體DOM不同分子量組分三維熒光特征[J]. 陳雪霜,江韜,盧松,魏世強,王定勇,閆金龍. 環(huán)境科學. 2016(03)
[7]文昌濱海臺地不同森林類型土壤DOC、DON庫比較研究[J]. 陳小花,余雪標,薛楊,王小燕. 廣東農(nóng)業(yè)科學. 2015(08)
[8]紅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層土壤活性碳、氮特征[J]. 王飛,王衛(wèi),陳安磊,謝小立,李雁勇. 水土保持學報. 2014(02)
[9]森林新近凋落葉溶出DOM的性質(zhì)及其對菲增溶作用的影響[J]. 雷秋霜,楊秀虹,方志文,王詩忠,趙云,仇榮亮.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4(01)
[10]米櫧人促更新林與杉木人工林葉片及凋落物溶解性有機物的數(shù)量和光譜學特征[J]. 康根麗,楊玉盛,司友濤,尹云鋒,劉翥,陳光水,楊智杰. 生態(tài)學報. 2014(08)
碩士論文
[1]成都龍泉驛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可溶性有機質(zhì)含量的研究[D]. 黃慧.四川師范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33657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nykj/333657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