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堆城北部排土場水土流失災害現(xiàn)狀及治理對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1-26 18:18
水土流失災害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世界各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水土流失的形成機理、發(fā)育過程及其治理措施進行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研究以北部排土場所排放礦渣為研究對象,采用野外沖刷試驗與現(xiàn)場調查相結合的研究方式,查明金堆城北部排土場水土流失災害現(xiàn)狀,并在此基礎上探討適合本區(qū)的水土流失災害治理對策。北部排土場位于原北溝排土場附近,位于陜西省華縣南部金堆鎮(zhèn),屬典型的秦嶺中低土石山地區(qū),北部排土場屬于人工再塑地貌,地面原有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其土壤結構、植被、地貌形態(tài)和地面組成物質同原地貌迥然不同,區(qū)內高差大,降雨強度大,水力侵蝕活躍。本文較新穎的引入了正交試驗設計方法,設計三因素三水平的(L34)正交試驗,系統(tǒng)的研究不同覆蓋率、不同墊層、不同降雨雨量(沖刷量)三因素三水平下水土流失災害影響。通過現(xiàn)場試驗隊水土流失災害進行研究,并對試驗結果采用方差分析與極差分析相結合的分析方法,確定影響北部排土場水土流失過程的主要因素為覆蓋度,其次為墊層,最次為沖刷量。根據以上結論,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以下三種水土流失治理措施。(1)生物措施主要在排土場臺面種植當?shù)剡m宜植物,提高排土場植被覆蓋度,可...
【文章來源】:長安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項目區(qū)地理位置圖
16圖 3.1 陜西省水土流失分布圖侵蝕溝是指細溝、淺溝、切溝至沖溝的一類近代侵蝕溝谷、量測這一類溝谷的形態(tài)變化,一般不能直接回答某一地區(qū)的侵蝕強度問題,可以解決溝蝕在小流域侵蝕總量中的比例,以及溝谷的發(fā)展變化;若配合觀測其他影響侵蝕和侵蝕量,則可能直接估計某
圖 3.2 北部排土場水土流失現(xiàn)狀-1 圖 3.3 北部排土場水土流失現(xiàn)狀-2圖 3.4 北部排土場水土流失現(xiàn)狀-3 圖 3.5 北部排土場水土流失現(xiàn)狀-4表 3.1 侵蝕斷面調查表頂寬 底寬 溝深斷面間距面積 體積 合計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黃土高原不同植被覆蓋對流域水文的影響[J]. 張建軍,納磊,董煌標,王鵬. 生態(tài)學報. 2008(08)
[2]徑流曲線數(shù)法(SCS法)在降雨徑流量計算中的應用——以密云石匣徑流試驗小區(qū)為例[J]. 房孝鐸,王曉燕,歐洋.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1)
[3]植被與水土流失關系研究進展[J]. 徐憲立,馬克明,傅伯杰,劉憲春,黃勇,祁建. 生態(tài)學報. 2006(09)
[4]流域徑流泥沙對多尺度植被變化響應研究進展[J]. 張志強,王盛萍,孫閣,謝寶元. 生態(tài)學報. 2006(07)
[5]草本植被覆蓋結構對徑流侵蝕動力的作用機制[J]. 李鵬,崔文斌,鄭良勇,茹華南.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6(01)
[6]黃土丘陵溝壑區(qū)集水區(qū)尺度土地利用格局變化的水土流失效應[J]. 趙文武,傅伯杰,陳利頂,呂一河,劉永琴. 生態(tài)學報. 2004(07)
[7]土地覆被對黃河中游流域泥沙產生的影響[J]. 盧金發(fā),黃秀華. 地理研究. 2003(05)
[8]黃土區(qū)不同地貌部位徑流泥沙空間分布試驗研究[J]. 王文龍,雷阿林,李占斌,唐克麗.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03(04)
[9]論水土流失研究中的植被覆蓋度量指標[J]. 胡良軍,邵明安.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1(01)
[10]不同人工林在草原露天礦區(qū)排土場邊坡的水土保持效益及其環(huán)境影響[J]. 臺培東,賈宏宇,李培軍,孫鐵珩,陳斌. 水土保持學報. 2000(03)
本文編號:3001594
【文章來源】:長安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項目區(qū)地理位置圖
16圖 3.1 陜西省水土流失分布圖侵蝕溝是指細溝、淺溝、切溝至沖溝的一類近代侵蝕溝谷、量測這一類溝谷的形態(tài)變化,一般不能直接回答某一地區(qū)的侵蝕強度問題,可以解決溝蝕在小流域侵蝕總量中的比例,以及溝谷的發(fā)展變化;若配合觀測其他影響侵蝕和侵蝕量,則可能直接估計某
圖 3.2 北部排土場水土流失現(xiàn)狀-1 圖 3.3 北部排土場水土流失現(xiàn)狀-2圖 3.4 北部排土場水土流失現(xiàn)狀-3 圖 3.5 北部排土場水土流失現(xiàn)狀-4表 3.1 侵蝕斷面調查表頂寬 底寬 溝深斷面間距面積 體積 合計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黃土高原不同植被覆蓋對流域水文的影響[J]. 張建軍,納磊,董煌標,王鵬. 生態(tài)學報. 2008(08)
[2]徑流曲線數(shù)法(SCS法)在降雨徑流量計算中的應用——以密云石匣徑流試驗小區(qū)為例[J]. 房孝鐸,王曉燕,歐洋.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1)
[3]植被與水土流失關系研究進展[J]. 徐憲立,馬克明,傅伯杰,劉憲春,黃勇,祁建. 生態(tài)學報. 2006(09)
[4]流域徑流泥沙對多尺度植被變化響應研究進展[J]. 張志強,王盛萍,孫閣,謝寶元. 生態(tài)學報. 2006(07)
[5]草本植被覆蓋結構對徑流侵蝕動力的作用機制[J]. 李鵬,崔文斌,鄭良勇,茹華南.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6(01)
[6]黃土丘陵溝壑區(qū)集水區(qū)尺度土地利用格局變化的水土流失效應[J]. 趙文武,傅伯杰,陳利頂,呂一河,劉永琴. 生態(tài)學報. 2004(07)
[7]土地覆被對黃河中游流域泥沙產生的影響[J]. 盧金發(fā),黃秀華. 地理研究. 2003(05)
[8]黃土區(qū)不同地貌部位徑流泥沙空間分布試驗研究[J]. 王文龍,雷阿林,李占斌,唐克麗.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03(04)
[9]論水土流失研究中的植被覆蓋度量指標[J]. 胡良軍,邵明安.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1(01)
[10]不同人工林在草原露天礦區(qū)排土場邊坡的水土保持效益及其環(huán)境影響[J]. 臺培東,賈宏宇,李培軍,孫鐵珩,陳斌. 水土保持學報. 2000(03)
本文編號:300159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nykj/300159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