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稈不同還田方式對黑土有機碳組成和結構特征的影響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returning ways of corn straw on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carbon in black soil, the black soil of micro-area experiment field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as u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K (no straw application) was set up. C _ 1 and C _ 2 treatments were used to extract Fulvic acid,FA, Humic acid,HA and Humin,HM), IHSS from HA samples by humus composition modification method. 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 IR spectra and differential thermal properties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turning straw to the field could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organic carbon in soil and humus components, and the PQ value of soil humus (the proportion of HA in extractable humu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CK,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of SOC,HA,FA and HM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C1 treatment (0 ~ 20 cm) increased by 21.827.3% and 30%, respectively.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of SOC,HA,FA and HM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20~40cm treated with C2, and increased by 26.3% and 13.4% in 31.9%.C1 and C2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which decreased the degree of oxidation, condensation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HA. The content of aliphatic chain hydrocarbons and aromatic carbon increased and the structure tended to be simplified. Compared with CK, the (O S) / C ratio of surface HA in C1 treatment decreased by 11.3 / I 2920 / I1620 and increased by 23.4%. Compared with CK, the (O S) / C ratio of HA in C2 treatment decreased by 9.1% and the ratio of I2920 / I1620 increased by 23%.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larify the mechanism of soil fertilization and to guide the practice of returning straw to the field.
【作者單位】: 吉林農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
【基金】:吉林省秸稈綜合利用平臺項目(2014C-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571231) 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2016YFD0200304)~~
【分類號】:S141.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引福;嫩玉米早上市玉米芯育苗好[J];北京農業(yè);2000年04期
2 唐勁馳,曹敏建,佟占昌;不同品種玉米與小麥間套作的比較試驗[J];雜糧作物;2000年04期
3 朱浩軍;對平涼地區(qū)玉米品種更新?lián)Q代及布局的建議[J];甘肅農業(yè)科技;2000年10期
4 袁伯英;鄭單14是個好玉米品種[J];河北農業(yè);2000年03期
5 劉忠海,張忠軍,姜玉國;選購玉米品種應遵循的原則[J];吉林農業(yè);2000年02期
6 ;甜脆玉米品種簡介[J];農村實用技術;2000年03期
7 胡遠富,李世貴,馮存貴;玉米不同品種子粒脫水速度測定[J];現代化農業(yè);2000年02期
8 郭自偉;墨西哥青割玉米的栽培[J];現代農業(yè);2000年03期
9 ;水玉米問題有望解決[J];現代農業(yè);2000年04期
10 于風剛 ,趙佳;種玉米算出了兩筆帳[J];中國農墾;2000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宋鵬飛;王甜甜;毛培;羅梅浩;;不同玉米品種丁布含量及其與抗螟性的關系[A];華中昆蟲研究(第八卷)[C];2012年
2 劉祖蔭;;發(fā)展玉米的加工利用技術提高玉米的綜合經濟效益[A];食品論文匯編[C];1985年
3 王春虎;陳士林;董娜;蔣愛鳳;;豫北平原不同施氮量對玉米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研究[A];中國農作制度研究進展2008[C];2008年
4 王宇翔;;玉米后期倒伏的易損性分析[A];天氣、氣候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河南省氣象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唐紅艷;;玉米品種精細化布局氣象服務技術[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1氣象與現代農業(yè)[C];2011年
6 劉治先;;我國優(yōu)質專用玉米的發(fā)展策略[A];2003年全國作物遺傳育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劉治先;;優(yōu)質專用玉米的發(fā)展策略[A];’2003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8 孫世賢;;種植業(yè)結構調整中的玉米生產問題[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協(xié)二○○三年學術年會農林水論文精選[C];2003年
9 劉翔;許志剛;;玉米品種對玉米細菌性枯萎病的抗性研究[A];外來有害生物檢疫及防除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5年
10 李魯華;柳延濤;呂新;朱江;;綠洲玉米生態(tài)適應性的研究[A];中國科協(xié)2005年學術年會“新疆現代農業(yè)論壇”論文專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吉林食品行業(yè)管理辦公室調研組;吉林玉米大省做大玉米文章[N];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報;2001年
2 記者 孔非;中國國際玉米產業(yè)博覽會九月在長舉行[N];長春日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秦洪湖 通訊員 趙中文 肖 松;為了金色玉米香飄世界[N];中國國門時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石巖;玉米品種多 購買早籌劃[N];河南科技報;2006年
5 楊婷;國家3億補貼玉米良種玉米價格將上揚[N];中國經濟時報;2007年
6 孟寶林;玉米行情看好 今年莊稼咋種[N];牡丹江日報;2006年
7 吳守祥;玉米行情火爆的背后[N];期貨日報;2006年
8 吉林糧食集團副總經理 姜建華;玉米價格穩(wěn)中走高[N];期貨日報;2006年
9 李茜;玉米投資正當紅[N];上海金融報;2008年
10 才春林;筍玉米因專用而身貴[N];農民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石紅良;我國不同年代玉米品種及其親本自交系產量和氮效率的變化趨勢[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4年
2 張紅偉;玉米耐低磷的種質資源評價及耐低磷的遺傳基礎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4年
3 劉永花;不同熟期玉米品種積溫需求定量研究[D];山西農業(yè)大學;2014年
4 岳輝;玉米自交系低磷耐性遺傳分析[D];沈陽農業(yè)大學;2015年
5 李春輝;玉米高密度重組圖譜構建及耐旱相關性狀的遺傳解析[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5年
6 高慶華;玉米低植酸基因的初步定位和轉育應用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13年
7 李圣彥;玉米萜類合成酶基因TPS10表達調控的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15年
8 翟立超;玉米品種競爭能力的評價與分析[D];中國農業(yè)大學;2015年
9 曹國鑫;小農戶糧食作物高產高效技術應用限制因素及對策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15年
10 毛欣;玉米芽種缽盤精量播種機理與裝置參數研究[D];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曉瑞;黃芪綠肥的品質評價及效應分析[D];山西農業(yè)大學;2015年
2 江帆;復合Bt cry1Ac和cry1Ie抗蟲玉米抗螟性及其在IRM中的作用[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5年
3 李秀秀;玉米耐低氮雜種優(yōu)勢分析[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5年
4 高杰;不同玉米品種的適應性分析[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5 劉歡;陜西及山西不同地區(qū)玉米營養(yǎng)價值檢測與霉菌毒素污染情況分析[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6 李瑞敏;高地隙玉米噴霧機施藥裝置的設計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5年
7 白翠瑩;玉米ZmPROPep1基因轉化及轉基因抗病聚合育種[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5年
8 吳文麗;施用三種肥料對不同復墾年限土壤Hedley磷形態(tài)及玉米產量的影響[D];山西農業(yè)大學;2015年
9 葉慧香;轉cry1Ie基因抗蟲玉米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土壤肥力的影響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5年
10 殷鵬程;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QTL定位[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42672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nykj/2426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