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還田對植煙土壤酶活性及細菌群落多樣性的影響
本文選題:秸稈還田 + 植煙土壤 ; 參考:《中國煙草科學》2017年01期
【摘要】:為明確秸稈還田的煙田土壤微生態(tài)效應,通過3年定位試驗研究了不同用量小麥及玉米秸稈還田對植煙土壤酶活性及細菌群落多樣性的影響。結果表明,秸稈還田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蔗糖酶、堿性磷酸酶及脲酶活性。玉米秸稈還田的土壤蔗糖酶和堿性磷酸酶活性高于等量小麥秸稈還田處理。與對照相比,玉米及小麥秸稈中低量(4500及1500 kg/hm~2)還田后土壤的細菌群落多樣性下降,而高量(7500 kg/hm~2)還田后則不變或稍有增加。此外,高量玉米秸稈還田與其他處理間的土壤細菌群落相似系數(shù)僅為0.57,表明其群落結構變化較大。而且低、中、高量玉米秸稈還田土壤DGGE圖譜中的特異條帶分別屬于乳酸球菌(Lactococcus)、不可培養(yǎng)細菌(Uncultured bacterium)及硝化螺菌(Nitrospira)?梢,兩種秸稈還田均能提高植煙土壤的蔗糖酶、堿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且玉米秸稈在高量還田后可增加土壤細菌群落的豐度及多樣性。
[Abstract]: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soil microecological effect of straw returning to tobacco field, the effects of wheat and corn straw returning to tobacco field on enzyme activity and bacterial community diversity were studied by 3-year location-based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tivities of soil sucrase,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urease could be increased by returning straw to the field. The activities of soil sucrase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of corn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wheat straw.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diversity of maize and wheat straw decreased after returning to the field (4500 and 1500 kg/hm~2), but the high amount (7500 kg/hm~2) did not change or slightly increased after returning to the field. In addition, th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of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between the high amount corn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and other treatments was only 0.57,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changed greatly. The specific bands in the soil DGGE map of low, medium and high amount of corn straw were Lactococcus, unculturable bacterium and Nitrospira, respectively.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activities of sucrase,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urease in tobacco planting soil can be increased by returning two kinds of straw, and the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can be increased by returning corn straw to the field in high quantity.
【作者單位】: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煙草研究所;山東日照煙草有限公司;山東煙草研究院有限公司;山東濰坊煙草有限公司諸城分公司;山東中煙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不同種植模式煙草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及其生物功能穩(wěn)定性研究”(41201291)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科技創(chuàng)新工程(ASTIP-TRIC06) 中國煙草總公司面上項目“土地整理后土壤養(yǎng)分變化與修復及烤煙變量施肥技術研究”(2013-149)
【分類號】:S572;S15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曲艷嬌;馬玉X;楊峰山;于洪賢;梁雄偉;王海燕;;海浪河流域河夾村段細菌群落數(shù)量時空分布[J];水產(chǎn)學雜志;2012年01期
2 羅建峰;曲東;;西藏高原土壤中可培養(yǎng)細菌群落結構分析[J];水土保持學報;2013年02期
3 鄭丹;王吉騰;張志勇;楊凱;楊寶東;魏欽平;;梨園土壤細菌群落參數(shù)及優(yōu)勢細菌的16SrDNA分析[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08年06期
4 高崇洋;趙陽國;王愛杰;任南琪;白潔;田偉君;張健;李海艷;;耕作和施肥對不同深度黑土中細菌群落結構的影響[J];微生物學報;2010年01期
5 Sohag Miah;Soma Dey;S.M.Sirajul Haque;;輪換種植對孟加拉國吉大港山區(qū)土壤中真菌和細菌群落的影響(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10年03期
6 熊薇;郭逍宇;趙霏;;濕地蘆葦根結合好氣細菌群落時空分布及其與水質(zhì)因子的關系[J];生態(tài)學報;2013年05期
7 張杰;余潮;王自海;董昌強;劉倩純;吳蘭;;不同植被群落表層土壤中細菌群落多樣性[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13年08期
8 李金金;倪加加;李學梅;顏慶云;余育和;;南方大口鲇消化道細菌群落結構與其胃腸分化的關系[J];水生生物學報;2013年04期
9 高云超,朱文珊,陳文新;秸稈覆蓋免耕對土壤細菌群落區(qū)系的影響[J];生態(tài)科學;2000年03期
10 陳浩;趙海濤;姚振飛;孫紅軍;胡健;;餌料對蚯蚓糞細菌群落結構多樣性的影響[J];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2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宋鐵英;Lotta Martensson;包曉東;鄭偉文;Ulla Rasmussen;;稻田中藍細菌群落的多態(tài)性[A];華東六省一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2003年學術交流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2 熊金波;孫懷博;彭飛;林先貴;薛嫻;褚海燕;;青藏高原短期增溫實驗引起土壤細菌群落的快速響應[A];面向未來的土壤科學(中冊)——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3 盛榮;秦紅靈;張苗苗;吳金水;魏文學;;不同土壤母質(zhì)發(fā)育的水稻土細菌群落演替規(guī)律[A];面向未來的土壤科學(中冊)——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4 王英;滕齊輝;曹慧;胡鋒;崔中利;;淹水和旱作水稻土中細菌群落多樣性的空間分布[A];第四次全國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何世穎;楊林章;;兩種氧化鐵納米材料對土壤細菌群落影響的研究[A];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與生態(tài)安全——第五屆全國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6 張明露;劉文君;李翠萍;張燦;顧軍農(nóng);;碳齡對活性炭出水及碳顆粒表面細菌群落的影響[A];飲用水安全控制技術會議暨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yè)分會給水委員會第13屆年會論文集[C];2013年
7 夏耘;郁二蒙;余德光;謝駿;王廣軍;李志斐;;基于PCR-DGGE技術分析生物絮團不同形成階段細菌群落結構的研究[A];漁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方式轉(zhuǎn)變——2011年中國水產(chǎn)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8 魏丹;楊謙;張軍政;王爽;周寶庫;李偉群;;黑土區(qū)長期施肥細菌群落結構和功能多樣性變化[A];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一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七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8年
9 周濤;唐金玉;王巖;;添加微生態(tài)制劑對主養(yǎng)草魚水體中細菌群落的影響[A];漁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方式轉(zhuǎn)變——2011年中國水產(chǎn)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嚴陳;鐘文輝;林先貴;朱建國;賈仲君;;大氣CO_2濃度升高改變土壤甲烷氧化細菌群落結構[A];面向未來的土壤科學(中冊)——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朱彤;美繪制人體細菌群落分布圖[N];中國知識產(chǎn)權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熊薇;有機質(zhì)來源對洱海底泥垂向微生物群落組成的影響[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4年
2 楊鳳龍;渤海表層沉積物中細菌群落對石油烴污染的響應及其降解潛力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3 連騰祥;大豆光合碳在黑土中的轉(zhuǎn)化過程及細菌群落特征[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2016年
4 馬大衛(wèi);南極苔原土壤細菌群落和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5 章高森;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qū)微生物多樣性及其潛在應用的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6 朱超;環(huán)境因素對水稻土中地桿菌和厭氧粘細菌群落的影響[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瑾豐;華南地區(qū)典型水稻土中磷化氫的分布與細菌群落的關系及其影響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2 馬琳;長期施肥和土地利用方式對X土細菌群落多樣性的影響[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5年
3 古鈞;汪洋溝細菌群落多樣性及時空分布規(guī)律研究[D];河北大學;2015年
4 唐鳳;烏魯木齊10號冷泉細菌地震前后群落變化及與地震的響應關系[D];新疆大學;2015年
5 李新;不同鹽堿程度鹽堿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5年
6 丁慧;南極菲爾德斯半島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初步分析[D];青島大學;2015年
7 王凱;黃渤海沉積物環(huán)境細菌群落特征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8 李杰;碳氮比調(diào)控對蝦蟹混養(yǎng)系統(tǒng)細菌群落結構及其功能多樣性影響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9 孫雅君;全氟辛酸對底泥細菌群落結構影響及指示特性的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6年
10 陳張;烏魯木齊含硫冷泉水體細菌群落的映震分析[D];新疆師范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06867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nykj/2068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