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興縣合溪水庫集水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徑流氮流失特征研究
本文選題:合溪水庫 + 不同土地利用; 參考:《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7年07期
【摘要】:從合溪水庫集水區(qū)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和保護水庫水體質量的角度出發(fā),在集水區(qū)選擇旱地、水旱輪作地、林地、休閑地、苗木地五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利用田間試驗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徑流氮流失特征。結果表明:在自然降雨條件下,五種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素流失量和流失濃度表現出明顯差異,地表徑流液態(tài)總氮的流失大小順序為水旱輪作地(156.92 kg·hm~(-2)·a~(-1))旱地(114.24 kg·hm~(-2)·a~(-1))苗木地(35.61 kg·hm~(-2)·a~(-1))休閑地(3.99 kg·hm~(-2)·a~(-1))林地(1.59 kg·hm~(-2)·a~(-1)),人為耕種強度較大的水旱輪作地和旱地氮流失量較大,而耕種強度較小的休閑地和林地氮流失量較小,說明選擇耕種強度較小的土地利用方式可有效削減合溪水庫集水區(qū)徑流氮素流失及其對合溪水庫水質的潛在影響。結果還表明:不同試驗區(qū)徑流氮素流失的首要形態(tài)均為顆粒態(tài)氮,其次為硝態(tài)氮,最后為銨態(tài)氮;旱地、水旱輪作地、林地、休閑地、苗木地徑流年均流失的顆粒態(tài)氮占總氮的比例分別是61.67%、61.42%、75.56%、65.09%和69.11%,年均流失的硝態(tài)氮占總氮的比例分別是26.21%、28.56%、16.35%、21.30%和23.20%,年均流失的銨態(tài)氮占總氮的比例分別是8.90%、7.87%、6.92%、11.78%和4.83%,意味著合溪水庫集水區(qū)氮素的流失關鍵在于土壤表層的侵蝕,可見減少土壤表層的侵蝕是控制合溪水庫集水區(qū)氮素流失和減少其對合溪水庫水質負面影響的關鍵。
[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and protection of reservoir water quality in the catchment area of Hexi Reservoir, five different land use modes are selected in the catchment area, such as dry land, rotation of land and drought, forest land, leisure land and seedling land.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off nitrogen loss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were studied by field experime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atural rainfall, soil nitrogen loss and loss concent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under five land use patterns.The order of loss of liquid total nitrogen in surface runoff is 156.92 kg / hm ~ (-2) a ~ (-1) ~ (1)) in dry land (114.24 kg / hm ~ (-2) ~ (-1) ~ (-1) ~ (-1) ~ (-1))) the amount of nitrogen loss in seedling field is 35.61 kg / hm ~ (2)) ~ (2) ~ (1) ~ (-1)) the forest land is 1.59 kg / hm ~ (-2) ~ (-2) ~ (-1) a ~ (-1) ~ (-1) ~ (-1) ~ (-1).However, the amount of nitrogen loss in leisure land and forest land with lower cultivation intensity is smaller,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election of land use mode with lower cultivation intensit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runoff nitrogen loss and its potential impact on water quality of Hexi reservoir in the catchment area of Hexi Reservoir.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main forms of nitrogen loss in runoff in different experimental areas were granular nitrogen, nitrate nitrogen, ammonium nitrogen, dry land, dry land, woodland and leisure land.The proportion of granular nitrogen to total nitrogen lost by annual runoff of seedling land is 61.6772 and 65.59% and 69.11,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annual loss of nitrate nitrogen in total nitrogen is 26.21 ~ 28.56 ~ 16.35% 21.30% and 23.20%, respectively. The proportion of ammonium nitrogen loss to total nitrogen is 8.90 7.7.87 ~ 6.9222.78% and 4.833% respectively, which means that the ratio of nitrate nitrogen to total nitrogen is 4.833% and 8.90% respectively, which means that the average annual loss of nitrate nitrogen is 21.30% and 23.20% respectively, an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annual loss of ammonium nitrogen to total nitrogen is 8.90% 7.87% 6.922% and 4.833%, respectively.The key to nitrogen loss in the catchment area of Xi Reservoir lies in the erosion of the surface layer of soil.It can be seen that reducing soil surface erosion is the key to control nitrogen loss in the catchment area of Hexi Reservoir and to reduce its negative impact on the water quality of Hexi Reservoir.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環(huán)境與資源學院;浙江省亞熱帶土壤與植物營養(yǎng)重點研究實驗室;浙江省長興縣環(huán)境監(jiān)測站;
【基金】:國家公益性行業(yè)(農業(yè))專項(201003059) 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2016YFD0200800)~~
【分類號】:X524;X7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澤慧;劉洋;黃懿梅;晏江濤;騰飛;王永斌;;降雨和施肥對秦嶺北麓俞家河水質的影響[J];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7年01期
2 王偉;于興修;劉航;漢強;;農田土壤氮礦化研究進展[J];中國水土保持;2016年10期
3 陳成龍;高明;倪九派;謝德體;鄧華;;三峽庫區(qū)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對氮素流失影響[J];環(huán)境科學;2016年05期
4 吳雅麗;許海;楊桂軍;朱廣偉;秦伯強;;太湖水體氮素污染狀況研究進展[J];湖泊科學;2014年01期
5 袁興程;錢新;龐宗強;李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表層氮、磷流失特征研究[J];環(huán)境化學;2011年09期
6 余進祥;趙小敏;呂t2;劉婭菲;;鄱陽湖流域不同農業(yè)利用方式下的氮磷輸出特征[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7 陳志良;程炯;劉平;彭曉春;許振成;吳志峰;;暴雨徑流對流域不同土地利用土壤氮磷流失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08年05期
8 宋澤芬;王克勤;楊云華;李天興;;澄江尖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類型面源污染輸出特征[J];水土保持學報;2008年02期
9 郭鴻鵬;朱靜雅;楊印生;;農業(yè)非點源污染防治技術的研究現狀及進展[J];農業(yè)工程學報;2008年04期
10 高超,朱繼業(yè),朱建國,寶川靖和,王登峰,周娟娟,高翔,竇貽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地表徑流磷輸出及其季節(jié)性分布特征[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5年1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石孝均;水旱輪作體系中的養(yǎng)分循環(huán)特征[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3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呂婷;廖敏;葉照金;方至萍;黃小輝;張云;施海龍;沈杰;;長興縣合溪水庫集水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徑流氮流失特征研究[J];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7年07期
2 王倩;吳亞東;丁慶玲;張瓊華;王曉昌;;西太湖入湖河流水系污染時空分異特征及解析[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7年07期
3 葉琳琳;吳曉東;劉波;閆德智;趙力;;太湖西北湖區(qū)浮游植物和無機、有機氮的時空分布特征[J];湖泊科學;2017年04期
4 張雪;鄭建偉;周茂飛;殷春雨;關保華;;外源氮磷負荷比增加對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生長的影響[J];湖泊科學;2017年04期
5 王凱翔;;基于多元回歸和神經網絡途徑的太湖富營養(yǎng)化指標分析與預測[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工程技術版);2017年02期
6 王瓊;榮湘民;李法云;范志平;;太子河源頭水源涵養(yǎng)林不同植被類型礦質態(tài)氮流失特征及其對環(huán)境因子的響應[J];水土保持學報;2017年03期
7 曾杰;吳起鑫;李思亮;岳甫均;;雨季喀斯特小流域氮輸出特征及其受降雨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17年03期
8 胡正生;羅勇;;鄱陽湖環(huán)湖河流總磷總氮濃度變化趨勢分析[J];江西化工;2017年03期
9 黃勇梅;石熒原;馮桃輝;程美玲;彭虹;;澎溪河流域土地利用對非點源污染時空分布影響[J];人民長江;2017年11期
10 楊洋;郭宗樓;;現代農業(yè)溝渠生態(tài)化設計關鍵技術及其應用[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yè)與生命科學版);2017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況福虹;長江上游紫色土不同種植體系肥料氮去向及氮素平衡[D];中國農業(yè)大學;2016年
2 侯朋福;秸稈還田對稻麥生產力和農田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4年
3 趙營;寧夏引黃灌區(qū)不同類型農田氮素累積與淋洗特征研究[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2年
4 周春火;不同復種方式對水稻生長發(fā)育和土壤肥力影響研究[D];江西農業(yè)大學;2012年
5 劉金山;水旱輪作區(qū)土壤養(yǎng)分循環(huán)及其肥力質量評價與作物施肥效應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1年
6 李小坤;水旱輪作條件下根區(qū)與非根區(qū)土壤鉀素變化及固定釋放特性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晶波;路永莉;陳竹君;周建斌;;獼猴桃園氮素投入特點及硝態(tài)氮累積和遷移特性研究[J];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6年02期
2 奚姍姍;周春財;劉桂建;吳蕾;王培華;;巢湖水體氮磷營養(yǎng)鹽時空分布特征[J];環(huán)境科學;2016年02期
3 潘忠成;袁溪;李敏;;降雨強度和坡度對土壤氮素流失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16年01期
4 張亦濤;劉宏斌;王洪媛;翟麗梅;劉申;雷秋良;任天志;;農田施氮對水質和氮素流失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6年20期
5 桑蒙蒙;范會;姜珊珊;蔣靜艷;;常規(guī)施肥條件下農田不同途徑氮素損失的原位研究:以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夏玉米季為例[J];環(huán)境科學;2015年09期
6 路永莉;康婷婷;張曉佳;高晶波;陳竹君;周建斌;;秦嶺北麓獼猴桃果園施肥現狀與評價——以周至縣俞家河流域為例[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6年02期
7 韋安勝;陳竹君;康婷婷;張曉佳;閆波;周建斌;;秦嶺北麓周至縣俞家河小流域土壤養(yǎng)分空間變異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15年02期
8 石薇;王景燕;魏有波;呂向楠;龔偉;;水熱條件對華西雨屏區(qū)柳杉人工林土壤氮礦化的影響[J];土壤通報;2014年06期
9 李娜;寧堂原;崔正勇;田慎重;郭利偉;李增嘉;韓惠芳;劉軼;;深松與包膜尿素對玉米田土壤氮素轉化及利用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5年18期
10 馮源嵩;林陶;楊慶媛;;百花湖周邊城市近郊小流域氮、磷輸出時空特征[J];環(huán)境科學;2014年1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溫正堂;董存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農業(yè)面源污染的影響[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2007年09期
2 張汪壽;李曉秀;王曉燕;任萬平;李建輝;;北運河下游灌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非點源氮素輸出規(guī)律[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1年12期
3 鄭袁明;宋波;陳同斌;鄭國砥;黃澤春;;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鋅的積累及其污染風險[J];自然資源學報;2006年01期
4 張文暉;傅瓦利;張洪;張治偉;王冬銀;;巖溶山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石灰土基本特性的影響[J];生態(tài)與農村環(huán)境學報;2007年03期
5 李貴祥;方向京;邵金平;張志勇;和麗萍;柴勇;;個舊錫礦山廢棄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重金屬的影響[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4年03期
6 羅春燕;張維理;雷秋良;林超文;;農村土地利用方式對嘉興土壤氮磷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的影響[J];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9年10期
7 張小磊;何寬;安春華;馬建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城市土壤活性有機碳的影響——以開封市為例[J];生態(tài)環(huán)境;2006年06期
8 莫彬;曹建華;徐祥明;申宏崗;楊慧;李小方;;巖溶山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活性有機碳動態(tài)的影響[J];生態(tài)環(huán)境;2006年06期
9 高超,朱繼業(yè),朱建國,寶川靖和,王登峰,周娟娟,高翔,竇貽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地表徑流磷輸出及其季節(jié)性分布特征[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5年11期
10 任勃;楊剛;謝永宏;黃繼山;羅文泊;秦先燕;李鋒;侯志勇;;洞庭湖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酶活性的影響[J];生態(tài)與農村環(huán)境學報;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林杉;胡榮桂;聶文婷;;三峽庫區(qū)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活性有機碳的影響[A];面向未來的土壤科學(下冊)——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2 廖燕;朱君君;孫振鈞;王沖;張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蚯蚓種群特征及與土壤肥力的關系[A];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一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七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8年
3 徐華勤;章家恩;馮麗芳;全國明;毛丹娟;孟磊;;微生物商對華南地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土壤類型的響應[A];第五屆中國青年生態(tài)學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海春興;趙燁;陳志凡;趙芳敏;;河北壩上東南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可蝕性研究——以河北豐寧縣大灘鄉(xiāng)三道河為例[A];認識地理過程 關注人類家園——中國地理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5 吳祥云;張丹丹;李海燕;;遼西地區(qū)朝代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質量的影響[A];中國水土保持學會規(guī)劃設計專業(yè)委員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甄莉娜;張英俊;;農牧交錯帶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培養(yǎng)細菌、真菌和放線菌數量及剖面分布特征[A];2012第二屆中國草業(yè)大會論文集[C];2012年
7 范君華;劉明;;塔里木極端干旱區(qū)5種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與酶活性的影響[A];首屆全國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甄曉君;傅瓦利;賈紅杰;段正鋒;杜富芝;;巖溶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肥力的影響研究——以重慶市中梁山巖溶區(qū)為例[A];中國土地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新農村建設研究[C];2008年
9 李強;劉毅華;;低碳經濟與農村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的思考[A];中國山區(qū)土地資源開發(fā)利用與人地協調發(fā)展研究[C];2010年
10 李強;劉毅華;;低碳經濟與農村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的思考[A];中國山區(qū)土地資源開發(fā)利用與人地協調發(fā)展研究[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副市長 鄧慶忠;節(jié)約集約利用土地 轉變土地利用方式[N];惠州日報;2014年
2 本報評論員;關鍵是變革土地利用方式[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3 記者 肖姍 韋銘;創(chuàng)新轉變土地利用方式 有力助推南京科學發(fā)展[N];南京日報;2012年
4 本報記者 李麗穎;創(chuàng)新土地利用方式 加快推進城鎮(zhèn)化[N];農民日報;2013年
5 記者 胡志喜;深化改革推進土地利用方式轉變[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3年
6 韓永先;官學研共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轉變[N];中華工商時報;2010年
7 記者 馮培麗 通訊員 賀楚華 任志遠;四方面推進“雙!惫ぷ 力促土地利用方式轉變[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1年
8 記者 楊應奇 通訊員 楊丁丁;南京開展轉變土地利用方式創(chuàng)新試點[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2年
9 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王勇;轉變土地利用方式 促進發(fā)展方式轉變[N];寧波日報;2011年
10 市長 邵占維;促節(jié)約守紅線惠民生加快轉變土地利用方式[N];杭州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仕吉;湘中丘陵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養(yǎng)分及碳庫特征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5年
2 賈韋德;[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9年
3 王瑩;圍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有機碳庫的影響[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4 趙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高寒地區(qū)水土保持生態(tài)服務功能的影響研究[D];甘肅農業(yè)大學;2010年
5 趙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高寒地區(qū)水土保持生態(tài)服務功能的影響研究[D];甘肅農業(yè)大學;2010年
6 李曉亮;藏東南地區(qū)海拔和土地利用方式對叢枝菌根真菌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的影響[D];中國農業(yè)大學;2015年
7 何冬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機碳結構及礦化特征[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4年
8 張玉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潮棕壤營養(yǎng)元素剖面分布研究[D];沈陽農業(yè)大學;2005年
9 劉訊;半干旱黃土高原不同植被恢復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機碳、養(yǎng)分和水分的動態(tài)變化[D];蘭州大學;2009年
10 程存剛;渤海灣北部蘋果園土壤系統有機化過程的動力因素研究與優(yōu)化[D];沈陽農業(yè)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楠楠;土地利用方式變化對寧夏荒漠草原區(qū)土壤的影響[D];寧夏大學;2015年
2 毛琴;巖溶槽谷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效益比較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3 李勝藍;中亞熱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磷素有效性與分級[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5年
4 顧鉆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濱海鹽土質量演變特征[D];浙江農林大學;2015年
5 李金洋;雅安上里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磷的吸附解析特征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4年
6 李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機碳及其活性組分特征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4年
7 王超花;半干旱黃土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生態(tài)水文性質的影響[D];蘭州大學;2016年
8 張宏;黃土溝壑區(qū)侵蝕劣地土壤特性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年
9 MOKGAWA DINEO LYDIA;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南非林波波省與中國吉林省土壤化學養(yǎng)分與腐殖物質的差異[D];吉林農業(yè)大學;2016年
10 楊豐;貴州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性質的影響[D];貴州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77116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nykj/1771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