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熱帶杉木林土壤有機碳及其活性組分對氮磷添加的響應(yīng)
本文選題:氮沉降 + 磷添加。 參考:《應(yīng)用生態(tài)學報》2017年02期
【摘要】:通過野外氮、磷添加,分析N_0(0 kg N·hm~(-2)·a~(-1))、N_1(50 kg N·hm~(-2)·a~(-1))、N_2(100 kg N·hm~(-2)·a~(-1))、P(50 kg P·hm~(-2)·a~(-1))、N_1P和N_2P等6種處理3年后對亞熱帶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機碳(SOC)、顆粒有機碳(POC)和水溶性有機碳(WSOC)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氮、磷添加對0~20 cm土層SOC含量無顯著影響.磷添加顯著降低0~5 cm土層POC含量,與無磷處理相比,加磷處理POC含量降低26.1%.WSOC含量對氮、磷添加的響應(yīng)主要表現(xiàn)在0~5 cm土層,低水平氮添加和磷添加顯著提高WSOC含量.在0~5 cm土層,氮添加對POC/SOC值無顯著影響,而與無磷添加相比,POC/SOC值在磷添加處理下顯著降低15.9%.在5~10和10~20 cm土層,氮、磷添加處理對POC/SOC值無顯著影響.在亞熱帶地區(qū),森林土壤碳穩(wěn)定性主要受磷含量的調(diào)控,短期磷添加易導致表層土壤活性有機碳分解,增加土壤碳穩(wěn)定性.
[Abstrac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ontent of SOC in 0 ~ 20 cm soil layer.P addition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content of POC in 0 ~ 5 cm soil layer. Compared with non-phosphorus treatment, the POC content of P treatment decreased to nitrogen content. The response of phosphorus addition was mainly in 0 ~ 5 cm soil layer, and low level nitrogen addition and phosphorus addi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SOC content.In 0 ~ 5 cm soil layer, nitrogen addition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POC/SOC value, but compared with no phosphorus addition, POC / SOC valu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 15.9% under phosphorus addition treatment.The addi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OC/SOC value in the 5 ~ 10 and 10 ~ (10) ~ (20) cm soil layers.In the subtropical region, the carbon stability of forest soil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phosphorus content. Short-term phosphorus addition can easily lead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active organic carbon in surface soil and increase soil carbon stability.
【作者單位】: 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林學院江西特色林木資源培育與利用2011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生態(tài)系統(tǒng)網(wǎng)絡(luò)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千煙洲生態(tài)試驗站;
【基金】: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2016YFD0600202-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360179,31160107)資助~~
【分類號】:S714.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占飛,彭興躍,徐立,洪華生;臺灣海峽1997年夏季和1998年冬季兩航次顆粒有機碳研究[J];臺灣海峽;2000年01期
2 金海燕,林以安,陳建芳,金明明;黃海、東海顆粒有機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子分析[J];海洋學報(中文版);2005年05期
3 魏建偉;方習生;石學法;楊剛;李朝新;;海水光衰減變化與顆粒有機碳估算——以菲律賓海為例[J];海洋科學進展;2007年04期
4 于培松;扈傳昱;朱根海;潘建明;張海生;;南極普里茲灣海域顆粒有機碳的變化特征[J];海洋學報(中文版);2011年04期
5 程君;張傳松;王海榮;吳家林;丁雁雁;石曉勇;;冬季黃東海顆粒有機碳的時空分布特征[J];海洋環(huán)境科學;2012年01期
6 趙玉庭;梁生康;石曉勇;商榮寧;;春季黃海海域顆粒有機碳的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2期
7 孫作慶;楊鶴鳴;紀明侯;;海水中顆粒有機碳的測定方法[J];海洋湖沼通報;1983年01期
8 王麗君;干燃燒法同時測定海水中顆粒有機碳和氮[J];熱帶海洋;1987年01期
9 蔡德陵;;河口中顆粒有機碳的穩(wěn)定同位素研究[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訊;1988年01期
10 洪華生,郭勞動,陳敬虔,洪麗玉;羅源灣顆粒有機碳的變化[J];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9年S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高全洲;陶貞;姚冠榮;劉克新;;增江河流顆粒有機碳的同位素示蹤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2004年學術(shù)年會暨海峽兩岸地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2 劉子琳;劉艷嵐;李宏亮;朱根海;;南大洋顆粒有機碳(POC)分布[A];2012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第二卷)[C];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尚瑤;東北闊葉林土壤有機碳及其組分空間分布特征研究[D];延邊大學;2015年
2 張杰;內(nèi)陸湖泊顆粒有機碳(POC)濃度遙感定量反演模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3 劉波;海洋碳循環(huán)中顆粒有機碳全球分布的數(shù)值模擬[D];成都信息工程學院;2015年
4 潘慧慧;基于水淘選分級的長江口顆粒有機碳的分布、來源和降解特征[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5 孫治濤;東海顆粒有機碳通量的模式計算[D];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6 林晶;長江口及其毗鄰海區(qū)溶解有機碳和顆粒有機碳的分布[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程君;黃東海顆粒有機碳的季節(jié)變化、分布和來源[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8 葉翔;臺灣海峽南部顆粒有機碳及粒徑譜分析[D];廈門大學;2007年
9 王凱;海洋碳循環(huán)中顆粒有機碳垂直輸送的數(shù)值模擬[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2年
10 徐蕾;張廣才嶺南脈幾種森林土壤有機碳和顆粒有機碳的空間分布特征[D];延邊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74224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nykj/1742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