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林型土壤有機碳及腐殖質組成的分布特征
本文選題:土壤有機碳 切入點:不同林型 出處:《水土保持學報》2017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為探討不同類型人工固沙林下土壤有機碳的差異,以遼寧省章古臺沙地5種林型下土壤為研究對象,運用統(tǒng)計學的方法對0—5,5—10,10—20,20—40cm土層有機碳、全氮、腐殖質組分分布特征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在各林型0—40cm土層上,土壤有機碳含量變化特征為樟子松純林(4.72g/kg)懷槐樟子松(4.48g/kg)榆樹樟子松(4.38g/kg)云杉樟子松(4.21g/kg)楊樹純林(3.95g/kg)對照(1.88g/kg);有機碳儲量表現(xiàn)為懷槐樟子松(20.00t/hm~2)樟子松純林(19.92t/hm~2)榆樹樟子松(19.06t/hm~2)云杉樟子松(17.31t/hm~2)楊樹純林(16.61t/hm~2)對照(8.44t/hm~2);經(jīng)腐殖質組分分析發(fā)現(xiàn)土壤腐殖質碳含量表現(xiàn)為云杉樟子松(2.04g/kg)榆樹樟子松(1.93g/kg)樟子松純林(1.74g/kg)楊樹純林(1.65g/kg)懷槐樟子松(1.58g/kg)對照(0.75g/kg)。各林型土壤有機碳含量與全氮、腐殖質碳、胡敏酸、富里酸均呈極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different types of artificial sand fixation forest,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in 0-55-10 ~ 10 ~ (-20) ~ (-20) ~ (20) ~ (20) ~ (40 cm) soil layer of Zhanggutai sandy land of Liaoning Province were studied by statistical metho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umus componen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chang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s 4.72 g / kg for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4.48 g / kg) for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4.38 g / kg) for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4.38 g / kg) for pure forest of 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var. mongolica (4.21 g / kg) for poplar pure forest (3.95 g / kg) and 1.88 g / kg for pure forest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var.mongolica var.mongolica var.mongolica var. mongolica L.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var.mongolica var. mongolica var.mongolica var. mongolica var. mongolica var.mongolica var.mongolica var. mongolica var.mongolica var. mongolica var.mongolica var.mongolica var. mongolica in pure poplar forest (16.61t 路hmmc-2) control: 8.44t / hmm-2; humus component analysis shows that soil humus carbon content is 2.04g / kg; Pinus sylvestris var.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1.93g / kg) pure Pinus sylvestris var. sylvestris var. sylvestris forest 1.74 g / kg) poplar pure forest 1.65g / kg) control 0.75g / kg.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total nitrogen, Humic carbon, Hu Min acid and fulvic acid were all positively correlated.
【作者單位】: 沈陽農業(yè)大學土地與環(huán)境學院;遼寧省章古臺科爾沁沙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國家定位觀測站;
【基金】: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2016YTC0500803-04)
【分類號】:S153.6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迎菊;靳正忠;雷加強;王永東;付慶龍;;人工防護林對風沙土有機碳動力學的影響[J];干旱區(qū)研究;2017年03期
2 張婧;左小安;呂朋;周欣;連杰;劉良旭;岳喜元;;科爾沁沙地草地植被對圍封和放牧的響應[J];中國沙漠;2017年03期
3 張建鵬;李玉強;趙學勇;張銅會;佘倩楠;劉敏;魏水蓮;;圍封對沙漠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質和固碳潛力恢復的影響[J];中國沙漠;2017年03期
4 蔡楚雄;賈玉華;郭成久;;科爾沁沙地南緣不同植被對土壤物理性質改良作用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2期
5 郭月峰;王娟;祁偉;姚云峰;尉遲文思;韓兆敏;劉龍;王劍然;;風沙土區(qū)黃柳根系及其碳儲量分布特征[J];干旱區(qū)研究;2017年02期
6 高亮;高永;王靜;羅鳳敏;呂新豐;;土地覆蓋類型對科爾沁沙地南緣土壤有機碳儲量的影響[J];中國沙漠;2016年05期
7 高杰;郭子健;劉艷紅;;北京松山天然油松林土壤有機碳分布及其影響因素[J];生態(tài)學雜志;2016年10期
8 孫清芳;賈立明;劉玉龍;韓麗冬;劉濱凡;;中國森林植被與土壤碳儲量估算研究進展[J];環(huán)境化學;2016年08期
9 黎英華;姚云峰;秦富倉;郭洋洋;羅繼堯;;不同類型土壤的有機碳密度特征[J];干旱區(qū)研究;2016年03期
10 趙瑋;胡中民;楊浩;張雷明;郭群;烏志顏;劉德義;李勝功;;渾善達克沙地榆樹疏林和小葉楊人工林碳密度特征及其與林齡的關系[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16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段海俠;樟子松固沙林地表環(huán)境要素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2年
2 史學軍;中國東部典型區(qū)域土壤有機碳和土壤凋落物分解特征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9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達凈;許端陽;王子玉;丁雪;宋阿琳;;沙漠化治理中的生態(tài)補償研究綜述(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8年03期
2 賈樹海;王薇薇;張日升;;不同林型土壤有機碳及腐殖質組成的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學報;2017年06期
3 劉曦喬;梁萌杰;陳龍池;汪思龍;鄭文輝;余鑫;李仁山;張廣杰;王福生;楊海軍;;湖南省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儲量、碳密度及其空間分布[J];生態(tài)學雜志;2017年09期
4 王鑫;楊德剛;熊黑鋼;安尼瓦爾·買買提;公延明;王建成;;新疆不同植被類型土壤有機碳特征[J];干旱區(qū)研究;2017年04期
5 昭日格;烏仁陶格斯;蘇楞高娃;;渾善達克沙地不同齡級沙柳灌叢土壤有機碳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7年17期
6 陳忠偉;;樟子松種植培育技術的幾點思考[J];農技服務;2017年11期
7 尹帥;姜培坤;孟賜福;吳家森;張金林;;綠竹和麻竹地上部植硅體碳封存潛力[J];生態(tài)學報;2017年20期
8 王迎菊;靳正忠;雷加強;王永東;付慶龍;;人工防護林對風沙土有機碳動力學的影響[J];干旱區(qū)研究;2017年03期
9 張建鵬;李玉強;趙學勇;張銅會;佘倩楠;劉敏;魏水蓮;;圍封對沙漠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質和固碳潛力恢復的影響[J];中國沙漠;2017年03期
10 陳永樂;張志山;趙洋;;人工固沙區(qū)土壤碳分布及其與土壤屬性的關系[J];中國沙漠;2017年0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蔣娟;庫濱帶典型植物土壤有機碳氮礦化潛勢[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4年
2 朱凌宇;我國南方幾種主要土壤有機碳分解特征及模擬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亮;高永;王靜;羅鳳敏;呂新豐;;土地覆蓋類型對科爾沁沙地南緣土壤有機碳儲量的影響[J];中國沙漠;2016年05期
2 楊勇;劉愛軍;李蘭花;陳海軍;宋向陽;王保林;羅冬;王明玖;;圍封對內蒙古典型草原群落特征及土壤性狀的影響[J];草業(yè)學報;2016年05期
3 黎英華;姚云峰;秦富倉;郭洋洋;羅繼堯;;不同類型土壤的有機碳密度特征[J];干旱區(qū)研究;2016年03期
4 劉文亭;衛(wèi)智軍;呂世杰;孫世賢;代景忠;;土地利用方式對荒漠草地生物量分配及碳密度的影響[J];中國沙漠;2016年03期
5 郭京衡;李嘗君;曾凡江;張波;劉波;郭自春;;2種荒漠植物根系生物量分布與土壤水分、養(yǎng)分的關系[J];干旱區(qū)研究;2016年01期
6 呂朋;左小安;張婧;周欣;連杰;劉良旭;;放牧強度對科爾沁沙地沙質草地植被的影響[J];中國沙漠;2016年01期
7 劉任濤;朱凡;;人工與自然恢復方式對流動沙地土壤與植被特征的影響[J];水土保持通報;2015年06期
8 黨珍珍;王凱博;周正朝;張曉艷;;黃土丘陵區(qū)人工刺槐林恢復對土壤碳庫動態(tài)的影響[J];干旱區(qū)研究;2015年06期
9 趙哈林;李瑾;周瑞蓮;曲浩;云建英;潘成臣;;風沙流持續(xù)吹襲對樟子松幼樹光合蒸騰作用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5年20期
10 李洋;嚴振英;郭丁;王海霞;蘇淑蘭;李旭東;傅華;;圍封對青海湖流域高寒草甸植被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J];草業(yè)學報;2015年10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何帆;秦嶺林區(qū)主要樹種凋落葉分解特征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金峰,楊浩,蔡祖聰,趙其國;土壤有機碳密度及儲量的統(tǒng)計研究[J];土壤學報;2001年04期
2 楊麗霞,潘劍君;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模型的研究進展(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3年04期
3 周莉,李保國,周廣勝;土壤有機碳的主導影響因子及其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05年01期
4 張國盛,黃高寶;農田土壤有機碳固定潛力研究進展[J];生態(tài)學報;2005年02期
5 彭文英;張科利;楊勤科;;退耕還林對黃土高原地區(qū)土壤有機碳影響預測[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06年03期
6 朱連奇;朱小立;李秀霞;;土壤有機碳研究進展[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3期
7 邵月紅;潘劍君;許信旺;米高奇;;淺談土壤有機碳密度及儲量的估算方法[J];土壤通報;2006年05期
8 趙鑫;宇萬太;李建東;姜子紹;;不同經(jīng)營管理條件下土壤有機碳及其組分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6年11期
9 于永強;黃耀;張穩(wěn);孫文娟;;華東地區(qū)農田土壤有機碳時空格局動態(tài)模擬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7年01期
10 蘇艷華;黃耀;;濕地墾殖對土壤有機碳影響的模擬研究[J];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敏;;中國土壤有機碳研究綜述[A];第二屆中國林業(yè)學術大會——S10 林業(yè)與氣候變化論文集[C];2009年
2 盧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鋒;馬紅亮;;溫度和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有機碳礦化的影響[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吳慶標;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機碳穩(wěn)定性研究進展[A];生態(tài)學與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生態(tài)學會第七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論文摘要薈萃[C];2004年
4 王百群;蘇以榮;吳金水;;應用穩(wěn)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機碳的來源構成[A];中國科協(xié)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核科技、核應用、核經(jīng)濟論壇[C];2005年
5 安靜;鄧波;韓建國;楊富裕;;土壤有機碳穩(wěn)定性影響因子的研究進展[A];農區(qū)草業(yè)論壇論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寧波;殷志強;穆燕;;末次間冰期以來渭南黃土地區(qū)土壤有機碳碳庫的演變[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廣勝;;中國東北樣帶土壤有機碳對環(huán)境變化響應的研究[A];推進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加快氣象事業(yè)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8 李富山;韓貴琳;唐楊;吳起鑫;;喀斯特地區(qū)不同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壤有機碳氮特征:以貴州普定為例[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9 邱海源;黃志偉;王憲;;區(qū)域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A];第三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張平究;;退耕還濕對菜子湖濕地土壤有機碳組分與質量的影響[A];自然地理學與生態(tài)安全學術論文摘要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為因素影響土壤有機碳含量[N];農資導報;2006年
2 李云;中國耕作土壤固碳有潛力[N];地質勘查導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守才;水土流失對黑土坡耕地土壤有機碳的影響[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2015年
2 尤孟陽;黑土母質熟化過程中的土壤有機碳組分與結構變化特征[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2015年
3 范勝龍;農用地分等中樣點布設對表征土壤有機碳空間變異的尺度效應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1年
4 崔鴻俠;神農架巴山冷杉林土壤有機碳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5年
5 何亞婷;長期施肥下我國農田土壤有機碳組分和結構特征[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5年
6 賈御夫;利用放射性碳同位素和生物標志物技術研究溫度對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的影響[D];中國農業(yè)大學;2017年
7 李龍;赤峰市敖漢旗土壤有機碳時空變異研究[D];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17年
8 許信旺;不同尺度區(qū)域農田土壤有機碳分布與變化[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8年
9 徐華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機碳空間分布規(guī)律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0年
10 王百群;黃土區(qū)侵蝕與干旱環(huán)境中土壤有機碳氮的變化與遷移[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肖林林;山地丘陵區(qū)耕地土壤有機碳密度空間變異特征分析及預測[D];西南大學;2013年
2 蔚耀洲;溫度和水分對山西省地帶性土壤有機碳礦化的影響[D];山西農業(yè)大學;2015年
3 李悅;不同農作管理措施對東北地區(qū)農田土壤有機碳未來變化的模擬研究[D];沈陽農業(yè)大學;2015年
4 姜航;張廣才嶺西坡地形因子和保護機制對土壤有機碳積累的相對影響[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5年
5 黃琳琦;森林土壤有機碳氮分布及礦化特征[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6 王蓮閣;溫度變化對土壤有機碳礦化及其動力學特征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5年
7 賈會娟;西南丘陵區(qū)保護性耕作下旱作農田土壤有機碳、氮相關組分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8 張洋;浙江鳳陽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機碳礦化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5年
9 張帥;黃土丘陵區(qū)深層土壤有機碳對土地利用變化的響應[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2015年
10 張麗敏;長期施肥我國典型農田土壤有機碳組分對碳投入的響應特征[D];貴州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63442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nykj/1634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