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丘陵溝壑區(qū)退耕坡地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侵蝕特征
本文選題:土壤侵蝕 切入點:植被群落 出處:《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7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黃土高原地區(qū)水土流失造成嚴重的農業(y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而植被能從根本上控制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安塞縣典型退耕坡地不同植物群落為研究對象,采用侵蝕針法,結合2012—2015年降雨數(shù)據(jù)及不同植物群落特征的分析,研究不同植被恢復坡地的土壤侵蝕特征。結果表明:研究期間,不同年份植被群落土壤侵蝕強度為豐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不同植被類型群落防治土壤侵蝕的能力不同,具體為自然恢復灌木群落自然恢復草本群落人工灌木群落人工喬木群落;疑P聯(lián)度顯示,降雨量與坡度是影響植被群落土壤侵蝕最重要的因素,喬灌木群落坡度降雨量,草本群落降雨量坡度。自然恢復植被群落枯落物蓋度植被蓋度,人工植被群落植被蓋度枯落物蓋度;因此,在當前植被條件下,未受到擾動的群落可有效減少降雨對土壤侵蝕的影響;在進行植被恢復時,應優(yōu)先進行植被自然修復,適時適地引入喬灌木進行植被恢復人工調控,盡早促進喬木群落的林下植被發(fā)育,保護其林下灌草層和枯落物層,同時減少人為干擾。
[Abstract]:Soil erosion in Loess Plateau has caused serious problems in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vegetation can fundamentally control soil and water loss in Loess Plateau. Taking different plant communities in typical sloping land of Ansai Coun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erosion needle method is used. Based on the rainfall data from 2012 to 2015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lant communities, the soil eros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sloping fields were studied. The intensity of soil erosion of vegetation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years is high water year and dry year. The ability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 communities to control soil erosion is different. The grey correlation showed that rainfall and slope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soil erosion of vegetation community, and the slope rainfall of Arbor shrub community. Slope of rainfall in herbaceous community. Litter coverage of natural restored vegetation community, litter coverage of artificial vegetation community, and litter coverage of artificial vegetation community; therefore, under current vegetation conditions, The undisturbed communiti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effect of rainfall on soil erosion. Whe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s carried out,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natural restoration of vegetation, and artificial regulation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by introducing trees and shrubs in proper tim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story vegetation of Arbor community as early as possible, to protect the layer of shrub and litter under the forest, and to reduce the human disturbance at the same time.
【作者單位】: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淮河委員會;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黃丘區(qū)坡面退耕與淤地壩對坡溝系統(tǒng)侵蝕產沙的阻控機理(41371280)” 水利部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經費項目“西北黃土高原區(qū)水土保持生態(tài)效應監(jiān)測與評價技術研究”(201501045)
【分類號】:S15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洋;黃懿梅;曾全超;;黃土高原不同植被類型下土壤細菌群落特征研究[J];環(huán)境科學;2016年10期
2 馮天驕;衛(wèi)偉;陳利頂;于洋;楊磊;張涵丹;;隴中黃土區(qū)坡面整地和植被類型對土壤化學性狀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6年11期
3 楊帆;程金花;張洪江;周柱棟;戴矜君;;坡面草本植物對土壤分離及侵蝕動力的影響研究[J];農業(yè)機械學報;2016年05期
4 趙冬;許明祥;劉國彬;張蓉蓉;脫登峰;;用顯微CT研究不同植被恢復模式的土壤團聚體微結構特征[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6年09期
5 呂錫芝;康玲玲;左仲國;孫娟;倪用鑫;;黃土高原呂二溝流域不同植被下的坡面徑流特征[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5年07期
6 胡安;陳皓;陳先江;侯扶江;;黃土高原農田與草原土壤種子庫[J];草業(yè)科學;2015年07期
7 易婷;張光輝;王兵;蘇子龍;李振煒;師陽陽;;退耕草地近地表層特征對坡面流流速的影響[J];山地學報;2015年04期
8 劉文祥;李勇;于寒青;;草灌植被恢復提高坡地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和碳、氮含量的有效性:退耕年限的影響[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6年01期
9 王冬;楊政;郝紅敏;武高林;朱元駿;史志華;;黃土區(qū)退耕草地凋落物-土壤界面水分過程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5年01期
10 沈海鷗;鄭粉莉;溫磊磊;姜義亮;盧嘉;;降雨強度和坡度對細溝形態(tài)特征的綜合影響[J];農業(yè)機械學報;2015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志華;陳正漢;李加貴;韋鋒;劉軍忠;;基于CT技術的原狀黃土細觀結構動態(tài)演化特征[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7年13期
2 趙珩鈧;曹斌挺;焦菊英;;黃土丘陵溝壑區(qū)退耕坡地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侵蝕特征[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7年03期
3 吳雷;許有鵬;王躍峰;徐羽;林芷欣;;水文實驗研究進展[J];水科學進展;2017年04期
4 戴金梅;查軒;黃少燕;陳世發(fā);翟少華;王麗園;劉川;;不同植被覆蓋度對紫色土坡面侵蝕過程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17年03期
5 徐錫蒙;鄭粉莉;武敏;;雨強和坡度對黃土陡坡地淺溝形態(tài)特征影響的定量研究[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7年11期
6 吳蕓紫;劉章勇;蔣哲;楊梅;;稻-麥連作和稻-休耕農田植物物種多樣性的比較[J];草業(yè)科學;2017年05期
7 吳建平;韓新輝;任成杰;楊改河;任廣鑫;;黃土丘陵區(qū)不同恢復年限退耕林地土壤碳氮差異及其影響因素[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6期
8 楊帆;張寬地;馬小玲;楊明義;楊婕;;植被覆蓋度對坡面流相對水動力學特性的影響[J];水力發(fā)電學報;2017年02期
9 馬小玲;張寬地;楊帆;楊明義;董旭;;坡面細溝侵蝕斷面形態(tài)發(fā)育影響因素分析及動力特性試驗[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7年04期
10 王晨灃;王彬;王玉杰;王云琦;胡波;李世榮;;不同土壤前期含水率和坡度下黃壤分離臨界水動力特性[J];農業(yè)機械學報;2017年04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新;焦燕;代鋼;楊銘德;溫慧洋;;內蒙古河套灌區(qū)不同鹽堿程度的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6年01期
2 曾全超;李鑫;董揚紅;李婭蕓;程曼;安韶山;;陜北黃土高原土壤性質及其生態(tài)化學計量的緯度變化特征[J];自然資源學報;2015年05期
3 袁紅朝;吳昊;葛體達;李科林;吳金水;王久榮;;長期施肥對稻田土壤細菌、古菌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5年06期
4 沈海鷗;鄭粉莉;溫磊磊;盧嘉;姜義亮;;雨滴打擊對黃土坡面細溝侵蝕特征的影響[J];農業(yè)機械學報;2015年08期
5 李鑫;曾全超;安韶山;董揚紅;李婭蕓;;黃土高原紙坊溝流域不同植物葉片及枯落物的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特征研究[J];環(huán)境科學;2015年03期
6 楊寧;鄒冬生;楊滿元;付美云;雷玉蘭;林仲桂;趙林峰;;衡陽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復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與土壤養(yǎng)分演變[J];林業(yè)科學;2014年12期
7 程金花;秦越;張洪江;叢月;楊帆;閆永慶;;華北土石山區(qū)模擬降雨下土壤濺蝕研究[J];農業(yè)機械學報;2015年02期
8 LIU Wenhui;ZHU Jiaojun;JIA Quanquan;ZHENG Xiao;LI Junsheng;LOU Xuedong;HU Lile;;Carbon Sequestration Effects of Shrublands in Three-North Shelterbelt Forest Region, China[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4年04期
9 韓亞飛;伊文慧;王文波;王延平;王華田;;基于高通量測序技術的連作楊樹人工林土壤細菌多樣性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理學版);2014年05期
10 胡嬋娟;郭雷;劉國華;;黃土丘陵溝壑區(qū)不同植被恢復格局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J];生態(tài)學報;2014年1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欽普;美國土壤侵蝕治理的歷史、現(xiàn)狀和問題[J];許昌師專學報;2000年02期
2 王少軍,張志;湖北省丹江口市土壤侵蝕景觀形成機理[J];水土保持通報;2001年05期
3 John.W.Peterson PE;美國控制土壤侵蝕的經驗[J];中國水土保持;2002年07期
4 Taro Uchida,Takahisa MiZuayma,Akitsu Kimoto ,Yuko Asano;中國東南部利用銫-137觀測荒坡土壤侵蝕的局限性[J];中國水土保持;2002年07期
5 楊勝天,朱啟疆,張衛(wèi)國;應用智能化遙感解譯方法監(jiān)測貴陽市土壤侵蝕[J];中國水土保持;2002年07期
6 任兆選;美國土壤侵蝕實驗室馬克博士來綏考察[J];中國水土保持;2002年08期
7 ;澳大利亞對土壤侵蝕的解釋[J];水土保持科技情報;2002年03期
8 ;美國對土壤侵蝕的解釋[J];水土保持科技情報;2002年03期
9 ;日本的土壤侵蝕概念與法規(guī)[J];水土保持科技情報;2002年03期
10 ;土壤侵蝕[J];水土保持科技情報;200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婧;吳健生;王秀茹;鄭茂坤;;深圳市土地利用對土壤侵蝕的影響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何伯干;;福建晉江流域土壤侵蝕及其危害[A];第四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論文選集(一)[C];1992年
3 樊哲文;黃靈光;錢海燕;方豫;;鄱陽湖流域土壤侵蝕的空間分異規(guī)律及影響因素分析[A];第十七屆中國遙感大會摘要集[C];2010年
4 蔡繼清;任志勇;李迎春;;土壤侵蝕遙感快速調查中有關技術問題的商榷[A];全國第一屆水土保持監(jiān)測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5 馬為民;張劍波;田衛(wèi)堂;;紋理解譯標志在土壤侵蝕遙感調查中的應用[A];全國第一屆水土保持監(jiān)測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6 卓慕寧;李定強;吳志峰;王繼增;劉平;;廣東省典型地區(qū)土壤侵蝕特征及防治對策[A];“全國水土流失與江河泥沙災害及其防治對策”學術研討會會議文摘[C];2003年
7 黃毅;張玉龍;曹忠杰;高云彪;蔡景平;;遼寧省土壤侵蝕的變化趨勢及其防治對策[A];“全國水土流失與江河泥沙災害及其防治對策”學術研討會會議文摘[C];2003年
8 雙瑞;雙書東;程煥玲;;河南省不同土壤侵蝕區(qū)主要侵蝕特征及防治措施與對策[A];“全國水土流失與江河泥沙災害及其防治對策”學術研討會會議文摘[C];2003年
9 林敬蘭;楊學震;陳明華;;基于“3S”技術的福建省土壤侵蝕動態(tài)監(jiān)測研究[A];中國水利學會首屆青年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3年
10 趙春華;張學兵;楊開望;史志華;王天巍;蔡崇法;丁樹文;;替代能源措施對三峽地區(qū)典型流域土壤侵蝕的影響[A];全國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黃觀平;東莞土壤侵蝕59平方公里[N];東莞日報;2013年
2 記者 黃峰 通訊員 肖培青;土壤侵蝕快速調查與水土保持評估方法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N];黃河報;2007年
3 楊旋;土壤侵蝕:觸目驚心的黑洞[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0年
4 記者 鄭北鷹;“長治”工程每年約減少土壤侵蝕2億噸[N];光明日報;2005年
5 記者 楊亞非;輕點鼠標土壤侵蝕了然[N];人民長江報;2006年
6 記者 李力;我國年減少土壤侵蝕15億噸[N];經濟日報;2006年
7 記者 李鋒德 李坤;遼寧全國首個完成高分辨率水土流失調查[N];中國水利報;2007年
8 江西省水利廳;江西省第三次土壤侵蝕遙感調查結果[N];江西日報;2004年
9 遼寧省水利廳;遼寧省第四次土壤侵蝕遙感普查成果公報[N];遼寧日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屈遐;水土保持不宜多家管理[N];中國環(huán)境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陜永杰;太湖流域典型地區(qū)土壤侵蝕特征及其環(huán)境效應[D];南京大學;2011年
2 程楠楠;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地貌形態(tài)耦合分析[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2016年
3 郁科科;隴中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氣候變化耦合特征及其對人地關系的影響[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2016年
4 徐儀紅;遼東灣沿岸土壤中钚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土壤侵蝕示蹤研究[D];南京大學;2014年
5 滕洪芬;基于多源信息的潛在土壤侵蝕估算與數(shù)字制圖研究[D];浙江大學;2017年
6 陳少輝;遙感影像融合在土壤侵蝕分析中的模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7 林惠花;典型區(qū)域土壤侵蝕的地理學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8 劉洋;岷江源頭區(qū)植被景觀與流域土壤侵蝕的動態(tài)相關性[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7年
9 華麗;“人—自然”耦合下土壤侵蝕時空演變及其防治區(qū)劃應用[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3年
10 黃炎和;閩南地區(qū)的土壤侵蝕與治理[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澤;興縣土壤侵蝕及景觀格局研究[D];山西農業(yè)大學;2015年
2 尚書;小流域土壤侵蝕評價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5年
3 韋安勝;秦嶺北麓面源污染風險評價[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4 許福慧;黃土區(qū)露天煤礦排土場土壤侵蝕治理效益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5 閆帥;土壤侵蝕空間估算與土地利用調控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6 苗連朋;黃土丘陵區(qū)典型流域植被與水沙變化響應關系模型比較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7 李耀軍;黃土高原土壤侵蝕時空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D];蘭州大學;2015年
8 路彩玲;海原縣土地利用變化與土壤侵蝕關系研究[D];寧夏大學;2015年
9 吳胡強;大別山上舍小流域不同林分土壤侵蝕特征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5年
10 宓瑩;云南大石壩水庫流域土壤侵蝕與沉積泥沙來源的關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57943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nykj/1579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