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玉米秸稈還田對土壤細菌多樣性的影響
本文選題:秸稈還田 切入點:土壤細菌多樣性 出處:《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7年09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為揭示秸稈還田土壤細菌群落結(jié)構(gòu)及其差異。在春玉米吐絲期,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結(jié)合相關生物信息學分析,研究常規(guī)秸稈不還田(CK)、秸稈深翻還田(SF)和秸稈旋耕還田(XG)3個處理下,0-10cm、10-20cm、20-30cm 3個土層細菌群落豐富度、多樣性和群落結(jié)構(gòu)變化。秸稈還田對土壤細菌多樣性影響較大,細菌菌群Alpha多樣性及樣品屬水平群落組成豐度分析可知,XG及SF 10-30cm土層細菌多樣性均比CK的高。CK中纖維素分解菌為鞘氨醇單胞菌屬,而XG和SF中纖維素分解菌多樣化,其中節(jié)桿菌屬、湖沉積桿菌屬、噬幾丁質(zhì)菌和乳桿菌屬相對豐度較高。SF表層土壤固氮、解磷、解鉀等功能細菌多樣性均比XG的高。秸稈深翻還田提高土壤纖維素降解菌、固氮、解磷、解鉀功能細菌多樣性。
[Abstract]:In order to reveal the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ts difference in straw returning field, the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iqu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in spring maize at silking stage, combined with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The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richness,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were studied under the three treatments of conventional straw not returning to the field (CK),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SF) and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XG). The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richness,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were studied under the three treatments of 0-10 cm ~ (10 ~ (-20) cm ~ (20) cm ~ (-20) cm ~ (-1) ~ (-1) ~ (-1)). The Alpha diversity of bacterial flora and the abundance of sample horizont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showed that the bacterial diversity in XG and SF10-30cm soil layer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K. The cellulose decomposition bacteria in CK were sphingomonas, while in XG and SF, Cellulolytic bacteria were diversified. Among them, Arthrobacter, Lactobacillus, chitinophagotic bacteria and Lactobacillus are more abundant than XG. The diversity of nitrogen fixation, phosphorus release, potassium decomposition and other functional bacteria in the surface soil of SF is higher than that of XG. The diversity of bacteria in the function of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作者單位】: 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農(nóng)學院;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職業(yè)技術學院;
【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1BAD16B13,2012BAD04B04,2013BAD07B04)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飼用作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項目(MDK2016028) 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BS329)資助
【分類號】:S141.4;S154.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柴麗紅,崔曉龍,彭謙,徐麗華,姜成林,王濤,李文均,段若玲;青海兩鹽湖細菌多樣性研究[J];微生物學報;2004年03期
2 方再光,黃惠琴,蔡海寶,呂家森,鮑時翔;海綿Pachychalina sp.體內(nèi)細菌多樣性的研究[J];微生物學報;2004年04期
3 郭非;耿緒云;李翔;魏俊利;孫金生;;天津近?膳囵B(yǎng)細菌多樣性的初步調(diào)查[J];海洋科學;2009年06期
4 張f:林;唐德平;張楠;王婉如;張東明;武發(fā)思;薛林貴;;敦煌莫高窟中細菌多樣性的研究[J];微生物學通報;2012年05期
5 張銳,林念煒,趙晶,曾潤穎,朱仁斌,孫立廣,劉曉東;南極阿德雷島地表沉積物中細菌多樣性及對環(huán)境的響應[J];自然科學進展;2003年10期
6 魏曼曼;王玉光;鄭甲;周洪波;;勞盆地深海熱液噴口沉積物中細菌多樣性研究[J];微生物學通報;2009年04期
7 鄒揚;曾胤新;田蘊;鄭天凌;;白令海北部表層沉積物中細菌多樣性的研究[J];極地研究;2009年01期
8 謝君;王寧練;陳亮;李全蓮;賀建橋;蔣熹;武小波;;祁連山七一冰川及融水中細菌多樣性的研究[J];環(huán)境科學;2009年09期
9 張現(xiàn)輝;孔凡晶;;西藏扎布耶鹽湖細菌多樣性的免培養(yǎng)技術分析[J];微生物學報;2010年03期
10 戴欣,周惠,陳月琴,蔡創(chuàng)華,周毅頻,周世寧,屈良鵠;中國南海南沙海區(qū)沉積物中細菌16S rDNA多樣性的初步研究[J];自然科學進展;2002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薛超波;王國良;金珊;陸彤霞;;縊蟶養(yǎng)殖環(huán)境的細菌多樣性研究[A];貝類學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一次學術討論會摘要[C];2003年
2 崔曉龍;徐麗華;;青海柴達木盆地7個鹽湖底泥的細菌多樣性研究[A];2006中國微生物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3 李明;黃翔玲;葉德贊;;熱帶太平洋可培養(yǎng)細菌多樣性研究及碳源利用[A];2006中國微生物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4 林巍;潘永信;;趨磁細菌多樣性及其環(huán)境意義[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屆)學術論文匯編——地球深部結(jié)構(gòu)與過程研究室[C];2013年
5 牛世全;景彩虹;廖世齊;達文燕;胡磊;楊建文;朱學泰;韓建山;程曉;;河西走廊鹽堿土細菌種群多樣性的16S rDNA文庫研究[A];第四屆全國微生物資源學術暨國家微生物資源平臺運行服務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6 曾胤新;鄭天凌;;采用細胞脂肪酸組分分析與16S rDNA序列分析對極地海洋細菌多樣性的比較研究[A];2008年中國微生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7 馮廣達;曠遠文;朱紅惠;鄧名榮;;廢棄鉛鋅礦石和鎢礦礦砂中可培養(yǎng)細菌多樣性[A];2012年鄂粵微生物學學術年會——湖北省暨武漢微生物學會成立六十年慶祝大會論文集[C];2012年
8 王楨;李陽;車帥;林學政;;北極海洋沉積物中可培養(yǎng)細菌及其多樣性分析[A];第五屆全國微生物資源學術暨國家微生物資源平臺運行服務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馬燕天;莫高窟空氣細菌多樣性及壁畫病害微生物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2 樊景鳳;近海副溶血弧菌和甲肝病毒檢測方法建立及沉積物細菌多樣性分析[D];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06年
3 劉欣;膠州灣沉積物細菌多樣性及菌群時空分布規(guī)律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4 王永霞;云南高原程海湖沉積物中的細菌多樣性研究[D];云南大學;2014年
5 唐雅麗;新疆與西藏地區(qū)細菌多樣性分析及四個潛在新種的多相分類學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6 牛麗華;對葉榕榕果和四種榕小蜂的細菌多樣性[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7 陳勇;青藏高原冰雪微生物多樣性及其與氣候環(huán)境關系的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8 王子峰;海藻表面附著弧菌多樣性分析及方法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符常明;兩種海鞘相關可培養(yǎng)細菌多樣性和抗腫瘤活性篩選[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2 楊麗娟;青藏高原及其毗鄰地區(qū)冰川雪坑中可培養(yǎng)細菌多樣性及低溫適應性的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3 劉明華;東海沿岸陸架細菌多樣性及地理分布研究[D];浙江海洋大學;2016年
4 胡慧欣;五大連池火山堰塞湖表層沉積物中細菌多樣性及其同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D];黑龍江八一農(nóng)墾大學;2017年
5 張國政;南海西部海域沉積物細菌多樣性的初步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6 單瑋;模擬土壤環(huán)境對土壤可培養(yǎng)細菌多樣性的影響[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7 張紅輝;典型巖溶區(qū)土壤細菌多樣性與碳酸酐酶活性及基因克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8 鄧偉;云南有色金屬礦山細菌多樣性的非培養(yǎng)分析[D];昆明理工大學;2012年
9 吳英英;瀘州老窖不同窖齡的窖泥中細菌多樣性分析及四個細菌新種的確定[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10 宋洪寧;東平湖沉積物細菌多樣性分析[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56325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nykj/1563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