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區(qū)包氣帶土壤水分運移及其對地下水補給研究進展
本文關鍵詞: 干旱區(qū) 包氣帶 土壤水分運移 地下水補給 出處:《地球科學進展》2017年09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包氣帶是指地表到地下水之間垂直剖面中土壤孔隙沒有被水充滿、水分處于非飽和狀態(tài)的區(qū)域,是地表水進入地下水的通道。包氣帶土壤水分運移過程不僅影響到地下水補給,而且與相鄰景觀之間存在水力聯(lián)系。評述了干旱區(qū)包氣帶土壤水分運移模擬、地球化學示蹤技術、地球物理技術在包氣帶土壤水分運移研究中的應用、影響包氣帶土壤水分運移及對地下水補給的因素、包氣帶水分運移對景觀間水分交換的影響等方面的研究進展,提出在未來的研究中,應加強包氣帶土壤水分運移參數(shù)的試驗觀測及數(shù)據(jù)庫建立、加強包氣帶土壤水分運移及其對地下水補給的研究,應借鑒地球關鍵帶研究的思路,開展包氣帶土壤水分運移、溶質運移、地下水補給耦合研究。
[Abstract]:The aeration zone is the area where the soil pore is not filled with water and the water is in unsaturated state in the vertical section between the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The process of soil moisture migration in aerated zone not only affects groundwater recharge, but also has hydraulic relation with adjacent landscape. The simulation of soil moisture migration in arid zone is reviewed. The application of geochemical tracer technique and geophysical technique in the study of soil moisture migration in aerated zone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migration of soil water and recharge to groundwater in aeration zon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ffect of water transport in aeration zone on water exchange among landscape is discuss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soil moisture transport parameter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databas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e future research.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soil water migration and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aeration zone, the coupling study of soil water migration, solute migration and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aeration zone should be carried out.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研究院中國生態(tài)系統(tǒng)研究網(wǎng)絡臨澤內陸河流域研究站中國科學院內陸河流域生態(tài)水文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荒漠綠洲非飽和帶土壤水分運移及對地下水補給作用”(編號:41630861)資助~~
【分類號】:P641;S152.7
【正文快照】: 1引言包氣帶(vadose zone)是指地表到地下水之間垂直剖面中土壤孔隙沒有被水充滿、水分處于非飽和狀態(tài)的區(qū)域[1]。包氣帶中大氣水、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頻繁,是地表水進入地下水的通道[2,3]。包氣帶土壤水分運移過程不僅影響到地下水補給,而且與相鄰景觀之間存在水力聯(lián)系。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光輝;;溫度在巖土水分運移中的作用[J];勘察科學技術;1988年06期
2 張蔚榛;包氣帶水分運移問題講座(一)——包氣帶水分運移基本方程[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81年01期
3 肖樹鐵;包氣帶水分運移問題講座(三)——地面入滲水分在包氣帶的運動[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81年03期
4 張之淦 ,劉芳珍 ,張洪平 ,劉恩凱;應用環(huán)境氚研究黃土包氣帶水分運移及入滲補給量[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90年03期
5 陳家軍,,王金生,趙英杰;包氣帶水分運移數(shù)值模擬研究[J];工程勘察;1994年04期
6 ;禮泉黃土原地下水觀測試驗場簡介[J];地下水;1986年04期
7 李繼江,劉云華,鞏貴仁;研究包氣帶水分運移常用理論方法存在的問題淺議[J];勘察科學技術;2001年03期
8 S.克勞斯;車友宜;;英國和愛爾蘭地下水補給濕地的風險評估框架[J];水利水電快報;2008年07期
9 于開寧;城市化對地下水補給的影響——以石家莊市為例[J];地球學報;2001年02期
10 于開寧,婁華君,郭振中,李濤;城市化誘發(fā)地下水補給增量的機理分析[J];資源科學;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六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38-1-2”課題組;朱延華;李靜;張兆吉;;華北地區(qū)地下水補給及其時空變化規(guī)律研究[A];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文集(5)[C];1989年
2 楊路華;王文元;李浩;;河北低平原地下水補給參數(shù)確定方法[A];中國水利學會2003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3 衛(wèi)克勤;;識別地下水補給來源的地球化學指示劑[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30:青藏高原冰川融水深循環(huán)及其地質環(huán)境效應[C];2009年
4 丁貞玉;黃天明;馬金珠;;騰格里沙漠鄧馬營湖區(qū)地下水補給來源分析[A];中國地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尹立河;基于多種方法的地下水補給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2 鄧林;地下水補給歷史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D];長安大學;2011年
3 丁貞玉;石羊河流域及騰格里沙漠地下水補給過程及演化規(guī)律[D];蘭州大學;2010年
4 楊湘奎;基于同位素技術的松嫩平原地下水補給及更新性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8年
5 汪丙國;地下水補給評價方法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08年
6 尹秉喜;銀川平原地下水補給及水質分布綜合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7 孫朋;極端干旱區(qū)沙漠包氣帶降水入滲與蒸發(fā)規(guī)律模擬研究[D];蘭州大學;2017年
8 林丹;包氣帶變化及其對地下水補給的影響[D];中國地質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管清浩;寨頭村黃土邊坡包氣帶水分運移規(guī)律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2 張在勇;非飽和帶水分運移的有限分析數(shù)值模擬理論方法[D];長安大學;2015年
3 商潔;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包氣帶水分運移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4年
4 李晨曦;基于環(huán)境同位素的洛川塬區(qū)地下水補給機制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年
5 王文峰;華北平原地下水補給評價模塊設計[D];中國地質大學;2005年
6 王言思;內蒙孿井灌區(qū)地下水補給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7 劉君;利用環(huán)境示蹤劑研究滹沱河沖洪積扇地下水補給強度及其變化[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9年
8 高守英;濟南市城市擴展對地下水補給的影響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黃天明;應用環(huán)境同位素研究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補給來源[D];蘭州大學;2007年
10 鄭昊安;節(jié)水灌溉對地下水補給的影響特性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47141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nykj/1471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