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臺塬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有機碳礦化及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黃土臺塬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有機碳礦化及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摘要】:以黃土臺塬區(qū)耕地、天然草地、灌木林地、喬灌混交林和喬木林地為研究對象,采用靜態(tài)箱-氣相色譜法、室內密閉培養(yǎng)法對其土壤溫室氣體及有機碳礦化動態(tài)進行了監(jiān)測和分析。結果表明:土壤總有機碳和各種活性碳組分含量分布規(guī)律一致,均表現為草地顯著高于林地,林地顯著高于耕地(P0.05);土壤有機碳礦化量趨勢為培養(yǎng)初期增長迅速,后期增速緩慢,0~5 cm土層草地土壤有機碳礦化累積量是林地的1.26~1.34倍,是耕地的1.82倍,5~20 cm土層較0~5 cm土層有所降低,耕地降幅高達48%;不同土地利用土壤礦化碳潛力Cp值在0.81~2.70 mg·kg~(-1)之間且差異顯著(P0.05),而不同土地利用土壤有機碳分解速率常數k差異不顯著;五種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可礦化碳累計分配比例表明,耕地土壤有機碳礦化能力最高,固存量最小,而草地土壤有機碳礦化能力最低,固存量最多;耕地土壤釋放的主要溫室氣體CO_2和N_2O強度顯著高于其他用地類型,而CH_4的吸收強度為林地天然草地耕地。綜上,退耕還林還草極大地推動了該區(qū)土壤有機碳的固定,減弱了土壤向大氣排放溫室氣體的潛力。
【作者單位】: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農業(yè)部西北植物營養(yǎng)與農業(yè)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
【關鍵詞】: 黃土臺塬 土地利用 礦化 活性碳 溫室氣體
【基金】:農業(yè)部農業(yè)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資助 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資助(KFZD-SW-306)
【分類號】:S153.6;X144
【正文快照】: 土壤是溫室氣體產生的重要來源之一,其產生與狀況,以期為研究區(qū)土壤溫室氣體減排提供數據支呼吸排放溫室氣體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氮循環(huán)的一個持,為正確理解植被恢復對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氮循環(huán)的重要過程,也是土壤碳氮庫的主要輸出途徑[1],全球土作用提供科學依據。壤碳庫約2.5×10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新華;朱振林;董紅云;楊麗萍;郭洪海;;秸稈不同還田模式對玉米田溫室氣體排放和碳固定的影響[J];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5年11期
2 鄔建紅;潘劍君;葛序娟;王恒欽;余文飛;李炳亞;;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機碳礦化及其溫度敏感性[J];水土保持學報;2015年03期
3 李媛媛;齊璐;劉夢云;劉麗雯;張瑜英;;黃土臺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機碳分解特性[J];生態(tài)與農村環(huán)境學報;2015年03期
4 張文娟;廖洪凱;龍健;李娟;劉靈飛;;種植花椒對喀斯特石漠化地區(qū)土壤有機碳礦化及活性有機碳的影響[J];環(huán)境科學;2015年03期
5 劉慧峰;伍星;李雅;李宗善;劉國華;;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通量影響研究進展[J];生態(tài)學雜志;2014年07期
6 石洪艾;李祿軍;尤孟陽;丁嬌;王帥;韓曉增;;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溫度與土壤水分對黑土N_2O排放的影響[J];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3年11期
7 王海飛;賈興永;高兵;黃濤;蘇芳;巨曉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溫室氣體排放對碳氮添加的響應[J];土壤學報;2013年06期
8 陳書濤;劉巧輝;胡正華;劉艷;任景全;謝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空間變異的影響因素[J];環(huán)境科學;2013年03期
9 宋媛;趙溪竹;毛子軍;孫濤;侯玲玲;;小興安嶺4種典型闊葉紅松林土壤有機碳分解特性[J];生態(tài)學報;2013年02期
10 吳秀坤;李永梅;李朝麗;王自林;范茂攀;;納版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總有機碳以及活性有機碳的影響[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3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健利;劉夢云;趙國慶;虞亞楠;劉麗雯;劉歡;;黃土臺塬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有機碳礦化及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J];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6年05期
2 王丹;陳永金;裴巍;劉加珍;;黃河三角洲濕地蘆葦和棉田土壤呼吸試驗研究[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6年02期
3 沈仕洲;王風;陳思;薛長亮;張克強;;沼液灌溉麥地土壤CO_2和N_2O排放通量變化特征[J];灌溉排水學報;2016年02期
4 周曉麗;王琳;張藝磊;張麗娟;馬銀麗;巨曉棠;吉艷芝;;硝態(tài)氮源及碳源有效性對土壤N_2O和CO_2排放的影響[J];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2016年02期
5 李新華;朱振林;董紅云;楊麗萍;郭洪海;;玉米秸稈不同還田方式下麥田溫室氣體排放特征[J];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2016年02期
6 井大煒;邢尚軍;劉方春;馬海林;杜振宇;馬丙堯;于學斗;朱亞萍;;配施味精廢漿促進楊樹生長提高土壤活性有機碳及碳庫管理指數[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6年S1期
7 殷欣;田亞男;謝琪;林杉;;尿素及秸稈添加對華中地區(qū)茶園土壤CO_2和N_2O排放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5年36期
8 鄔建紅;潘劍君;葛序娟;曹羅丹;李炳亞;陳昕;;不同農業(yè)利用方式土壤有機碳礦化及其與有機碳組分的關系[J];水土保持學報;2015年06期
9 王琳;周曉麗;馬銀麗;巨曉棠;吉艷芝;張麗娟;;銨態(tài)氮源和碳源對土壤N_2O、CO_2釋放的影響[J];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學報;2016年01期
10 嚴俊霞;梁雅南;李洪建;李君劍;;不同取樣尺度下華北落葉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空間變異性[J];環(huán)境科學;2015年12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謝義琴;張建峰;姜慧敏;楊俊誠;鄧仕槐;李先;郭俊Z;李玲玲;劉曉;周貴宇;;不同施肥措施對稻田土壤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J];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5年03期
2 譚立敏;彭佩欽;李科林;李寶珍;聶三安;葛體達;童成立;吳金水;;水稻光合同化碳在土壤中的礦化和轉化動態(tài)[J];環(huán)境科學;2014年01期
3 張彥軍;郭勝利;劉慶芳;南雅芳;郭慧敏;李俊超;;田間條件下黑壚土基礎呼吸的季節(jié)和年際變化特征[J];生態(tài)學報;2013年22期
4 徐麗;于書霞;何念鵬;溫學發(fā);石培禮;張揚建;代景忠;王若夢;;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碳礦化及其溫度敏感性[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13年11期
5 王丹;呂瑜良;徐麗;何秀;徐志偉;趙寧;王瑞麗;何念鵬;;植被類型變化對長白山森林土壤碳礦化及其溫度敏感性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3年19期
6 孟夢;呂成文;李玉娥;秦曉波;萬運帆;高清竹;;添加生物炭對華南早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響[J];中國農業(yè)氣象;2013年04期
7 CHENG Jianzhong;LEE Xinqing;ZHOU Zhihong;WANG Bing;XING Ying;CHENG Hongguang;;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in a typical karst region, Southwest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2013年02期
8 史然;陳曉娟;沈建林;葛體達;隋方功;童成立;吳金水;;稻田秸稈還田的土壤增碳及溫室氣體排放效應和機理研究進展[J];土壤;2013年02期
9 黃濤;仇少君;杜娟;史振俠;巨曉棠;;碳氮管理措施對冬小麥/夏玉米輪作體系作物產量、秸稈腐解、土壤CO_2排放的影響[J];中國農業(yè)科學;2013年04期
10 朱凌宇;潘劍君;張威;;祁連山不同海拔土壤有機碳庫及分解特征研究[J];環(huán)境科學;2013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國盛,黃高寶;農田土壤有機碳固定潛力研究進展[J];生態(tài)學報;2005年02期
2 彭文英;張科利;楊勤科;;退耕還林對黃土高原地區(qū)土壤有機碳影響預測[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06年03期
3 朱連奇;朱小立;李秀霞;;土壤有機碳研究進展[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3期
4 趙鑫;宇萬太;李建東;姜子紹;;不同經營管理條件下土壤有機碳及其組分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6年11期
5 于永強;黃耀;張穩(wěn);孫文娟;;華東地區(qū)農田土壤有機碳時空格局動態(tài)模擬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7年01期
6 許信旺;潘根興;汪艷林;曹志宏;;中國農田耕層土壤有機碳變化特征及控制因素[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7 王海燕;雷相東;張會儒;楊平;;近天然落葉松云冷杉林土壤有機碳研究[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8 李忠,孫波,林心雄;我國東部土壤有機碳的密度及轉化的控制因素[J];地理科學;2001年04期
9 李忠,孫波,趙其國;我國東部土壤有機碳的密度和儲量[J];農業(yè)環(huán)境保護;2001年06期
10 童成立,吳金水,向萬勝,劉子勇,蔣平,劉守龍;長江中游稻田土壤有機碳計算機模擬[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2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敏;;中國土壤有機碳研究綜述[A];第二屆中國林業(yè)學術大會——S10 林業(yè)與氣候變化論文集[C];2009年
2 盧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鋒;馬紅亮;;溫度和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有機碳礦化的影響[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吳慶標;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機碳穩(wěn)定性研究進展[A];生態(tài)學與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生態(tài)學會第七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論文摘要薈萃[C];2004年
4 王百群;蘇以榮;吳金水;;應用穩(wěn)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機碳的來源構成[A];中國科協(xié)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核科技、核應用、核經濟論壇[C];2005年
5 安靜;鄧波;韓建國;楊富裕;;土壤有機碳穩(wěn)定性影響因子的研究進展[A];農區(qū)草業(yè)論壇論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寧波;殷志強;穆燕;;末次間冰期以來渭南黃土地區(qū)土壤有機碳碳庫的演變[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廣勝;;中國東北樣帶土壤有機碳對環(huán)境變化響應的研究[A];推進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加快氣象事業(yè)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8 李富山;韓貴琳;唐楊;吳起鑫;;喀斯特地區(qū)不同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壤有機碳氮特征:以貴州普定為例[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9 邱海源;黃志偉;王憲;;區(qū)域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A];第三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張平究;;退耕還濕對菜子湖濕地土壤有機碳組分與質量的影響[A];自然地理學與生態(tài)安全學術論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步宣;全球循環(huán)與土壤有機碳[N];中國礦業(yè)報;2010年
2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為因素影響土壤有機碳含量[N];農資導報;2006年
3 李云;中國耕作土壤固碳有潛力[N];地質勘查導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魏守才;水土流失對黑土坡耕地土壤有機碳的影響[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2015年
2 尤孟陽;黑土母質熟化過程中的土壤有機碳組分與結構變化特征[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2015年
3 李慧;東北地區(qū)主要旱田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變化及固碳潛力估算研究[D];沈陽農業(yè)大學;2015年
4 范勝龍;農用地分等中樣點布設對表征土壤有機碳空間變異的尺度效應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1年
5 崔鴻俠;神農架巴山冷杉林土壤有機碳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5年
6 許信旺;不同尺度區(qū)域農田土壤有機碳分布與變化[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8年
7 徐華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機碳空間分布規(guī)律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0年
8 王百群;黃土區(qū)侵蝕與干旱環(huán)境中土壤有機碳氮的變化與遷移[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年
9 王淑平;土壤有機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10 孫艷麗;開封城市土壤有機碳密度、組成及時空變化分析[D];河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肖林林;山地丘陵區(qū)耕地土壤有機碳密度空間變異特征分析及預測[D];西南大學;2013年
2 蔚耀洲;溫度和水分對山西省地帶性土壤有機碳礦化的影響[D];山西農業(yè)大學;2015年
3 李悅;不同農作管理措施對東北地區(qū)農田土壤有機碳未來變化的模擬研究[D];沈陽農業(yè)大學;2015年
4 姜航;張廣才嶺西坡地形因子和保護機制對土壤有機碳積累的相對影響[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5年
5 黃琳琦;森林土壤有機碳氮分布及礦化特征[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6 劉孝陽;復墾土壤有機碳空間插值及監(jiān)測樣點優(yōu)化布局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7 李雋婷;不同施肥和耕作方式對新修梯田土壤水分和碳氮磷動態(tài)的影響[D];蘭州大學;2015年
8 王蓮閣;溫度變化對土壤有機碳礦化及其動力學特征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5年
9 賈會娟;西南丘陵區(qū)保護性耕作下旱作農田土壤有機碳、氮相關組分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10 張洋;浙江鳳陽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機碳礦化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10328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nykj/1103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