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秦嶺迷壩巖體的含礦性及找礦潛力探討
發(fā)布時間:2023-01-31 04:07
靠近勉略蛇綠構造混雜巖帶北側的迷壩巖體形成于秦嶺微板塊與揚子板塊碰撞后的陸緣造山帶構造環(huán)境,長期以來找礦前景不明。通過1∶5萬礦產遠景調查,對迷壩巖體含礦性取得重要認識,迷壩巖體2期侵位特征明顯,后期侵入體是成礦地質體,有形成斑巖型白鎢礦成礦條件;巖體接觸帶蝕變范圍廣,是尋找熱液充填、交代型鎢銅鈷礦的有利部位。本區(qū)有很好的找礦潛力。
【文章頁數】:10 頁
【文章目錄】:
1 成礦地質背景
1.1 區(qū)域地質特征
1.2 迷壩巖體特征
2 化探異常特征
2.1 元素地球化學參數
2.2 元素地球化學異常
3 迷壩一帶礦體及礦化特征
3.1 迷壩巖體接觸帶鎢銅鈷礦體
3.2 迷壩巖體內白鎢礦化特征
3.3 礦石質量及伴生組分
3.4 圍巖蝕變
4 成礦規(guī)律及找礦潛力探討
4.1 成礦規(guī)律探討
4.2 礦床成因類型
4.3 迷壩巖體找礦潛力探討
5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東昆侖夏日哈木礦區(qū)巖體含礦性特點與形成機理探討[J]. 張照偉,王馳源,劉超,王亞磊,錢兵,李文淵,尤敏鑫,張江偉. 西北地質. 2019(03)
[2]南秦嶺白龍江群中花崗巖脈群年代學、地球化學特征及地質意義[J]. 穆可斌,裴先治,李瑞保,李佐臣,裴磊,劉成軍,高峰,陳有炘,王盟,趙少偉. 西北地質. 2019(03)
[3]湖南桃江木瓜園斑巖型鎢礦床地質特征及成礦規(guī)律[J]. 唐勇明,趙喬輝,羅仕長. 西部資源. 2016(03)
[4]安徽祁門東源斑巖型鎢礦含礦巖體特征[J]. 汪應庚,王秀蓉,任明君. 安徽地質. 2013(03)
[5]與花崗質巖漿系統(tǒng)有關的石英脈型鎢礦和斑巖型銅礦成礦流體特征比較[J]. 王蝶,盧煥章,畢獻武. 地學前緣. 2011(05)
[6]南秦嶺西壩花崗質巖體礦物學特征及成巖意義[J]. 汪歡,王建平,劉家軍,曹瑞榮,惠德峰,程建軍,賀志春,高創(chuàng),趙新江,齊峰,張國剛,王羅. 現代地質. 2011(03)
[7]南秦嶺勉縣-略陽縫合帶印支期光頭山埃達克質花崗巖的成因及其地質意義[J]. 秦江鋒,賴紹聰,李永飛. 地質通報. 2007(04)
[8]南秦嶺迷壩巖體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 李淼,張成立,苑克增,晏云翔.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3)
[9]迷壩花崗巖形成時的構造環(huán)境判別及40Ar/39Ar年代學研究[J]. 張彥,陳文,郭彥如. 地質論評. 2002(S1)
[10]南秦嶺花崗巖鋯石U-Pb定年及其地質意義[J]. 孫衛(wèi)東,李曙光,Yadong Chen,李育敬. 地球化學. 2000(03)
博士論文
[1]西秦嶺印支期花崗質巖漿作用與造山帶演化[D]. 黃雄飛.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6
本文編號:3733705
【文章頁數】:10 頁
【文章目錄】:
1 成礦地質背景
1.1 區(qū)域地質特征
1.2 迷壩巖體特征
2 化探異常特征
2.1 元素地球化學參數
2.2 元素地球化學異常
3 迷壩一帶礦體及礦化特征
3.1 迷壩巖體接觸帶鎢銅鈷礦體
3.2 迷壩巖體內白鎢礦化特征
3.3 礦石質量及伴生組分
3.4 圍巖蝕變
4 成礦規(guī)律及找礦潛力探討
4.1 成礦規(guī)律探討
4.2 礦床成因類型
4.3 迷壩巖體找礦潛力探討
5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東昆侖夏日哈木礦區(qū)巖體含礦性特點與形成機理探討[J]. 張照偉,王馳源,劉超,王亞磊,錢兵,李文淵,尤敏鑫,張江偉. 西北地質. 2019(03)
[2]南秦嶺白龍江群中花崗巖脈群年代學、地球化學特征及地質意義[J]. 穆可斌,裴先治,李瑞保,李佐臣,裴磊,劉成軍,高峰,陳有炘,王盟,趙少偉. 西北地質. 2019(03)
[3]湖南桃江木瓜園斑巖型鎢礦床地質特征及成礦規(guī)律[J]. 唐勇明,趙喬輝,羅仕長. 西部資源. 2016(03)
[4]安徽祁門東源斑巖型鎢礦含礦巖體特征[J]. 汪應庚,王秀蓉,任明君. 安徽地質. 2013(03)
[5]與花崗質巖漿系統(tǒng)有關的石英脈型鎢礦和斑巖型銅礦成礦流體特征比較[J]. 王蝶,盧煥章,畢獻武. 地學前緣. 2011(05)
[6]南秦嶺西壩花崗質巖體礦物學特征及成巖意義[J]. 汪歡,王建平,劉家軍,曹瑞榮,惠德峰,程建軍,賀志春,高創(chuàng),趙新江,齊峰,張國剛,王羅. 現代地質. 2011(03)
[7]南秦嶺勉縣-略陽縫合帶印支期光頭山埃達克質花崗巖的成因及其地質意義[J]. 秦江鋒,賴紹聰,李永飛. 地質通報. 2007(04)
[8]南秦嶺迷壩巖體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 李淼,張成立,苑克增,晏云翔.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3)
[9]迷壩花崗巖形成時的構造環(huán)境判別及40Ar/39Ar年代學研究[J]. 張彥,陳文,郭彥如. 地質論評. 2002(S1)
[10]南秦嶺花崗巖鋯石U-Pb定年及其地質意義[J]. 孫衛(wèi)東,李曙光,Yadong Chen,李育敬. 地球化學. 2000(03)
博士論文
[1]西秦嶺印支期花崗質巖漿作用與造山帶演化[D]. 黃雄飛.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6
本文編號:373370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kuangye/373370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