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入巖填圖方法體系及專題研究
本文選題:中酸性花崗巖體 + 中性-基性-超基性巖體。 參考:《地質通報》2017年11期
【摘要】:中國侵入巖填圖經歷了不同發(fā)展階段。目前,需要探索中大比例尺(1∶5萬~1∶2.5萬)填圖方法。依據以往的填圖實踐經驗,特別是同源花崗巖、異源花崗巖、中基性巖、超基性巖試點填圖,提出侵入巖填圖方法體系。無論何種成因,侵入巖填圖應該建立不同級別的等級體制填圖單位,即侵入體-單元-序列(或巖套)-超序列(或超巖套)-超序列組合(或超巖套組合),分別對應巖體-巖基-巖帶-巨型巖帶。同源花崗巖巖漿,可以按照以往的譜系單位填圖,其侵入體-單元-序列-超序列應該是同一個巖漿旋回演化的產物。巖漿混合花崗巖,可以按照混合程度劃分單元,歸并序列。中基性-超基性侵入巖,也可以參考上述譜系單位和混合單位填圖。侵入巖不同級別等級體制單位的建立有利于深入認識巖漿系統(tǒng)及其制約因素。此外,花崗巖等侵入巖蘊含了豐富的地球動力學信息,有必要開展深入的專題研究。
[Abstract]:The mapping of intrusive rocks in China has gone through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At present,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mapping method of medium and large scale (1: 50 000: 1: 25 000). Based on the previous practical mapping experience, especially the experimental mapping of homologous granite, heterogenous granite, intermediate basic rock and ultrabasic rock,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apping method system of intrusive rock. Whatever the cause of origin, intrusive rock mapping should establish different levels of hierarchy mapping units. That is the intrusive body-unit-sequence (or rock suite-supersequence (or superrock suite-supersequence assemblage), corresponding to the rock mass-rock base-rock belt-giant rock belt respectively. The homologous granite magma can be mapped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pedigree units, and its intrusion, unit, sequence and supersequence should be the product of the same magmatic cycle evolution. Magma mixes granite, can divide unit according to mixed degree, merge sequence. The above pedigree units and mixed units can also be used for mapping of mesobiological-ultrabasic intrusive rocks. The establishment of different grade system units of intrusive rocks is beneficia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magmatic system and its restrictive factors. In addition, intrusive rocks such as granite contain abundant geodynamic informat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in-depth thematic studies.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
【基金】: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顯生宙重大巖漿事件調查與巖漿巖試點填圖》(編號:DD20160123)
【分類號】:P588.12;P62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沈莽庭;駱學全;張雪輝;湛龍;張勇;武玲;;數字填圖技術在戰(zhàn)略性礦產遠景調查填圖中的應用[J];資源調查與環(huán)境;2008年02期
2 謝凌鋒;姚仕中;;對數字填圖系統(tǒng)實際應用中有關問題的探討[J];南方國土資源;2012年03期
3 勞子強;1∶5萬區(qū)調運用填圖新方法取得新進展[J];中國區(qū)域地質;1994年02期
4 張雪亭;;礦區(qū)地質填圖中非正式填圖單位的應用——兼論有關術語、填圖精度及填圖原則[J];青海地質;1999年01期
5 葛夢春,方成名,于慶文,李超嶺;數字路線地質調查與數字填圖方法[J];新疆地質;2003年S1期
6 馬瑞申;地質調查數字填圖技術首次在河南應用[J];河南國土資源;2004年11期
7 賀文蓮;;淺談數字填圖技術的應用[J];華北國土資源;2009年04期
8 鐵肖永;梁春艷;;數字化填圖技術中地質路線整理技巧與方法的探索[J];信息系統(tǒng)工程;2012年07期
9 蔡雄飛,張雄華,章澤軍;1∶50000面上填圖急需注意的一個問題[J];巖相古地理;1998年03期
10 熊昌利;楊學俊;曾宜君;謝啟興;郝雪峰;秦宇龍;梅剛;;數字填圖在1∶25萬色達縣、阿壩縣幅中的應用[J];四川地質學報;200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毛建仁;岳元珍;蘇郁香;陳三元;趙曙良;程啟芬;;長江中下游中生代侵入巖的成因[A];中國地質科學院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文集(23)[C];1986年
2 李志紅;羅照華;陳岳龍;趙俊香;;康定變質侵入巖的年代學及巖石地球化學特征[A];第八屆全國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資料集[C];2005年
3 戴宗明;李宗凡;;四川甘孜地區(qū)西康群填圖方法再實踐[A];青藏高原及鄰區(qū)地質與資源環(huán)境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4 李志紅;羅照華;陳岳龍;趙俊香;;康定變質侵入巖的年代學及巖石地球化學特征[A];第八屆全國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和同位素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5 陳三元;毛建仁;蘇郁香;趙曙良;程啟芬;;蘇南中生代侵入巖的地球化學特征[A];中國地質科學院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文集(27)[C];1987年
6 王志偉;童勁松;儲東如;吳維平;汪德華;;數字填圖技術在區(qū)域地質調查中的應用-以1:25萬合、六、蚌三幅第四紀鉆孔錄入為例[A];加強地質工作促進社會經濟和諧發(fā)展——2007年華東六省一市地學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7年
7 任富根;孫忠和;亓紹玫;黨澤發(fā);;漢中鋼廠晚元古代火山-侵入巖系特征及相關地層對比[A];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文集(21)[C];1989年
8 謝才富;朱金初;丁式江;付泰安;李志宏;張業(yè)明;;海南島晚二疊世—中三疊世鎂鐵質-超鎂鐵質侵入巖:后碰撞階段巖石圈減薄的證據[A];2004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9 閻國翰;牟保磊;曾貽善;;中國北方堿性和偏堿性侵入巖的時空分布及大地構造意義[A];中國地質科學院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文集(19)[C];1989年
10 李建威;馬昌前;趙新福;周美福;;大冶地區(qū)晚中生代埃達克質侵入巖時代、成因及地球動力學意義[A];2006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通訊員 陳爽;從南走到北,從晝走到夜[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3年
2 于德福;富堿侵入巖“泄秘”[N];中國礦業(yè)報;2003年
3 唐庭忠 馬立柯 李炳武;青春在異國閃耀[N];中國礦業(yè)報;2013年
4 張龍;立體合作填圖試點成果報告通過評審[N];中國礦業(yè)報;2007年
5 張先余;顧金秋;老成果有了新用途[N];中國礦業(yè)報;2003年
6 記者 王宏坤;填圖找礦新方法研究成功[N];中國礦業(yè)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樓亞兒;安徽繁昌中生代侵入巖的特征和成因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5年
2 唐攀科;成像光譜相似礦物識別及其礦物填圖的不確定性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3 蘇慧敏;北武夷天華山盆地火山—侵入巖的成因及其與成礦關系的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4 裴福萍;遼南—吉南中生代侵入巖鋯石U-Pb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對華北克拉通破壞時空范圍的制約[D];吉林大學;2008年
5 劉敏;青藏高原中部聶榮微陸塊侏羅紀早期富堿侵入巖的巖石成因及構造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振;巖心礦物立體填圖系統(tǒng)研究與實現[D];南京理工大學;2017年
2 江秀敏;新疆阿拉套山東段晚古生代侵入巖活動特征及其成礦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3 鄭瑯;哀牢山結合帶北段侵入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地質意義[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4 徐琳;內蒙古諾爾公地區(qū)加里東期—印支期侵入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構造意義[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5 李嵩;西藏驅龍銅礦床礦體地質特征解析[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6 鄭博;黑龍江省鐵力市東南部地區(qū)中生代晚三疊世—早侏羅世侵入巖的時代、地球化學特征及地質意義[D];吉林大學;2016年
7 李忠水;吉林省樺甸市頭道溜河一帶變質深成侵入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年代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8 王長紅;騰沖—梁河W-Sn成礦帶中與侵入巖有關鉍—金礦床地球化學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9 魯媛;吉林省中部早侏羅世侵入巖的巖石學與地球化學[D];吉林大學;2016年
10 張影;大興安嶺中部石炭紀侵入巖的年代學、地球化學及其地球動力學意義[D];吉林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192987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kuangye/1929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