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地區(qū)麻風病與HLA-Ⅱ類基因小樣本的關聯性
本文關鍵詞:貴州地區(qū)麻風病與HLA-Ⅱ類基因小樣本的關聯性,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HLA-Ⅱ類基因HLA-DRB1,HLA-DQ等位基因與貴州地區(qū)麻風病相關性。方法采用序列特異性引物聚合酶鏈反應法(PCR-SSP)對43例麻風患者及23例健康對照組進行HLA-DRB1,HLA-DQ等位基因的檢測、分型,采用χ~2檢驗比較分析兩組之間等位基因頻率的差異。結果麻風組HLA-DRB1*15等位基因頻率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瘤型麻風組HLA-DRB1*16等位基因頻率低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瘤型麻風組HLA-DRB1*15等位基因頻率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HLA-DRB1*16可能是瘤型麻風的保護基因;HLA-DRB1*15可能是麻風病的易感基因。
【作者單位】: 遵義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皮膚科;畢節(jié)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皮膚科;畢節(jié)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
【關鍵詞】: 麻風病 HLA-DRB HLA-DQ
【基金】:畢節(jié)市科技基金項目(畢科合字[2013]55號)
【分類號】:R755
【正文快照】: 麻風病是受累于麻風分枝桿菌感染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和周圍神經、眼及上呼吸道黏膜,少數病例可累及深部組織及內臟器官,易導致肢體畸殘。由于化療藥物的規(guī)范使用,麻風病在全球得到較好的控制,但全球每年仍有新發(fā)病例,而貴州地區(qū)仍是高發(fā)地區(qū)[1-2]。調查顯示,與麻風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江澄,李文忠;141歲的麻風病患者:一例報告[J];國外醫(y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2000年05期
2 張志廣;兗州市麻風病家庭感染45年觀察[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1年01期
3 陳明亭;消除麻風病[J];疾病監(jiān)測;2001年10期
4 鄒興梅,楊勁英,王忠,李婉君;廣東省梅州市1956年~1996年麻風病流行狀況[J];嶺南皮膚性病科雜志;2001年03期
5 周安平,周正東,張朝;1例麻風病患者誤診14年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2年03期
6 ;麻風病[J];中國醫(yī)學文摘(皮膚科學);2002年01期
7 ;麻風病[J];中國醫(yī)學文摘(皮膚科學);2002年04期
8 ;麻風病[J];中國醫(yī)學文摘(皮膚科學);2002年05期
9 陳西成,林水淼,陳演;廈門同安1987年以來新發(fā)現麻風病44例分析[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2年01期
10 楊成裕;1戶7例麻風病報告[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2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雪強;;福州市“基本消滅麻風病”后的流行現狀[A];麻風誤診及其臨床病例分析培訓班暨全國麻風皮膚性病學術年會(2010)論文集[C];2010年
2 沈云良;嚴麗英;吳李梅;;浙江省麻風病流行情況分析[A];麻風誤診及其臨床病例分析培訓班暨全國麻風皮膚性病學術年會(2010)論文集[C];2010年
3 沈云良;嚴麗英;吳李梅;謝碧波;;中學生麻風病團體檢查及健康教育效果評價[A];麻風誤診及其臨床病例分析培訓班暨全國麻風皮膚性病學術年會(2010)論文集[C];2010年
4 裴東怒;劉巧;王玲;馬岳絨;魯建瑜;;海南省兒童麻風病例回顧性調查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16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摘要集[C];2010年
5 吳曉強;裴東怒;劉巧;王玲;馬岳絨;魯建瑜;;海南省兒童麻風病例回顧性調查分析[A];2011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6 吳李梅;沈云良;楊雪觀;謝碧波;;中學生麻風病不同健康教育方法的效果比較[A];中國麻風防治協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沈建平;;麻風病治療不同觀點或學派對麻風病治療學科發(fā)展的影響[A];學科發(fā)展與科技創(chuàng)新——第五屆學術交流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姚建軍;許亞平;駱馳;沈云良;錢堅革;;浙江省麻風病流行病學分析[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9 華慶江;;家屬性麻風病分析研究[A];麻風誤診及其臨床病例分析培訓班暨全國麻風皮膚性病學術年會(2010)論文集[C];2010年
10 沈云良;嚴麗英;吳李梅;;流動人群麻風病檢查及健康教育效果評價[A];麻風誤診及其臨床病例分析培訓班暨全國麻風皮膚性病學術年會(2010)論文集[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唐逸;李桓英帶領中國走出麻風病時代[N];北京科技報;2007年
2 特約記者 唐笑;世界防治麻風病日呼喚消除歧視[N];大眾科技報;2007年
3 鄭靈巧;麻風病 不可以忘記[N];健康報;2007年
4 安徽省皮膚病防治所;控制麻風病,,走向沒有麻風病問題的世界[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6年
5 燕玉海;為了麻風病不再肆虐[N];農民日報;2007年
6 本報記者 代志國;我省近一半縣基本消滅麻風病[N];云南科技報;2008年
7 郭成;投入372萬 改善麻風病患者居住條件[N];綿陽日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仲崇山;麻風病,一個不該被遺忘的“角落”[N];新華日報;2010年
9 逯寒青、顧玲、錢榮;麻風病痊愈者:留守醫(yī)院度余生[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10 記者 鄭靈巧 張昊;消除麻風病危害十年規(guī)劃發(fā)布[N];健康報;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萬毅;抑制性受體ILT3、ILT4在麻風病的免疫缺陷中的作用機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李彩霞;CD4~+CD25~+Foxp3~+調節(jié)性T細胞在麻風病中的水平和意義[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2年
3 毛
本文編號:48367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483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