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南芥ERD15基因缺失突變體的分子鑒定和表型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3-05 21:55
為探究ERD15基因功能,利用反向遺傳學,通過PCR及半定量PCR篩選鑒定出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ERD15基因的T-DNA插入純合突變體,并對其表型進行觀察分析。結(jié)果表明,erd15突變體蓮座葉數(shù)目顯著增多,提前3~4 d開花,突變體比野生型更早從營養(yǎng)生長轉(zhuǎn)向生殖生長。擬南芥野生型植株主莖為圓柱體,平均直徑1.29 mm,而erd15突變體主莖扁平,平均直徑達到2.27mm,具極顯著差異。與野生型相比,erd15突變體果實心皮發(fā)育受到影響,隔膜上排列有多排種子,果莢頂端膨大,長度縮短37.67%,但角果平均結(jié)籽數(shù)升高。因此,ERD15基因參與了調(diào)控擬南芥植株的生殖生長過程。
【文章來源】: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20,28(05)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純合突變體的鑒定。A:ERD15基因結(jié)構(gòu)和T-DNA插入位點;B:erd15突變體基因水平檢測;C:erd15突變體轉(zhuǎn)錄水平的檢測。
在擬南芥生殖生長期,ERD15基因的缺失導致突變體植株花序表型異常(圖3:A~C);角果表面出現(xiàn)皺褶,頂端膨大成楔形(圖3:D),長度比野生型縮短37.67%(表2),達顯著差異。主莖由細長的圓柱體變成扁平狀,比野生型的直徑增加75.97%(圖3:A,E,表3)。野生型Col-0自然開裂的長角果由2個心皮和1個隔膜組成,形成假兩室,種子通過株柄呈兩列附著在隔膜上;erd15突變體自然開裂的長角果由多心皮發(fā)育而成,內(nèi)部假隔膜部分不融合,有多排種子(圖3:F)。從角果的徒手橫切切片可見,野生型的角果內(nèi)有2個種子腔,erd15突變體長角果頂端膨大區(qū)域內(nèi)無明顯種子腔(圖3:G),并且比野生型的雌蕊異常膨大(圖3:H),這進一步說明erd15的雌蕊可能由多心皮融合而成。野生型長角果的平均種子數(shù)為46.94粒,erd15突變體為65.25粒(圖4:A,表2),增加了39.01%,可見erd15突變體長角果的平均長度較野生型短,但平均結(jié)籽數(shù)卻顯著增加。圖3 野生型Col-0和erd15突變體生殖生長期的表型。A:主莖上的花和果莢;B,C:花序;D:角果;E:主莖;F:去除果皮的角果;G:角果橫切;H:雌蕊。
圖2 野生型Col-0與erd15突變體的表型。A:種子萌發(fā)60 d的植株;B:蓮座葉;C:長日照下erd15突變體開花。擬南芥野生型和突變體種子均呈飽滿橢圓狀、無皺褶、棕色,沒有明顯差異(圖4:C)。野生型種子的萌發(fā)率為96.00%,erd15突變體為95.80%(圖4:B,表2),無顯著差異。這表明ERD15基因的缺失雖然干擾了擬南芥的生殖生長,但并沒有導致育性下降。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甘蔗與斑茅BC1分子鑒定、抗黑穗病和花葉病初步評價[J]. 吳小斌,王勤南,凌秋平,楊湛端,陳勇生,黃俊堅,吳嘉云,李奇?zhèn)?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19(01)
[2]不同光照強度對假紫萬年青生長和葉綠素熒光參數(shù)的影響[J]. 郭微,劉萍,鄧磊,王金將,洪嵐,陳平,孫延軍.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18(03)
[3]擬南芥葉片數(shù)目變化突變體對營養(yǎng)生長時相轉(zhuǎn)變的影響[J]. 盧陽,龍鴻. 植物學報. 2015(03)
[4]擬南芥脫水誘導早期應答基因研究進展[J]. 劉穎慧,王天宇,黎裕.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09(03)
[5]葉綠素熒光動力學參數(shù)的意義及討論[J]. 張守仁. 植物學通報. 1999(04)
本文編號:3065930
【文章來源】: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20,28(05)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純合突變體的鑒定。A:ERD15基因結(jié)構(gòu)和T-DNA插入位點;B:erd15突變體基因水平檢測;C:erd15突變體轉(zhuǎn)錄水平的檢測。
在擬南芥生殖生長期,ERD15基因的缺失導致突變體植株花序表型異常(圖3:A~C);角果表面出現(xiàn)皺褶,頂端膨大成楔形(圖3:D),長度比野生型縮短37.67%(表2),達顯著差異。主莖由細長的圓柱體變成扁平狀,比野生型的直徑增加75.97%(圖3:A,E,表3)。野生型Col-0自然開裂的長角果由2個心皮和1個隔膜組成,形成假兩室,種子通過株柄呈兩列附著在隔膜上;erd15突變體自然開裂的長角果由多心皮發(fā)育而成,內(nèi)部假隔膜部分不融合,有多排種子(圖3:F)。從角果的徒手橫切切片可見,野生型的角果內(nèi)有2個種子腔,erd15突變體長角果頂端膨大區(qū)域內(nèi)無明顯種子腔(圖3:G),并且比野生型的雌蕊異常膨大(圖3:H),這進一步說明erd15的雌蕊可能由多心皮融合而成。野生型長角果的平均種子數(shù)為46.94粒,erd15突變體為65.25粒(圖4:A,表2),增加了39.01%,可見erd15突變體長角果的平均長度較野生型短,但平均結(jié)籽數(shù)卻顯著增加。圖3 野生型Col-0和erd15突變體生殖生長期的表型。A:主莖上的花和果莢;B,C:花序;D:角果;E:主莖;F:去除果皮的角果;G:角果橫切;H:雌蕊。
圖2 野生型Col-0與erd15突變體的表型。A:種子萌發(fā)60 d的植株;B:蓮座葉;C:長日照下erd15突變體開花。擬南芥野生型和突變體種子均呈飽滿橢圓狀、無皺褶、棕色,沒有明顯差異(圖4:C)。野生型種子的萌發(fā)率為96.00%,erd15突變體為95.80%(圖4:B,表2),無顯著差異。這表明ERD15基因的缺失雖然干擾了擬南芥的生殖生長,但并沒有導致育性下降。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甘蔗與斑茅BC1分子鑒定、抗黑穗病和花葉病初步評價[J]. 吳小斌,王勤南,凌秋平,楊湛端,陳勇生,黃俊堅,吳嘉云,李奇?zhèn)?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19(01)
[2]不同光照強度對假紫萬年青生長和葉綠素熒光參數(shù)的影響[J]. 郭微,劉萍,鄧磊,王金將,洪嵐,陳平,孫延軍.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2018(03)
[3]擬南芥葉片數(shù)目變化突變體對營養(yǎng)生長時相轉(zhuǎn)變的影響[J]. 盧陽,龍鴻. 植物學報. 2015(03)
[4]擬南芥脫水誘導早期應答基因研究進展[J]. 劉穎慧,王天宇,黎裕.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09(03)
[5]葉綠素熒光動力學參數(shù)的意義及討論[J]. 張守仁. 植物學通報. 1999(04)
本文編號:306593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306593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