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病毒性出血熱熒光與可視化基因芯片檢測方法的建立
發(fā)布時間:2021-01-16 12:00
病毒性出血熱(Viral hemorrhagic fevers, VHFs)常由4種科的心A病毒引起,均以發(fā)熱和出血為主要癥狀。目前,大多數(shù)病毒性出血熱無有效疫苗及治療藥物?死锩讈-剛果出血熱(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CCHF)是一種由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CCHFV)引起經(jīng)蜱傳播的病毒性疾病,在非洲,亞洲,歐洲南部,中東的30多個國家都有感染病例的報道。裂谷熱(Rift Valley fever, RVF)是由裂谷熱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 RVF V)引起一種人畜共患病。該病在非洲、中東及也門地區(qū)流行,危害人身安全和畜牧業(yè)發(fā)展。拉沙熱(Lassa fever,LF)是一種由拉沙病毒(Lassa fever virus, LAV)引起的病毒性出血熱,在西非呈地方性流行。由于該病傳染性強,在其他歐美國家也有輸入性病例報道。目前,病毒分離、血清學試驗、分子生物學檢測是VHFs的主要實驗室檢測方法。病毒分離,費時、費力,不適宜在疫區(qū)外開...
【文章來源】:廣西大學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6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寫詞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病毒性出血熱的概況
1.2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的概況
1.2.1 CCHFV的基因組結構及功能
1.2.2 CCHFV的實驗室檢測
1.3 裂谷熱的概況
1.3.1 RVFV的基因組結構及功能
1.3.2 RVFV的實驗室檢測
1.4 拉沙熱的概況
1.4.1 LAV的基因組結構及功能
1.4.2 LAV的實驗室檢測
1.5 基因芯片技術的概況
1.6 基因芯片技術的應用
1.7 納米金顆粒的概述
1.8 納米金顆粒在基因芯片技術中的應用
1.9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
2.1 材料
2.1.1 質粒與病毒
2.1.2 主要試劑
2.1.3 耗材與設備
2.2 方法
2.2.1 實驗技術路線
2.2.2 三種病毒基因序列的比對及人工合成
2.2.3 探針與引物的設計
2.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5 檢測樣本的提取
2.2.6 建立多重PCR體系
2.2.7 熒光基因芯片的制備
2.2.8 雜交條件的優(yōu)化
2.2.9 可視化基因芯片的制備
2.2.10 特異性試驗
2.2.11 敏感性試驗
2.2.12 重復性試驗
第三章 結果與分析
3.1 CCHFV、RVFV、LAV的目的基因合成結果
3.2 引物設計結果
3.3 探針設計結果
3.4 探針特異性評價
3.5 病毒cDNA的PCR鑒定
3.6 雜交條件的優(yōu)化結果
3.6.1 雜交時間的優(yōu)化結果
3.6.2 雜交溫度的優(yōu)化結果
3.7 熒光基因芯片雜交結果
3.8 可視化基因芯片雜交結果
3.9 兩種基因芯片檢測方法特異性驗證結果
3.10 兩種基因芯片檢測方法靈敏性檢測結果
3.11 兩種基因芯片檢測方法重復性驗證結果
第四章 討論
4.1 兩種基因芯片的比較分析
4.2 探針的設計影響檢測的特異性和雜交效率
4.3 微陣列的制備
4.4 雜交試驗的優(yōu)化
4.5 標記系統(tǒng)影響雜交效率
4.6 檢測結果的靈敏性分析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研究生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病毒性出血熱實驗室檢測[J]. 龐正,李德新. 病毒學報. 2013(03)
本文編號:2980791
【文章來源】:廣西大學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6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寫詞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病毒性出血熱的概況
1.2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的概況
1.2.1 CCHFV的基因組結構及功能
1.2.2 CCHFV的實驗室檢測
1.3 裂谷熱的概況
1.3.1 RVFV的基因組結構及功能
1.3.2 RVFV的實驗室檢測
1.4 拉沙熱的概況
1.4.1 LAV的基因組結構及功能
1.4.2 LAV的實驗室檢測
1.5 基因芯片技術的概況
1.6 基因芯片技術的應用
1.7 納米金顆粒的概述
1.8 納米金顆粒在基因芯片技術中的應用
1.9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
2.1 材料
2.1.1 質粒與病毒
2.1.2 主要試劑
2.1.3 耗材與設備
2.2 方法
2.2.1 實驗技術路線
2.2.2 三種病毒基因序列的比對及人工合成
2.2.3 探針與引物的設計
2.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5 檢測樣本的提取
2.2.6 建立多重PCR體系
2.2.7 熒光基因芯片的制備
2.2.8 雜交條件的優(yōu)化
2.2.9 可視化基因芯片的制備
2.2.10 特異性試驗
2.2.11 敏感性試驗
2.2.12 重復性試驗
第三章 結果與分析
3.1 CCHFV、RVFV、LAV的目的基因合成結果
3.2 引物設計結果
3.3 探針設計結果
3.4 探針特異性評價
3.5 病毒cDNA的PCR鑒定
3.6 雜交條件的優(yōu)化結果
3.6.1 雜交時間的優(yōu)化結果
3.6.2 雜交溫度的優(yōu)化結果
3.7 熒光基因芯片雜交結果
3.8 可視化基因芯片雜交結果
3.9 兩種基因芯片檢測方法特異性驗證結果
3.10 兩種基因芯片檢測方法靈敏性檢測結果
3.11 兩種基因芯片檢測方法重復性驗證結果
第四章 討論
4.1 兩種基因芯片的比較分析
4.2 探針的設計影響檢測的特異性和雜交效率
4.3 微陣列的制備
4.4 雜交試驗的優(yōu)化
4.5 標記系統(tǒng)影響雜交效率
4.6 檢測結果的靈敏性分析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研究生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病毒性出血熱實驗室檢測[J]. 龐正,李德新. 病毒學報. 2013(03)
本文編號:298079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98079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