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NA-seq技術的IL17通路差異基因在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中的表達及意義
發(fā)布時間:2020-03-20 02:52
【摘要】:目的:通過消痔靈溶液前列腺內注射法,建立有效的SD大鼠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的動物模型;測定大鼠的血液學指標研究其生物學特性,并應用RNA-seq測序技術篩選出差異表達基因,然后對有意義的信號通路基因進行驗證分析,初步探討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發(fā)生發(fā)展可能的作用機制。方法:1.將30只體重在200-250g的健康的雄性SD大鼠隨機分成3組,每組10只,分別為正常組,假手術組,造模組。2.建立動物模型:采用消痔靈前列腺內注射法建立有效的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動物模型。3.觀察前列腺組織病理學變化,評價造模成功與否。測定血清中的Ca~(2+)、Mg~(2+)、Zn~(2+)、Ig G、CRP、睪酮含量,觀察生物學特性的變化情況。4.應用RNA-seq技術對大鼠前列腺RNA進行測序,篩選出表達差異的mRNA。5.應用DIVAD、KEGG對差異顯著表達的基因進行KEGG通路分析以及GO功能注釋分析,確定差異表達基因所參與的生物學通路。6.應用western blot、RT-PCR等實驗驗證關鍵信號通路中差異基因的表達水平,比較兩組中差異因子的表達情況。結果:1.在SD大鼠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動物模型中,大鼠前列腺組織部分腺腔破壞明顯,間質有成纖維細胞增生,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呈現(xiàn)明顯的慢性炎癥表現(xiàn)。2.與正常組相比,假手術組各項指標表達量均無明顯差異(P0.05)。造模組的大鼠的血液白細胞、血清Mg~(2+)、睪酮升高,但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造模組的大鼠血清Zn~(2+)較正常組及假手術組降低,但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造模組大鼠血清Ca~(2+)、血清Ig G、血清CRP明顯高于正常組及假手術組(P0.05)。3.RNA-seq測序篩選出5425個差異基因,以log2(Fold Change)絕對值大于1且P0.05為標準的方法,進一步篩選得到129個表達差異顯著的基因,其中上調基因103個,下調基因26個。4.將差異表達的基因進行GO富集分析,顯著富集的GO功能類別分別是:正向調節(jié)生物過程、對刺激反應的調節(jié)、細胞成分組織的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進程、細胞成分組織或生物發(fā)生、防御反應、對外部刺激的反應、炎癥反應、傷口愈合、免疫反應等。顯著富集的通路有代謝途徑、PI3K-Akt信號通路、癌癥通路、IL-17信號通路、緊密連接、Jak-STAT信號通路、內質網中的蛋白質加工、癌癥中的蛋白多糖、TNF信號通路、白細胞跨內皮遷移、吞噬體、細胞因子-細胞因子受體相互作用、調節(jié)肌動蛋白細胞骨架、AMPK信號通路、趨化因子信號通路、Ras信號通路、補體和凝血級聯(lián)等若干。5.造模組較對照組IL17信號通路中CXCL1、CXCL3、CCL2、CCL7、IL6、COX2、LCN2、MMP3的表達量增高,USP25表達量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1.消痔靈注射大鼠前列腺內,造模60天可以成功制作大鼠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動物模型。2.Ca~(2+)、Ig G、CRP在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發(fā)病過程中有明顯的改變。3.IL17信號通路中CXCL1、CXCL3、CCL2、CCL7、IL6、COX2、LCN2、MMP3、USP25等9個基因在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發(fā)生發(fā)展中表達有顯著差異,說明這些因子可能參與了該病的發(fā)病過程,為進一步研究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的發(fā)病機制奠定基礎。
【圖文】:
基于 RNA-seq 技術的 IL17 通路差異基因在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中的表達及意義 2015 級碩士學位畢業(yè)論文3.3 SD 大鼠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前列腺組織大體變化肉眼觀察來看,正常組與生理鹽水組大鼠前列腺肉眼觀察無明顯差異,前列腺與周圍組織無黏連容易剝離,腺體形狀略扁,,表面光滑,無結節(jié),腺體本身質地柔軟,左右大小均一。消痔靈組大鼠前列腺組織與周圍結締組織有黏連,表面欠光滑,不宜剝離。腺體表面粗糙,整體呈暗黑色,質硬,腺體與正常組及生理鹽水對照組相比,腺體大小微小,見圖 1-1。
基于 RNA-seq 技術的 IL17 通路差異基因在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中的表達及意義 2015 級碩士學位畢業(yè)論文細胞浸潤,未見組織水腫。消痔靈組大鼠前列腺腺泡壁破壞,血管增生,可見間質水腫,間質內彌漫大量的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炎癥細胞,以淋巴細胞為主,局部組織可見組織增生,如圖 1-2 所示。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697.33
本文編號:2591132
【圖文】:
基于 RNA-seq 技術的 IL17 通路差異基因在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中的表達及意義 2015 級碩士學位畢業(yè)論文3.3 SD 大鼠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前列腺組織大體變化肉眼觀察來看,正常組與生理鹽水組大鼠前列腺肉眼觀察無明顯差異,前列腺與周圍組織無黏連容易剝離,腺體形狀略扁,,表面光滑,無結節(jié),腺體本身質地柔軟,左右大小均一。消痔靈組大鼠前列腺組織與周圍結締組織有黏連,表面欠光滑,不宜剝離。腺體表面粗糙,整體呈暗黑色,質硬,腺體與正常組及生理鹽水對照組相比,腺體大小微小,見圖 1-1。
基于 RNA-seq 技術的 IL17 通路差異基因在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中的表達及意義 2015 級碩士學位畢業(yè)論文細胞浸潤,未見組織水腫。消痔靈組大鼠前列腺腺泡壁破壞,血管增生,可見間質水腫,間質內彌漫大量的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炎癥細胞,以淋巴細胞為主,局部組織可見組織增生,如圖 1-2 所示。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697.3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陸梅;邢昊楠;丁平田;;角叉菜膠在藥劑學中的研究與應用[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15年05期
2 郭志祥;周曉慧;范慧敏;;趨化因子受體在不同亞群調節(jié)性T細胞功能中的作用[J];現(xiàn)代免疫學;2013年04期
3 胡慶翔;戚文瀟;章雪飛;朱佳芳;金澤宇;程楓;;趨化因子CCL7的研究進展[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年07期
4 王曦;汪小我;王立坤;馮智星;張學工;;新一代高通量RNA測序數(shù)據(jù)的處理與分析[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10年08期
5 李孟;劉修恒;黃耿;祝恒成;;大鼠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模型的建立[J];中華男科學雜志;2007年06期
6 李科茂;王學本;趙如青;;慢性前列腺炎對男性生育的影響[J];中國性科學;2006年10期
7 魏武然;張唯力;戴君勇;;大鼠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模型的建立[J];中國男科學雜志;2006年01期
8 周占松;宋波;盧根生;李為兵;;慢性前列腺炎牽涉痛神經機制及其與膀胱、盆底肌的關系[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05年12期
9 周曉輝,韓蕾,周智恒,劉忠德,楊吉相,呂延偉,尤春來;免疫性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大鼠模型的形態(tài)學與分子生物學特性[J];中華男科學雜志;2005年04期
10 葉章群,曾曉勇;慢性前列腺炎診療進展[J];中華男科學;2003年07期
本文編號:259113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59113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