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基因論文 >

轉莧色藜NDR1基因水稻的獲得及對白葉枯病抗性的初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8-19 09:26
【摘要】:NDR1(non-race-specific disease resistance)基因能介導植物廣譜抗病,在植物的防御反應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以特色抗病植物莧色藜為材料,克隆并鑒定了NDR1的同源基因Ca NDR1a和Ca NDR1b。在此基礎上,利用該基因分別構建植物表達載體,農桿菌介導轉化法獲得轉基因水稻,經PCR和Southern雜交證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組中。選取部分株系進行水稻白葉枯病抗性鑒定,記錄接種后3 d、5 d、10 d的葉片病斑長度,結果表明:轉Ca NDR1a、Ca NDR1b基因水稻對白葉枯病具有一定的抗性,可延遲發(fā)病。外源基因在轉基因水稻植株中均有較高水平表達,但抗病性較好株系Ca NDR1基因的表達量并非最高。農藝性狀調查結果顯示多數轉基因植株株高較對照組矮,但結實率、千粒重等農藝性狀與對照組相比并無顯著差異。
[Abstract]:NDR1 (non-race-specific disease resistance) gene) can mediate broad spectrum disease resistance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lant defense response. The homologous genes Ca NDR1a and Ca NDR1b of NDR1 were cloned and identified from Chenopodium amaranthus. On this basis, the plant expression vectors were constructed with the gene, and the transgenic rice was obtained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PCR and Southern hybridization showed that the exogenous gene had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rice genome. Some lines were selected to identify the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blight, and the length of leaf spot was recorded at 3 days and 5 days after inocul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ransgenic rice with Ca NDR1a and Ca NDR1b gene had certain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blight, which could delay the onset of bacterial blight. There was a high level of expression of exogenous genes in transgenic rice plants, but the expression of Ca NDR1 gene was not the highest in the lines with better resistance to disease. The results of agronomic traits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the height of most transgenic plants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gronomic characters such as seed setting rate and 1000-grain weight between the transgenic pla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作者單位】: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基金】: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2014ZX08001-002)資助
【分類號】:S435.1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白葉枯病簡易玻片鑒定法[J];江西農業(yè)科技;1977年04期

2 ;雜交水稻凋萎型白葉枯病的發(fā)生與防治[J];廣西農業(yè)科學;1978年04期

3 ;雜交水稻凋萎型白葉枯病[J];江西農業(yè)科技;1978年06期

4 夏景玉;李憲;劉建國;;水稻品種的白葉枯病抗性及其利用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1989年01期

5 鄭翔;周天豹;李海生;唐玉林;王超;王啟發(fā);李曉紅;;2005~2006年白葉枯病在蘇北地區(qū)發(fā)生特點及其原因分析[J];陜西農業(yè)科學;2007年06期

6 李友榮;侯小華;魏子生;;雜交水稻對白葉枯病的抗性研究[J];湖南農業(yè)科學;2008年03期

7 羅宏度;;雜交稻的白葉枯病[J];生物災害科學;1983年04期

8 方中達 ,朱家琳 ,劉經芬;水稻品種對白葉枯病抗病性測定的方法[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1957年00期

9 ;水稻白葉枯病國外研究概況(二)[J];浙江農業(yè)科學;1973年03期

10 ;水稻白葉枯病防治樣板總結[J];湖北農業(yè)科學;197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吳茂森;田峰;齊放軍;何晨陽;;水稻與白葉枯病菌互作中差異表達新基因的識別[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暨植物病理學報創(chuàng)刊50周年紀念會論文集[C];2005年

2 齊放軍;高學文;何晨陽;王金生;;白葉枯病菌侵染對水稻葉綠素吸收光譜影響的初步研究[A];江蘇省植物病理學會第九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3 齊放軍;高學文;何晨陽;王金生;;白葉枯病菌親和及非親和互作中水稻過氧化物酶表達特征的研究[A];江蘇省植物病理學會第九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4 吳茂森;田峰;齊放軍;何晨陽;;水稻與白葉枯病菌互作中差異表達新基因的識別[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暨植物病理學報創(chuàng)刊50周年紀念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劉志偉 通訊員 范敬群;我科學家發(fā)現白葉枯病菌侵害水稻機理[N];科技日報;2010年

2 撫寧縣留守營鎮(zhèn)農業(yè)站 秦繼偉;種水稻注意防治白葉枯病[N];河北科技報;2007年

3 水清 于丹;高郵卸甲淮稻9號發(fā)生白葉枯病[N];江蘇農業(yè)科技報;2007年

4 孫延生;水稻白枯病冬防效果好[N];山西科技報;2003年

5 新農;當前水稻主要病害的防治[N];河南科技報;2008年

6 曹滌環(huán);水稻葉尖干枯未必是白葉枯病[N];農資導報;2007年

7 記者 胡其峰;我國科學家“弄清”水稻!吧 痹騕N];光明日報;2014年

8 水清;鹽城淮安部分田塊水稻雨后嚴重倒伏[N];江蘇農業(yè)科技報;2009年

9 記者 顧曉昕 通訊員 范郁爾 潘長虹;抓住防治有利時機保豐收[N];連云港日報;2010年

10 水清;臺風過后,,水稻貼地倒伏扶不扶[N];江蘇農業(yè)科技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紅芳;硅對水稻倒伏和白葉枯病抗性的影響[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5年

2 徐俊英;三個水稻恢復系的白葉枯病和螟蟲抗性改良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陳禹彤;水稻中白葉枯病菌侵染和低氮脅迫應答的miRNAs功能分析[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5年

2 李亞君;基因聚合改良水稻恢復系先恢207的白葉枯病、稻瘟病和褐飛虱抗性[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5年

3 朱元彬;Xrg1參與調控Xa21介導的白葉枯病抗性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6年

4 朱玉君;應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培育兼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的水稻恢復系[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3年

5 李雪姣;水稻病程相關PR1家族蛋白質在葉片生長及與白葉枯病菌互作反應中的表達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19124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19124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0c2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