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腸毒素大腸桿菌F4ac黏附素新基因sfm缺失株的構建及相關功能驗證
本文選題:sfm基因 + Red同源重組系統(tǒng)。 參考:《中國預防獸醫(yī)學報》2017年12期
【摘要】:為研究產(chǎn)腸毒素大腸桿菌菌株F4ac(F4ac~+ETEC)菌毛粘附素sfm基因的功能,本研究利用Red同源重組方法對F4ac+ETEC的sfm基因進行敲除,構建缺失株F4acΔsfm。再將sfm基因克隆到表達載體pACYC184中,獲得重組質粒pACYC184-sfm,并轉化至F4acΔsfm得到回補株F4acΔsfm/psfm。對ETEC野生菌、缺失株和回補株的生長曲線進行了測定和比較,結果顯示sfm的缺失和回補對F4ac~+ETEC的生長沒有影響;生物被膜定性和定量試驗結果一致:均表明sfm在F4ac~+ETEC生物被膜形成的過程中作用不明顯;血凝試驗和甘露糖敏感性血凝試驗結果顯示3種類型的菌株均能夠與2%豬血紅細胞發(fā)生凝集反應,且該凝集現(xiàn)象能被D-甘露糖抑制。本研究為進一步研究sfm菌毛粘附素功能奠定了基礎。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function of sfm gene of 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strain F4ac-F4ac-ETEC, the sfm gene of F4ac ETEC was knockout by Red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method, and the missing strain F4ac 螖 sfm was constructed. The sfm gene was cloned into the expression vector pACYC184, and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pACYC184-sfm was obtained, and then transformed into F4ac 螖 sfm to obtain the complementary strain F4ac 螖 sfm / psfm. The growth curves of wild bacteria, missing plants and supplementary plants of ETEC were measured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bsence and compensation of sfm had no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F4ac- ETEC.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ults of biofilm showed that sfm did not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F4ac- ETEC biofilm. The results of hemagglutination test and mannose sensitive hemagglutination test showed that all three strains could agglutinate with 2% porcine red blood cells, and the agglutination could be inhibited by Dmannose. This study laid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function of sfm pili adhesion hormone.
【作者單位】: 揚州大學獸醫(yī)學院;江蘇省動物重要疫病與人獸共患病防控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江蘇省家禽科學研究所;國藥集團揚州威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基金】:科技部畜禽重大疫病防控與高效安全養(yǎng)殖綜合技術研發(fā)重點專項(2016YFD0500900);科技部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2014ZX08006-001B)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672579、31270171、31072136、31502075、30771603)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BK20150442) 江蘇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
【分類號】:S852.6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福林;王吉權;;生長曲線參數(shù)估計的一種新方法—優(yōu)化回歸組合法[J];生物數(shù)學學報;2007年03期
2 任曉燕,剡根強,周霞;糞腸球菌生長曲線的測定[J];畜牧獸醫(yī)雜志;2005年06期
3 王福林;一種生長曲線的參數(shù)估計方法[J];生物數(shù)學學報;1997年S1期
4 方光遠;幾種不同溫度下NDV血凝試驗效果觀察[J];上海畜牧獸醫(yī)通訊;1999年02期
5 劉慶濤;李穎;楊正濤;張乃生;;金黃色葡萄球菌血清5型生長曲線的測定[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7年19期
6 劉慶濤;李穎;楊正濤;張乃生;;金黃色葡萄球菌血清5型的培養(yǎng)條件及生長曲線的測定[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07年05期
7 姚東璧;李復煌;謝三磊;李桂萍;徐福州;房慧伶;孫惠玲;;副雞禽桿菌3個血清型參考菌株生長曲線的測定和比較[J];動物醫(yī)學進展;2014年07期
8 陳德高;;談談基因工程[J];化學通報;1984年10期
9 陳錦榮;基因克隆[J];微生物學免疫學譯刊;1985年02期
10 盛學成;流感病毒血凝試驗條件的探討[J];白求恩醫(yī)科大學學報;198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歐陽萍;顧敬敏;雷連成;韓文瑜;;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放線桿菌濁度計數(shù)法的建立與生長曲線測定[A];2008年中國微生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2 劉慶濤;李穎;楊正濤;張乃生;;金黃色葡萄球菌血清5型生長曲線的測定[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2009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3 謝三磊;姚東璧;李復煌;李桂萍;孫惠玲;;副雞禽桿菌A、B、C三個血清型參考菌株生長曲線的測定和比較[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家畜傳染病學分會第八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五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4 張春美;;論基因倫理的存在之基[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5 張憲省;宿紅艷;李全梓;李興國;白書農(nóng);陸文梁;;風信子(Hyacinthus orientalis)HOM1基因的克隆與表達分析[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6 宿紅艷;李全梓;李興國;白書農(nóng);陸文j;張憲省;;風信子(Hyacinthus orientalis)HOM1基因的克隆與表達分析[A];全國植物分子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7 魏力;方加瑋;周俊初;李友國;;一株海洋單胞菌的分離、鑒定和相關功能基因克隆[A];2006中國微生物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8 王怡;印莉萍;;OsArhI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A];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第十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9年
9 王盛;鐘伏弟;張永江;吳祖建;林奇英;謝聯(lián)輝;;海藻孔石莼中一種抗病毒蛋白的分離純化和基因克隆[A];第三次全國植物病毒和病毒防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張上隆;;類胡蘿卜素合成的相關基因及其基因工程[A];張上隆果樹學文選[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汪敏華;成功克隆2.1萬個功能基因[N];解放日報;2004年
2 張學全;克隆人類全長功能基因獲突破[N];中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導報;2004年
3 本報實習記者 王新佳;基因:改變?nèi)祟惷\的新技術[N];中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導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蔣桂雄;油桐種子轉錄組解析及油脂合成重要基因克隆[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5年
2 周光琪;Shewanella oneidensis呼吸作用對生物被膜形成的影響及其分子基礎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3 侯博;TolC在腸外致病性大腸桿菌中的生物學功能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4年
4 陸秀紅;十字花科黑腐病菌轉錄后全局調控蛋白RsmA_(Xcc)調控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機理研究[D];廣西大學;2014年
5 張連波;密度感應系統(tǒng)對銅綠假單胞菌致病力及生物被膜形成影響的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峰;擬南芥SDL基因的分離與功能互補驗證[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陳曉兵;白芥CBL基因克隆及其在干旱脅迫下的表達分析[D];鄭州大學;2015年
3 郭前進;紅鰭東方渶SREBP基因的克隆及表達研究[D];新鄉(xiāng)醫(yī)學院;2015年
4 史永磊;南極微生物SOD基因克隆與表達及發(fā)酵優(yōu)化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5 齊愛民;不倒翁蟲CYP4基因克隆及在黃渤海不同PAHs污染海域的響應表達[D];大連海洋大學;2015年
6 魯一靈;從原鴿cathelicidin的發(fā)掘解析鳥類免疫功能基因的進化趨同及免疫調節(jié)[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7 馬敏;基于分類系統(tǒng)的紅樹林鏈霉菌次級代謝基因及其產(chǎn)物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8 劉甜甜;蕓薹生鏈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AbSte5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9 王萍;渾球紅細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2.4.1的yidC基因的功能的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10 錢小莉;Bt腸毒素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安全性研究[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95165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951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