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耳聾基因隱性突變攜帶者重測序策略糾正假陽性變異的致病性誤判
本文選題:外顯子測序 切入點:耳聾 出處:《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7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運用隱性突變攜帶者重測序策略發(fā)現(xiàn)并歸類耳聾致病基因罕見良性變異,為遺傳性耳聾的高通量二代測序結果解讀提供良性多態(tài)參考數(shù)據(jù)庫。方法·在已明確隱性耳聾基因雙等位基因致病突變的耳聾患者的正常聽力親屬中進行相應突變篩查,發(fā)現(xiàn)單雜合致病突變的攜帶者。運用靶向捕獲二代測序技術在這些攜帶者中對相應耳聾基因進行外顯子重測序,對所發(fā)現(xiàn)的對側等位基因變異進行非致病性推斷。結果·共30位正常聽力的耳聾病例親屬被明確為某一已知耳聾基因隱性致病突變的雜合攜帶者。通過相應基因的靶向二代測序,在對側等位基因上共發(fā)現(xiàn)32個非同義變異,在隱性完全外顯的遺傳模式下可被歸類為良性非致病變異。其中SLC26A4基因p.A434T變異、LOXHD1基因p.R266Q變異、MYO15A基因p.K96Q變異、GJB2基因p.T123N變異及CDH23基因p.V1299I變異,共5個罕見變異等位基因頻率小于0.005,部分變異被Polyphen-2、PROVEAN、SIFT或Mutation Taster軟件預測為致病突變,或被耳聾變異數(shù)據(jù)庫或人類基因組突變數(shù)據(jù)庫記載為致病突變。結論·運用隱性突變攜帶者重測序策略可有效糾正部分被誤判為致病的罕見良性變異,提高二代測序在單基因隱性遺傳病病因診斷中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identify and classify rare benign mutation of deafness gene by recessive mutation carrier resequencing strategy. To provide a benign polymorphic reference databas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gh-throughput second-generation sequencing results of hereditary deafness. Methods: to screen the mutation in normal hearing relatives of deafness patients who had identified the double allelic mutations of recessive deafness gene. We found the carriers of single heterozygous mutations. The corresponding deafness genes were sequenced in these carriers by targeting capture second-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ique. Results: 30 relatives of normal hearing loss patients were identified as heterozygous carriers of a known recessive mutation of deafness gene.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A total of 32 non-synonymous variants were found in the contralateral alleles. The SLC26A4 gene p.A434T mutation and the LOXHD1 gene p.R266Q mutation, the MYO15A gene p.K96Q mutation, the GJB2 gene p.T123N mutation and the CDH23 gene p.V1299I mutation can be classified as benign non-pathogenic variation. The frequencies of 5 rare alleles were less than 0.005. Some of the mutations were predicted to be pathogenic mutations by Polyphen-2ProVEAN sift or Mutation Taster software. Conclusion: recessive mutation carrier resequencing strategy can effectively correct some of the rare benign mutations that were misjudged as pathogenicity by deafness mutation database or human genome mutation database.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second generation sequencing in etiological diagnosis of single gene recessive hereditary disease.
【作者單位】: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耳科學研究所上海市耳鼻疾病轉化醫(yī)學重點實驗室;
【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20152519)~~
【分類號】:R764.4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強,孫偉;HIV攜帶者的耳鼻咽喉科手術療效觀察[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4年10期
2 ;科學家發(fā)現(xiàn)耳聾基因[J];招商周刊;2005年09期
3 王靜舒;;耳聾基因[J];日本醫(yī)學介紹;2006年07期
4 遲放魯;;重視耳聾基因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7年16期
5 韓冰;戴樸;李琦;王國建;袁永一;翟所強;黃德亮;韓東一;;青年聾人對耳聾基因檢測的態(tài)度[J];中華耳科學雜志;2007年04期
6 韓明昱;戴樸;;我國耳聾基因診斷的臨床應用進展[J];北京醫(yī)學;2011年05期
7 曹琴英;葛軍;張為霞;張寧;馬會卿;郭世弘;朱俊真;;聾人婚前耳聾基因檢測及婚配生育情況調查分析[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13年11期
8 康東洋;黃莎莎;袁永一;戴樸;;臨床耳聾基因診斷實驗室構建及管理[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4年01期
9 肖自安,謝鼎華,房海燕,黃亮群,施小六,夏家輝;酵母雙雜交技術分析耳聾基因功能的實驗研究[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4年04期
10 ;耳聾基因變異分子機制揭開[J];中國科技信息;201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濤;吳皓;魏曉明;;79基因125病例:運用靶向捕獲與二代測序方法行非常見耳聾基因分子病因學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3年
2 蔣璐;馮永;吳宏;劉亞蘭;王鴻涵;門美超;梅凌云;賀楚峰;;Illumina Goldengate 384K高通量耳聾基因篩查芯片工作平臺的建立[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3年
3 侯軍華;李爽;趙淑萍;寧菲;;聾兒家長對耳聾基因檢測的認知分析及對策[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上)[C];2007年
4 聶文英;;新生兒聽力和耳聾基因聯(lián)合篩查在婦幼保健院的臨床實踐[A];2013山東省兒童保健學術交流會資料匯編[C];2013年
5 戴樸;;耳聾基因篩查、基因診斷及其在優(yōu)生優(yōu)育領域的應用[A];中國優(yōu)生優(yōu)育協(xié)會第四屆全國學術論文報告會暨基因科學高峰論壇論文專輯[C];2008年
6 張勁;余勐;吳高強;再努拉;丁偉;夏志剛;阿布利克木;馬晶;周寧;張倫;;新疆維吾爾族新生兒聽力及易感耳聾基因聯(lián)合篩查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3年
7 段程穎;李紅;王瑋;汪憲平;丁潔;;耳聾基因GJB2的突變分析及其與臨床相關性的研究[A];第三屆長三角圍產(chǎn)醫(yī)學學術論壇暨2006年浙江省圍產(chǎn)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8 申曉芳;王慧君;姜楠;張進;梁燕;王穎芝;田衛(wèi)東;馬端;;耳聾基因msrb3對斑馬魚聽覺系統(tǒng)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A];中國遺傳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2009-2013)[C];2013年
9 王瑋;段程穎;;耳聾基因GJB2的突變分析及其與臨床相關性的研究[A];蘇州市自然科學優(yōu)秀學術論文匯編(2008-2009)[C];2010年
10 程靜;;A novel DFNA5 mutation causes heating loss[A];中國遺傳學會第八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2004-2008)[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于娟;耳聾基因檢測:對“一針致聾”說不[N];中國醫(yī)藥報;2014年
2 本報記者 劉歡;婚檢有望增加篩查耳聾基因[N];北京日報;2012年
3 永為;長春啟動耳聾基因診斷項目[N];吉林日報;2010年
4 李天舒;我國繪制出耳聾基因突變譜[N];健康報;2008年
5 記者 徐飛鵬;明年本市免費篩查新生兒耳聾基因[N];北京日報;2011年
6 王雪飛;半數(shù)耳聾“胎里帶”[N];健康報;2007年
7 記者 李鵬;基因芯片“叫醒”你的耳朵[N];北京科技報;2011年
8 本報記者 蔣秀娟;程京:不要忽視耳聾基因篩查[N];科技日報;2014年
9 王雪飛;國人耳聾基因熱點突變被發(fā)現(xiàn)[N];健康報;2007年
10 李琦 戴樸;突破聲音障礙的曙光——耳聾基因診斷[N];健康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孫捷;新疆耳聾基因流行病學及產(chǎn)前診斷應用和WS致病機理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6年
2 金孝華;非綜合征型耳聾高通量檢測技術及致病突變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7年
3 王國建;耳聾基因診斷的臨床實踐[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8年
4 陳俞;新疆維吾爾族和漢族非綜合征性聾耳聾基因常見突變的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1年
5 吳宏;Bartter綜合征遺傳學分析與耳聾基因芯片研發(fā)[D];中南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軍霞;一個中國LHON大家系中新核修飾因子的發(fā)現(xiàn)與鑒定[D];浙江大學;2015年
2 郭勝利;河北邢臺地區(qū)非綜合征型耳聾基因突變的流行病學調查[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曾紅艷;山西省非綜合征型耳聾基因的突變分析以及新突變功能預測[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6年
4 陸洋;深圳市新生兒聽力及耳聾基因聯(lián)合篩查模式的研究[D];南華大學;2016年
5 楊愛利;河南省非綜合征性耳聾患者耳聾基因突變分析[D];鄭州大學;2016年
6 黑娜;非綜合征型耳聾與線粒體基因突變薈萃分析及相關突變篩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6年
7 崔潔;大前庭水管綜合征患者的耳聾基因突變分析[D];延邊大學;2017年
8 程靜;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非綜合癥型耳聾基因的定位與突變篩查[D];四川大學;2007年
9 劉啟珍;重慶市永川地區(qū)青少年耳聾患者耳聾基因熱點突變篩查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3年
10 滿榮軍;中國西北不同民族耳聾患者常見耳聾基因分子流行病學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62548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625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