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杏’自交不親和SFB基因RNAi表達載體的構建
本文關鍵詞:‘小白杏’自交不親和SFB基因RNAi表達載體的構建
更多相關文章: 杏 自交不親和 SFB基因 RNAi表達載體
【摘要】:【目的】應用RNA干擾(RNAi)技術在分子水平調(diào)控杏自交不親和性狀,為培育自交親和杏品種奠定基礎。【方法】基于南疆自交不親和杏品種‘小白杏’(Prunus armeniaca‘Xiaobaixing’)花粉決定子SFB(S-haplotype-specific Fbox protein)基因3’端c DNA全長序列,選取SFB基因變異區(qū)上游距起始密碼子61 bp處、大小為29 bp的片段作為干擾序列,棉花基因組DNA 242 bp的序列作為間隔片段,利用融合PCR(Fusion PCR)構建SFB基因發(fā)卡結構(intron-containing hairpin RNA,ihp RNA),再酶切連接到植物表達載體p CAMBIA-35S-MCS-NOS-NPTII上,構建SFB基因RNAi表達載體;用凍融轉(zhuǎn)化法將重組質(zhì)粒轉(zhuǎn)化至農(nóng)桿菌菌株(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LBA4404中!窘Y果】測序結果表明臂長29 bp、莖環(huán)242 bp的SFB基因ihp RNA結構融合成功,雙酶切檢驗和PCR驗證結果表明,該結構正確地插入p CAMBIA-35S-MCS-NOS-NPTII的啟動子和終止子之間,說明SFB基因的RNAi表達載體p CAMBIA-RNAi-SFB構建成功;PCR驗證和測序結果也表明重組質(zhì)粒已經(jīng)成功轉(zhuǎn)入農(nóng)桿菌LBA4404中!窘Y論】研究結果表明,應用融合PCR結合酶切連接的方法構建SFB基因的RNAi表達載體是可行的,為RNAi技術在果樹自交不親和性狀改良上的應用創(chuàng)造了條件。
【作者單位】: 石河子大學農(nóng)學院·特色果蔬栽培生理與種質(zhì)資源利用兵團重點實驗室;西南大學生物技術中心·農(nóng)業(yè)部生物技術與作物品質(zhì)改良重點開放實驗室;
【關鍵詞】: 杏 自交不親和 SFB基因 RNAi表達載體
【基金】: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31272129)
【分類號】:S662.2
【正文快照】: 新疆是世界杏的起源中心之一,具有非常豐富的種質(zhì)資源[1-3]!“仔印(Prunus armeniaca‘Xiao-baixing’)屬薔薇科(Rosaeeae)李亞科(Prunoideae)杏屬(Armeriaca)普通杏種(A.valgarislam)植物,是起源于新疆的著名杏品種之一,主要產(chǎn)于具有“中國白杏之鄉(xiāng)”稱號的庫車縣和輪臺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雪梅;李保國;齊國輝;;植物雌蕊與花粉自交不親和的研究進展[J];北方園藝;2011年10期
2 楊谷良,譚曉風,烏云塔娜;確定梨自交不親和基因型研究的技術進展(英文)[J];生物技術通訊;2005年03期
3 張文邦,戴國強,邱孝育;介紹一種克服甘藍自交不親和的新方法[J];中國蔬菜;1984年04期
4 周莎莎;;橄欖乳頭狀細胞和自交不親和花粉中過氧硝酸鹽調(diào)控細胞程序性死亡[J];中國果業(yè)信息;2012年03期
5 牛義;王志敏;湯青林;宋明;朱利泉;王小佳;;甘藍自交不親和細胞信號轉(zhuǎn)導的功能基因研究進展[J];西南農(nóng)業(yè)學報;2006年05期
6 冉志偉;李保葉;楊定照;胡鳳益;;禾本科植物自交不親和基因定位進展[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4年03期
7 祝朋芳;甘藍自交不親和優(yōu)勢利用研究進展[J];蔬菜;2004年03期
8 王茂廣,朱利泉,王小佳;甘藍自交不親和反應的細胞信號轉(zhuǎn)導[J];生命科學;2003年03期
9 馮建榮;陳學森;孔寧;束懷瑞;;杏(Prunus armeniaca)自交不親和強度及其授粉受精相關特性[J];果樹學報;2006年05期
10 楊谷良;譚曉風;;梨自交不親和新基因S_(35)-RNase的克隆與表達分析[J];園藝學報;2007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張劍鋒;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保持機理及AtPUB2在自交不親和反應中功能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4年
2 牛義;甘藍自交不親和信號傳導元件ARC1、SRK的克隆與體外表達及其相互作用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3 齊國輝;鴨梨自交不親和與親和變異的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機理研究[D];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4 高長斌;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分子恢復機理研究及應用[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5 烏云塔娜;中國白梨自交不親和基因的分離鑒定[D];中南林學院;2003年
6 韋靜宜;甘藍eSRK重組體、突變體的構建及其與SCR相互作用單倍型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趙廣遠;玉米光溫敏自交不親和系HE97的親和性研究及自交不親和基因的定位[D];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2 劉豫東;甘藍自交不親和關聯(lián)基因的克隆、表達分析及蛋白質(zhì)相互作用研究[D];西南大學;2014年
3 劉基生;十字花科自交不親和位點的進化[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4年
4 陶新穎;大白菜自交不親和基因的分子鑒別[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04年
5 陽晶;沙田柚花柱自交不親和相關基因的克隆與鑒定[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唐家友;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保持性的遺傳分析及其連鎖分子標記[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01638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016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