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接觸球軸承摩擦力矩的特性分析
本文關鍵詞:角接觸球軸承摩擦力矩的特性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角接觸球軸承 摩擦力矩 灰色系統(tǒng)理論 NARMAX模型
【摘要】:角接觸球軸承是高速電主軸的重要支撐部件,其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電主軸的精度、工作效率和壽命。角接觸球軸承摩擦力矩是各種因素對軸承旋轉構成的阻力矩,是評價軸承運轉靈活性及使用壽命的重要性能指標,也是軸承摩擦發(fā)熱的外在表現(xiàn)。因此,對角接觸球軸承摩擦力矩及影響因素進行系統(tǒng)分析,對提高電主軸的工作效率和保證整體機械的性能,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本文在實驗的基礎上,主要考慮B719系列軸承的內徑、轉速、徑向載荷、軸向載荷和溫度對軸承摩擦力矩的影響,基于灰色系統(tǒng)理論,建立了灰關聯(lián)分析模型,尋出影響摩擦力矩的主次因素。選取幾個主要的因素作為輸入變量,建立了多維灰預測模型GM(1,N,D),可對一定工況條件下的摩擦力矩進行預測。基于系統(tǒng)辨識理論,對幾個主要因素建立了非線性回歸NARMAX模型進行辨識,對軸承摩擦力矩進行動態(tài)預測。 灰關聯(lián)結果表明,在影響摩擦力矩的眾多因素中,軸承的內徑、溫度、轉速和軸向載荷對角接觸球軸承摩擦力矩的灰關聯(lián)度較大,其中尤以軸承的內徑的灰關聯(lián)度最大,也即軸承內徑對軸承摩擦力矩的影響最明顯。選取四個對摩擦力矩影響最明顯的因素建立GM(1,N,D)預測模型,經驗證模型的精度達到了97.7%,平均殘差為2.3%。非線性NARMAX模型摩擦力矩的辨識結果與實驗所得基本吻合,精度達到了87.67%,,平均殘差為12.33%。通過對影響軸承摩擦力矩的因素進行系統(tǒng)分析,可為以后精確分析角接觸球軸承摩擦力矩提供參考。
【關鍵詞】:角接觸球軸承 摩擦力矩 灰色系統(tǒng)理論 NARMAX模型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TH133.33
【目錄】:
- 摘要7-8
- Abstract8-9
- 插圖索引9-10
- 附表索引10-11
- 第1章 緒論11-17
- 1.1 軸承摩擦力矩概述11-12
- 1.2 角接觸球軸承摩擦力矩研究背景12
- 1.3 角接觸球軸承摩擦力矩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12-14
- 1.4 本課題研究的內容及意義14-16
- 1.4.1 本課題研究的內容14-15
- 1.4.2 本課題研究的意義15-16
- 1.5 本章小結16-17
- 第2章 軸承摩擦力矩分析方法17-37
- 2.1 角接觸球軸承摩擦力矩的來源17-24
- 2.1.1 彈性滯后引起的摩擦阻力17-19
- 2.1.2 差動滑動引起的摩擦阻力19-20
- 2.1.3 自旋滑動引起的摩擦阻力20-21
- 2.1.4 滾動體打滑引起的摩擦阻力21
- 2.1.5 滾動體陀螺旋轉引起的摩擦阻力21-22
- 2.1.6 保持架和滾動體及保持架和套圈之間的滑動引起的摩擦阻力22
- 2.1.7 潤滑劑的黏性摩擦引起的摩擦阻力22-23
- 2.1.8 密封圈的摩擦引起的摩擦阻力23
- 2.1.9 油膜中的切向摩擦阻力23-24
- 2.2 角接觸球軸承彈性力學基礎24-27
- 2.2.1 赫茲接觸理論的基本假設24-25
- 2.2.2 接觸物體間的幾何條件25-26
- 2.2.3 接觸物體間的載荷分布26-27
- 2.3 角接觸球軸承摩擦力矩的一般計算方法27-28
- 2.3.1 角接觸球軸承摩擦力矩的近似計算方法27
- 2.3.2 角接觸球軸承摩擦力矩的較準確的計算方法27-28
- 2.3.3 SKF角接觸球軸承摩擦力矩的計算方法28
- 2.4 基于灰色系統(tǒng)理論的摩擦力矩分析28-33
- 2.4.1 灰色系統(tǒng)理論簡介29-30
- 2.4.2 角接觸球軸承摩擦力矩的灰關聯(lián)分析模型30-31
- 2.4.3 角接觸球軸承摩擦力矩的GM(1,N,D)模型31-33
- 2.5 基于系統(tǒng)辨識的摩擦力矩的動態(tài)建模33-36
- 2.5.1 角接觸球軸承摩擦力矩的NARMAX33-34
- 2.5.2 角接觸球軸承摩擦力矩的ARX分析模型34-36
- 2.6 本章小結36-37
- 第3章 角接觸球軸承摩擦力矩實驗37-47
- 3.1 實驗方案37-38
- 3.1.1 實驗目的37
- 3.1.2 實驗要求37-38
- 3.1.3 實驗方法38
- 3.2 實驗平臺的設計38-44
- 3.2.1 角接觸球軸承摩擦力矩的測量原理38-39
- 3.2.2 實驗臺機械結構方案39-41
- 3.2.3 試驗臺測控系統(tǒng)41-42
- 3.2.4 水冷系統(tǒng)42-44
- 3.3 實驗軸承及潤滑劑44-46
- 3.3.1 實驗軸承45
- 3.3.2 潤滑劑45-46
- 3.4 本章小結46-47
- 第4章 角接觸球軸承摩擦力矩實驗結果分析及討論47-54
- 4.1 角接觸球軸承摩擦力矩的灰關聯(lián)分析及討論47-49
- 4.2 角接觸球軸承摩擦力矩的GM(1,N,D)模型的分析及討論49-51
- 4.3 角接觸球軸承摩擦力矩的NARMAX模型的分析及討論51-53
- 4.4 本章小結53-54
- 結論與展望54-56
- 結論54-55
- 展望55-56
- 參考文獻56-60
- 致謝60-61
- 附錄A 攻讀學位期間所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61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冉志紅;李喬;單德山;唐亮;;影響矩陣法在南京長江三橋狀態(tài)識別中的應用[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8年04期
2 楊開云;馮衛(wèi);王亮;朱峰;;多目標決策灰色關聯(lián)投影法在建筑工程投資決策中的應用[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年05期
3 王貴權;朱云鵑;;企業(yè)債券發(fā)展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灰色系統(tǒng)理論[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4 杜淑輝;臧德奎;孫居文;;木瓜屬觀賞品種的灰色關聯(lián)度綜合評價[J];山東農業(yè)科學;2011年01期
5 丁霽明;王家慶;;基于灰關聯(lián)度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過程評價的研究[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6 吳艷蕾;;基于灰理論的居民生活電力消費預測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1期
7 程晉石;裴九芳;;3PL企業(yè)物流能力灰色評價研究[J];安徽工程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8 廉同輝;;基于灰色層次決策理論的合蕪蚌試驗區(qū)產業(yè)效應分析[J];安徽工程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9 袁根福,尹延國,葉敏;滾動軸承疲勞失效的鐵譜監(jiān)測[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年01期
10 侯曉亮;;建筑物地基沉降的灰色模型GM(1,1)預測法[J];安徽建筑;2006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馮羽;馬鳳山;魏愛華;趙海軍;郭捷;;灰色系統(tǒng)與神經網絡組合模型在地下水水位預測中的應用[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中)[C];2012年
2 黃碧春;;灰色系統(tǒng)理論在建筑物變形分析中的應用[A];全國測繪科技信息網中南分網第二十五次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1年
3 王首彬;李娜;龔威;;基于灰色關聯(lián)度的天津市人口與環(huán)境分析[A];第二十七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2008年
4 劉榮成;戴文戰(zhàn);;一種基于殘差模型的自調整灰色模糊預測控制器的設計[A];第二十七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2008年
5 王莉;沈捷;;基于減法聚類的模糊神經網絡在水處理過程建模中的應用[A];第二十七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戴文戰(zhàn);李燕;楊愛萍;;基于遺傳算法的灰色Verhulst模型的改進研究[A];中國自動化學會控制理論專業(yè)委員會C卷[C];2011年
7 廉同輝;王金葉;;基于灰色關聯(lián)的自然保護區(qū)居民旅游感知研究——以廣西貓兒山自然保護區(qū)為例[A];2012中國旅游科學年會論文集[C];2012年
8 趙家輝;李振興;解侖;孫鐵;;基于灰色滑模變結構速度環(huán)的軋機扭振抑制研究[A];中國計量協(xié)會冶金分會2012年會暨能源計量與節(jié)能降耗經驗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9 張啟義;卞世明;;基于灰色關聯(lián)分析法的工程裝備保障性評價研究[A];經濟全球化與系統(tǒng)工程——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第16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王正新;黨耀國;劉思峰;;冪強化緩沖算子及其在小樣本預測中的應用[A];第十三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曉輝;中國產業(yè)結構的動態(tài)投入產出模型分析[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2 劉洪斌;節(jié)能減排政府責任保障機制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陳非;基于過程信息融合的旋轉機械信息(火用)故障診斷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吳昊;滾動軸承動特性及軸承—轉子系統(tǒng)動力學模型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5 姚廷強;球軸承多體接觸動力學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6 唐麗;湖南南天竹遺傳多樣性及園林利用評價體系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7 李建軍;廣東湛江紅樹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空間結構優(yōu)化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0年
8 馬子魁;基于擬靜力學方法的球軸承動力學特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9 劉義;對抗條件下被動雷達制導技術及效能評估方法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10 方平;科技創(chuàng)新對我國漁業(yè)結構調整的作用機制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浩鋒;新疆包爾圖銅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深部預測[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樂志軍;新朝川礦礦井水分布規(guī)律研究與防治對策[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3 段守軍;煤炭資源潛力評價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陳少華;基于Hopfield神經網絡控制系統(tǒng)的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5 孟憲宇;我國鋼鐵業(yè)上市公司績效評價[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6 王捷;數(shù)字圖像邊緣檢測方法的若干改進與應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7 王順巖;灰色系統(tǒng)理論在間歇式染色中的應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8 喬小琴;基于灰理論的土石壩安全監(jiān)控綜合評價模型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9 馬利強;煙草打頂機的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10 范修文;玉米收獲機主要工作部件試驗臺的設計與試驗[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98230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jixiegongcheng/982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