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帶傳動起動機-發(fā)電機系統(tǒng)動力學建模與仿真分析
本文關鍵詞:皮帶傳動起動機-發(fā)電機系統(tǒng)動力學建模與仿真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皮帶驅(qū)動啟動機-發(fā)電機系統(tǒng) 多體動力學模型 仿真分析 系統(tǒng)設計
【摘要】:BSG(皮帶傳動起動-發(fā)電一體機)是一種新興的附件傳動系統(tǒng),通過對傳統(tǒng)的前端附件皮帶傳動系統(tǒng)(FEAD)的改進,能夠?qū)崿F(xiàn)怠速啟停、乃至能量回收等功能。本文基于一個實際的FEAD系統(tǒng),構建了一個BSG系統(tǒng),并對其進行了動力學建模與仿真分析。首先對FEAD系統(tǒng)、BSG系統(tǒng)的構成以及各自的動力學建模與仿真分析現(xiàn)狀進行了概述。針對一個實際的FEAD系統(tǒng),對其所采用的多楔帶進行了實驗,以確定皮帶的抗彎剛度、縱向剛度和阻尼,以及輪-帶的接觸剛度。通過引入一個具有兩個張緊輪的自動張緊系統(tǒng)、應用起動/發(fā)電一體機替代原有的發(fā)電機,并更改系統(tǒng)配置和設計參數(shù),將該FEAD系統(tǒng)改造為一個BSG系統(tǒng)。其中著重討論了轉(zhuǎn)換原則,包括系統(tǒng)配置、張緊輪位置和發(fā)電機選擇等。最后利用ADAMS建立了BSG系統(tǒng)的動力學模型。在確定了仿真步數(shù)、設置傳感器等以后,針對包含電動機起動、發(fā)動機起動以及兩者之間的過渡過程在內(nèi)的一個完整的工作循環(huán),計算了系統(tǒng)的動態(tài)響應,得到了皮帶振動和張緊力等的變化規(guī)律,進而對張緊輪的狀態(tài)以及張緊系統(tǒng)參數(shù)的影響進行了討論。本文的研究工作與結果有助于BSG系統(tǒng)設計。
【關鍵詞】:皮帶驅(qū)動啟動機-發(fā)電機系統(tǒng) 多體動力學模型 仿真分析 系統(tǒng)設計
【學位授予單位】:清華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TH132
【目錄】:
- 摘要2-3
- abstract3-6
- Nomenclature6-9
- Abbreviations9-13
- CHAPTER 1: INTRODUCATION13-16
- 1.1 Introduction13-15
- 1.2 Overview of Thesis15-16
- CHAPTER 2: LITERATURE SURVEY16-25
- 2.1 FEAD (Front End Accessories Drive) System16-17
- 2.2 BSG Hybrids Car17-22
- 2.2.1 BSG System17-19
- 2.2.2 Neon19-20
- 2.2.3 Toyota20-21
- 2.2.4 General Motor21-22
- 2.3 Modeling and Simulation22-24
- 2.4 Summary24-25
- CHAPTER 3: BELT PARAMETERS IDENTIFICATION25-43
- 3.1 Experiments for Bending Stiffness25-32
- 3.1.1 Test Principle and Setup25-27
- 3.1.2 Steps of Experiment27
- 3.1.3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27-31
- 3.1.4 Discussions31-32
- 3.2 Experiments for Longitudinal Stiffness and Damping32-36
- 3.2.1 Test principle and test bed32-35
- 3.2.2 Result35-36
- 3.2.3 Discussions36
- 3.3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ntact Stiffness36-42
- 3.3.1 Test Principle and Test Site37-40
- 3.3.2 Key setup and main Equations40
- 3.3.3 Result40-42
- 3.4 Summary42-43
- CHAPTER 4: CONVERSION OF FEAD INTO BSG SYSTEM43-57
- 4.1 The FEAD System43-46
- 4.2 Principle of Conversion of FAED into BSG system46-56
- 4.2.1 Tensioner Design for BSG System47-49
- 4.2.2 Geometry Model for a BSG System with two Tensioners49
- 4.2.3 Calculation of the Wrap Angle49-51
- 4.2.4 Parameter Design for the BSG Motor51-53
- 4.2.5 Parameters for BSG system53-56
- 4.3 Summary56-57
- CHAPTER 5: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57-77
- 5.1 Approach58-60
- 5.2 Build a BSG Model in ADAMS Software60-65
- 5.3 Dynamic Simulation65-76
- 5.3.1 Tension Force65-68
- 5.3.2 Y-displacement68-73
- 5.3.3 Tensioners’ Angle73-74
- 5.3.4 Tensioners’ Torque74-75
- 5.3.5 Angular Velocities75-76
- 5.4 Summary76-77
- CHAPTER 6: SUMMARY AND CONCLUSION77-79
- LIST OF LITERATURES79-82
- Acknowledgement82-84
- Resume8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皓,楊玉琥,張策;弧面分度凸輪機構動力學建模與分析[J];機械科學與技術;1999年06期
2 陳皓生,陳大融;微型直升機動力學建模的研究現(xiàn)狀[J];飛行力學;2003年03期
3 邱明;廖振強;樊黎霞;焦衛(wèi)東;;高方平篩動力學建模與有限元仿真[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4期
4 楊務滋;季偉;;礦用自卸車舉升液壓系統(tǒng)的動力學建模與仿真[J];現(xiàn)代制造工程;2009年03期
5 王志飛;王華;趙春明;魏明;;巡飛器巡飛段動力學建模與仿真研究[J];系統(tǒng)仿真學報;2010年S1期
6 孫曉峰;谷良賢;;偏轉(zhuǎn)彈頭導彈動力學建模研究[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11年05期
7 賈瑞慶;趙志浦;龔靖;;主動桁架動力學建模研究[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6期
8 和興鎖;鄧峰巖;張亞鋒;吳根勇;;作大范圍運動的平面柔性梁的有限元動力學建模[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9 王波興;王一波;黃運保;;基于模板技術的汽車多體動力學建模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12年07期
10 宋立博,呂恬生,袁池;從動輪式復合機構機器人滾行時的動力學建模研究[J];機械科學與技術;200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碩英;;內(nèi)時力學建模思想與方法論[A];第三屆全國力學史與方法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王天舒;;復雜航天器的精細動力學建模與分析[A];第三屆全國動力學與控制青年學者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尚國清;林立;李巍;;浮筏系統(tǒng)的動力學建模分析方法研究[A];水下噪聲學術論文選集(1985-2005)[C];2005年
4 李順利;房振勇;朱承元;楊旭;楊滌;;柔性多體衛(wèi)星動力學建模與控制[A];第八屆全國動力學與控制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5 陳大林;王懋禮;;復雜結構的動力學建模[A];四川省振動工程學會2002年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6 蔣余芬;朱紀洪;劉世前;;彈性機翼動力學建模與仿真[A];中國系統(tǒng)仿真學會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2006年全國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王佐偉;吳宏鑫;梁斌;;月球探測車動力學建模與協(xié)調(diào)驅(qū)動控制[A];第二十二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8 李輝;韓少軍;;汽車曲軸的動力學建模[A];12省區(qū)市機械工程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湖北省論文集[C];2006年
9 陳建濤;熊紅彥;趙亞軍;;力學數(shù)值建模過程[A];第十三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Ⅰ冊)[C];2004年
10 姚春斌;宋漢文;;魚洗:手-盆-水系統(tǒng)實驗研究與動力學建模[A];第九屆全國動力學與控制學術會議會議手冊[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周計明;液固高壓成形中液固相連續(xù)轉(zhuǎn)變的力學建模及有限元模擬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6年
2 劉飛;基于虛擬裝配的綜合傳動裝置動力學建模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4年
3 薛志斌;智能群體系統(tǒng)集群行為的動力學建模與分析及其仿真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2年
4 郭東;P2P網(wǎng)絡的動力學建模與算法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5 衛(wèi)洪濤;帶非線性連接及限制連續(xù)體動力學建模方法及響應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2年
6 蔡自立;平流層自治飛艇動力學建模與非線性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7 李忠群;復雜切削條件高速銑削加工動力學建模、仿真與切削參數(shù)優(yōu)化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年
8 王巍;基于復合材料理論的木材微觀力學建模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2年
9 田穎;輪式懸架移動柔性機械手動力學建模分析與仿真[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安偉偉;機床螺栓結合部動力學建模方法和彈簧剛度識別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5年
2 羅文;太陽翼衛(wèi)星的剛?cè)狁詈蟿恿W建模[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3 郭顯平;機床固定結合部動力學建模及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4 趙佃秀;不同轉(zhuǎn)向方式月球車轉(zhuǎn)向系統(tǒng)動力學建模及能耗分析[D];吉林大學;2009年
5 高希雪;基于有限元法人體肌肉生物力學建模及仿真[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4年
6 寇帥偉;四索牽引攝像機器人的動力學建模及仿真[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7 趙景浩;深水水下吊裝過程動力學建模與仿真[D];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
8 李本嶺;高超聲速分離動力學建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年
9 哈麗德;皮帶傳動起動機-發(fā)電機系統(tǒng)動力學建模與仿真分析[D];清華大學;2014年
10 趙雙雙;基于ADAMS的永磁球形電機動力學建模與控制[D];安徽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75522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jixiegongcheng/755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