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壓容器自增強損傷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1-25 16:03
超高壓容器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現(xiàn)已成為不可缺少的關鍵設備,由此帶動了高壓、超高壓技術的發(fā)展,自增強技術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成為超高壓容器設計的主要方面。自增強技術的目的就是獲得自增強殘余應力,而自增強殘余應力的準確計算則是自增強技術的關鍵。 針對此問題,許多學者對材料的自增強理論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然而,綜述這些理論模型,將研究對象抽象為連續(xù)的無損傷的變形固體,忽略了自增強殘余應力形成過程的實質(zhì)是損傷累積的結果這一事實。 鑒于此,論文從損傷力學角度揭示超高壓容器自增強損傷的機理。利用損傷力學理論,從自增強技術的實質(zhì)出發(fā)引入損傷變量來描述自增強理論推導的變化過程,從損傷力學的角度對超高壓容器自增強產(chǎn)生損傷的機理過程進行研究。 在本文中,首先對超高壓容器的發(fā)展歷史,自增強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以及超高壓容器的損傷理論等方面做了盡可能詳實的文獻綜述,明確了論文研究的意義。其次,基于研究的需要,結合超高壓容器自增強的損傷對損傷力學基本理論進行了簡述:損傷力學與斷裂力學進行了對比,分析了超高壓容器的損傷形式。然后,在總結以往各種自增強理論模型的基...
【文章頁數(shù)】:8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超高壓技術
1.2 自增強技術
1.2.1 自增強技術的發(fā)展
1.2.2 自增強技術的應用
1.3 超高壓容器的損傷問題
1.4 本文研究的意義及內(nèi)容
1.4.1 本文研究的意義
1.4.2 本文研究的內(nèi)容
第2章 超高壓容器損傷力學基礎
2.1 損傷力學的發(fā)展
2.2 損傷力學與斷裂力學的聯(lián)系
2.2.1 斷裂力學的特點
2.2.2 損傷力學的特點
2.2.3 損傷力學與斷裂力學的區(qū)別
2.3 損傷力學的基本理論方法
2.3.1 宏觀損傷力學
2.3.2 細觀損傷力學
2.4 超高壓容器的損傷
2.4.1 超高壓容器損傷的形成
2.4.2 超高壓容器損傷的基本理論
第3章 自增強理論模型
3.1 理想彈塑性模型
3.1.1 塑性區(qū)應力分析
3.1.2 彈性區(qū)應力分析
3.1.3 殘余應力分布
3.2 卸載冪函數(shù)硬化材料的自增強理論模型
3.2.1 材料應力—應變關系模型及其基本假設
3.2.2 殘余應力分布
3.3 雙向冪硬化材料的自增強理論模型
3.3.1 材料應力—應變關系模型及其基本假設
3.3.2 加載應力分析
3.3.3 卸載應力分析
3.3.4 殘余應力分布
3.4 雙線性硬化材料的自增強理論模型
3.4.1 基本關系式
3.4.2 加載應力分析
3.4.3 卸載應力分析
3.4.4 殘余應力分布
3.5 本章小結
第4章 超高壓容器自增強損傷模型
4.1 超高壓容器自增強損傷機理
4.2 超高壓容器損傷模型分析
4.2.1 超高壓容器彈性區(qū)的應力分析
4.2.2 超高壓容器損傷區(qū)分析
4.3 超高壓容器的損傷參量
4.3.1 臨界損傷壓力
4.3.2 自增強損傷壓力
4.3.3 超高壓容器外壁環(huán)向應變及徑向位移
4.3.4 超高壓容器損傷臨界半徑
4.4 損傷區(qū)殘余應力
4.5 本章小結
第5章 超高壓容器自增強損傷變量的確定及其模型的驗證
5.1 損傷變量的定義
5.1.1 損傷變量的選取
5.1.2 幾種典型的損傷變量表達式
5.2 損傷變量的確定
5.2.1 超高壓容器的實驗
5.2.2 損傷變量表達式的建立
5.3 超高容器損傷力學模型的驗證
5.3.1 臨界損傷半徑的計算
5.3.2 殘余應力計算
5.4 本章小結
總結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情況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 謝
大慶石油學院碩士學位論文詳細摘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常用壓力容器的模糊可靠性設計與分析[J]. 楊勵萍,賈晶晶. 大慶石油學院學報. 2005(04)
[2]超高壓容器損傷自增強的應力分析[J]. 劉長海,唐立強. 壓力容器. 2005(05)
[3]循環(huán)壓力下厚壁容器自增強殘余應力的松弛試驗[J]. 劉長海,賈晶晶. 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 2005(03)
[4]細觀尺度的混凝土材料損傷[J]. 李篤權,張克實. 西北水資源與水工程. 2002(01)
[5]高壓聚乙烯反應管自增強殘余應力的無損檢測[J]. 劉康林,黃小平,王金娥,夏智富. 中國機械工程. 2001(09)
[6]30CrNiMo8鋼的低周疲勞試驗[J]. 劉長海,姜民政,唐立強,朱瑞東. 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 2001(04)
[7]自增強厚壁圓筒雙線性理論模型及試驗研究[J]. 薛青利. 壓力容器. 2001(03)
[8]球面壓痕測殘余應力試驗方法研究[J]. 林麗華,陳立功,顧明元. 機械強度. 1998(04)
[9]論疲勞損傷演化的力學模式[J]. 蓋秉政.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 1996(01)
[10]自增強厚壁筒殘余應力松馳的研究[J]. 朱清東,潘秉智,王昱,張同達. 石油化工設備. 1990(05)
博士論文
[1]超高壓管式反應器安全工程中損傷問題的研究[D]. 劉長海.哈爾濱工程大學 2003
碩士論文
[1]混凝土橋梁結構損傷及損傷加固[D]. 李義.合肥工業(yè)大學 2004
[2]運用連續(xù)損傷理論對結構損傷分析和壽命預測的研究[D]. 孫立德.大連理工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731554
【文章頁數(shù)】:8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超高壓技術
1.2 自增強技術
1.2.1 自增強技術的發(fā)展
1.2.2 自增強技術的應用
1.3 超高壓容器的損傷問題
1.4 本文研究的意義及內(nèi)容
1.4.1 本文研究的意義
1.4.2 本文研究的內(nèi)容
第2章 超高壓容器損傷力學基礎
2.1 損傷力學的發(fā)展
2.2 損傷力學與斷裂力學的聯(lián)系
2.2.1 斷裂力學的特點
2.2.2 損傷力學的特點
2.2.3 損傷力學與斷裂力學的區(qū)別
2.3 損傷力學的基本理論方法
2.3.1 宏觀損傷力學
2.3.2 細觀損傷力學
2.4 超高壓容器的損傷
2.4.1 超高壓容器損傷的形成
2.4.2 超高壓容器損傷的基本理論
第3章 自增強理論模型
3.1 理想彈塑性模型
3.1.1 塑性區(qū)應力分析
3.1.2 彈性區(qū)應力分析
3.1.3 殘余應力分布
3.2 卸載冪函數(shù)硬化材料的自增強理論模型
3.2.1 材料應力—應變關系模型及其基本假設
3.2.2 殘余應力分布
3.3 雙向冪硬化材料的自增強理論模型
3.3.1 材料應力—應變關系模型及其基本假設
3.3.2 加載應力分析
3.3.3 卸載應力分析
3.3.4 殘余應力分布
3.4 雙線性硬化材料的自增強理論模型
3.4.1 基本關系式
3.4.2 加載應力分析
3.4.3 卸載應力分析
3.4.4 殘余應力分布
3.5 本章小結
第4章 超高壓容器自增強損傷模型
4.1 超高壓容器自增強損傷機理
4.2 超高壓容器損傷模型分析
4.2.1 超高壓容器彈性區(qū)的應力分析
4.2.2 超高壓容器損傷區(qū)分析
4.3 超高壓容器的損傷參量
4.3.1 臨界損傷壓力
4.3.2 自增強損傷壓力
4.3.3 超高壓容器外壁環(huán)向應變及徑向位移
4.3.4 超高壓容器損傷臨界半徑
4.4 損傷區(qū)殘余應力
4.5 本章小結
第5章 超高壓容器自增強損傷變量的確定及其模型的驗證
5.1 損傷變量的定義
5.1.1 損傷變量的選取
5.1.2 幾種典型的損傷變量表達式
5.2 損傷變量的確定
5.2.1 超高壓容器的實驗
5.2.2 損傷變量表達式的建立
5.3 超高容器損傷力學模型的驗證
5.3.1 臨界損傷半徑的計算
5.3.2 殘余應力計算
5.4 本章小結
總結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情況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 謝
大慶石油學院碩士學位論文詳細摘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常用壓力容器的模糊可靠性設計與分析[J]. 楊勵萍,賈晶晶. 大慶石油學院學報. 2005(04)
[2]超高壓容器損傷自增強的應力分析[J]. 劉長海,唐立強. 壓力容器. 2005(05)
[3]循環(huán)壓力下厚壁容器自增強殘余應力的松弛試驗[J]. 劉長海,賈晶晶. 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 2005(03)
[4]細觀尺度的混凝土材料損傷[J]. 李篤權,張克實. 西北水資源與水工程. 2002(01)
[5]高壓聚乙烯反應管自增強殘余應力的無損檢測[J]. 劉康林,黃小平,王金娥,夏智富. 中國機械工程. 2001(09)
[6]30CrNiMo8鋼的低周疲勞試驗[J]. 劉長海,姜民政,唐立強,朱瑞東. 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 2001(04)
[7]自增強厚壁圓筒雙線性理論模型及試驗研究[J]. 薛青利. 壓力容器. 2001(03)
[8]球面壓痕測殘余應力試驗方法研究[J]. 林麗華,陳立功,顧明元. 機械強度. 1998(04)
[9]論疲勞損傷演化的力學模式[J]. 蓋秉政.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 1996(01)
[10]自增強厚壁筒殘余應力松馳的研究[J]. 朱清東,潘秉智,王昱,張同達. 石油化工設備. 1990(05)
博士論文
[1]超高壓管式反應器安全工程中損傷問題的研究[D]. 劉長海.哈爾濱工程大學 2003
碩士論文
[1]混凝土橋梁結構損傷及損傷加固[D]. 李義.合肥工業(yè)大學 2004
[2]運用連續(xù)損傷理論對結構損傷分析和壽命預測的研究[D]. 孫立德.大連理工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73155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jixiegongcheng/3731554.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