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自由度運動模擬器結構參數(shù)分析設計
【學位授予單位】: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TH122
【圖文】:
并聯(lián)機器人的 Stewart 平臺是 Gough 在 20 世紀 40 年代設計用于測量輪胎的,如圖 1-2 所示。1965 年,Stewart 發(fā)表了最早關于六自由度平臺的文章,后來又將這種平臺置于飛機模擬器裝置中作為飛行模擬器 ,如圖 1-3所示。J. Tindale 建議將該形式的機構用于礦山開采機械和海上鉆井平臺,如圖 1-4 所示。1972 年 Minskey 提出將 Stewart 平臺用于操作裝置的運動結構 。同時,美國 NASA 等研究中心公布了六自由度平臺的研究成果,相繼出現(xiàn)了裝有六自由度運動平臺的飛行模擬器,圖 1-6 所示為荷蘭 Delft 大學研制的用于訓練飛行員的飛行模擬器 。[3][4][5]Hunt 教授在 1978 年建議采用這種機構作為機器人操作器 ,如圖 1-5所示。1979 年 Mac Callion. H 與 Pham. D.T.首次將該機構按操作器設計,用于機器人的裝配車間 ;隨后 Marconi 設計了第一臺商用六自由度并聯(lián)操作裝置 GADEFLY ,Clavel 提出了一種空間三自由度適用于輕載快速拾放作業(yè)的并聯(lián)機器人 DELTA ,作為一種擴展,Pierrrot 等人提出了一種空間六自由度并聯(lián)機器人 HEXA ,并在日本制造出了實驗室樣機。美國的Oregon 大學、法國的 INIRA 等相繼研制出了并聯(lián)機器人樣機。[6][7][8][9][10]
并聯(lián)機器人的 Stewart 平臺是 Gough 在 20 世紀 40 年代設計用于測量輪胎的,如圖 1-2 所示。1965 年,Stewart 發(fā)表了最早關于六自由度平臺的文章,后來又將這種平臺置于飛機模擬器裝置中作為飛行模擬器 ,如圖 1-3所示。J. Tindale 建議將該形式的機構用于礦山開采機械和海上鉆井平臺,如圖 1-4 所示。1972 年 Minskey 提出將 Stewart 平臺用于操作裝置的運動結構 。同時,美國 NASA 等研究中心公布了六自由度平臺的研究成果,相繼出現(xiàn)了裝有六自由度運動平臺的飛行模擬器,圖 1-6 所示為荷蘭 Delft 大學研制的用于訓練飛行員的飛行模擬器 。[3][4][5]Hunt 教授在 1978 年建議采用這種機構作為機器人操作器 ,如圖 1-5所示。1979 年 Mac Callion. H 與 Pham. D.T.首次將該機構按操作器設計,用于機器人的裝配車間 ;隨后 Marconi 設計了第一臺商用六自由度并聯(lián)操作裝置 GADEFLY ,Clavel 提出了一種空間三自由度適用于輕載快速拾放作業(yè)的并聯(lián)機器人 DELTA ,作為一種擴展,Pierrrot 等人提出了一種空間六自由度并聯(lián)機器人 HEXA ,并在日本制造出了實驗室樣機。美國的Oregon 大學、法國的 INIRA 等相繼研制出了并聯(lián)機器人樣機。[6][7][8][9][10]
圖 1-4 海上鉆井平臺 圖 1-5 Hunt 機器人操作手Fig 1-4 Artesian well platform on the sea Fig 1-5 Hunt robot manipulator h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Stewart 平臺在空間交會對接(RVD)仿真技面得到了應用,目前應用該機構進行 RVD 仿真的有美國、俄羅斯、局、日本等國家和機構,我國目前也正在進行該方面的研究工作。1994 年在美國芝加哥國際機床展覽會上,Giddings & Lewis 公司展第一臺利用 Stewart 平臺機構的虛擬軸機床,如圖 1-7 所示,引起廣注,被稱為“21 世紀的機床”,這在國內(nèi)外已成為研究熱點。到 1997洲國際機床展覽會 EMO’97 上,就有英、美、德等國展出的虛擬軸機達 10 余臺。目前日本已有 10 多家公司和研究單位在生產(chǎn)和研制此類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艷俊,蘇建剛;用于機載火控性能測試的六自由度運動模擬器參數(shù)設計[J];液壓與氣動;2005年03期
2 肖英奎,趙丁選,石祥鐘,尚濤;六自由度電液伺服式并聯(lián)機構的設計[J];液壓與氣動;2004年08期
3 延皓,李洪人,姜洪洲,陳源,黃利華;六自由度運動模擬器的動感模擬算法研究[J];機械工程師;2003年11期
4 晏成棟,曾砥平;多桿并聯(lián)式六自由度空間機構[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7年05期
5 王旭永,王顯正,駱涵秀;六自由度并聯(lián)驅(qū)動平臺機構的位置姿態(tài)精度控制[J];儀器儀表學報;1997年06期
6 郝軼寧,王軍政,汪首坤;六自由度搖擺臺的空間位置解算和誤差分析[J];液壓與氣動;2002年03期
7 李世保,劉常波,彭達勝,任正斌,解貴新;潛艇六自由度運動仿真器[J];計算機仿真;1996年01期
8 李維嘉;六自由度并聯(lián)運動機構正向解的研究[J];華中理工大學學報;1997年09期
9 邢繼峰,曾曉華,戴余良;協(xié)調(diào)式六自由度運動平臺的運動學分析[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2000年06期
10 林光春,徐禮鉅,隆飛;帶閉鏈六自由度工業(yè)機器人動力學解析模型[J];機械設計;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穎;劉星;孫曉陽;;基于六自由度動力學模型的爬升性能計算[A];2010年航空器適航與空中交通管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趙轉萍;呂曉明;鄭叔芳;張如鵬;;運動目標六自由度單束激光跟蹤測量方法研究[A];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第三屆青年學術會議論文集(上)[C];2001年
3 倪政國;張志春;;一種高速高精度的六自由度檢測系統(tǒng)[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上冊)[C];2001年
4 郭會明;;動感仿真的建模與實現(xiàn)方法研究[A];二○○一年中國系統(tǒng)仿真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1年
5 周躍發(fā);李宏量;紀祥春;;六自由度運動搖擺模擬器動力學仿真研究[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張震霖;高超;李育斌;王玉玲;;外掛物投放技術的數(shù)值方法研究[A];計算流體力學研究進展——第十二屆全國計算流體力學會議論文集[C];2004年
7 吳祉群;何建國;蒲潔;吉方;;幅度可控的六自由度浮動裝配臺設計[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2005)[C];2005年
8 王軍安;;對基于四元數(shù)的飛機本體運動模型的改進[A];中國系統(tǒng)仿真學會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2006年全國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趙海;蹇開林;;基于KANE方法的并聯(lián)六自由度機構的動力學計算[A];中國計算力學大會'2010(CCCM2010)暨第八屆南方計算力學學術會議(SCCM8)論文集[C];2010年
10 韓俊偉;于麗明;;三向六自由度地震模擬振動臺力平衡補償控制的研究[A];第一屆全國流體動力及控制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安世亞太 楊振亞;基于笛卡兒網(wǎng)格的六自由度運動模擬(一)[N];中國航空報;2006年
2 楊琨;上海館今起開放全部展項[N];中國貿(mào)易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趙三明;模擬測試技術可大幅降低制造商開發(fā)成本[N];中國工業(yè)報;2009年
4 劉長海;齊二機與上海交大建立合作關系[N];中國工業(yè)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劉艷榮;863科技大展機器人風頭出盡[N];大眾科技報;2001年
6 郭濤;這里的表演很精彩[N];中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導報;2007年
7 李澤;徐文榮搞起了高科技旅游[N];中國縣域經(jīng)濟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李泓冰 曹玲娟;40天創(chuàng)造奇跡[N];人民日報;2010年
9 柯文;CCTV新樓模擬地震振動臺試驗完成[N];中國建設報;2005年
10 楊莉;三維表面檢測系統(tǒng)進軍造船領域[N];中國船舶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皮陽軍;電液伺服并聯(lián)六自由度艦船運動模擬器軌跡跟蹤控制及其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2 王偉;運動模擬器結構參數(shù)優(yōu)化與數(shù)字樣機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3 金振林;新型六自由度正交并聯(lián)機器人設計理論與應用技術研究[D];燕山大學;2002年
4 孫堅;基于生物智能的六自由度并聯(lián)機構運動控制及其仿真研究[D];東華大學;2009年
5 唐建林;基于模型的液壓六自由度運動平臺自適應控制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9年
6 于大泳;六自由度運動模擬器精度分析及其標定[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6年
7 陳鐵華;六自由度力反饋雙向伺服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8 肖英奎;運動同步記錄與在線模擬技術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9 周雪峰;六自由度雙足機器人步行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10 關廣豐;液壓驅(qū)動六自由度振動試驗系統(tǒng)控制策略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小初;六自由度運動模擬器結構參數(shù)分析設計[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6年
2 李營;六自由度坦克駕駛模擬器開發(fā)[D];吉林大學;2005年
3 王超;浮體六自由度測量系統(tǒng)的硬件設計與實現(xiàn)[D];大連理工大學;2004年
4 伍英華;六自由度一體式坦克模擬器誤差特性及控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5 時軍委;運動模擬器性能與綜合試驗臺再現(xiàn)精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
6 張丹丹;高壓特種作業(yè)機械手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梁天賦;多自由度運動模擬器動力學建模及控制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年
8 陳樹濤;非接觸式雙CCD浮體六自由度測試儀的圖像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4年
9 魏玉鳳;納米六自由度微動工作臺機械設計[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4年
10 沈海濱;基于立體視覺的浮體六自由度測量 [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74558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745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