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輔助教學在地理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本文關鍵詞:計算機輔助教學在地理教育中的應用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河南大學》 2008年
計算機輔助教學在地理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吳子旭
【摘要】: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是最先進的生產(chǎn)力。信息技術引起了全面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同時也對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目前的主要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在300多年前的工業(yè)化社會初期形成的,信息技術對目前的教育來說必然是一場“革命”,信息技術引起的教育教學改革應該是整體改革,當前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是要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構建一種既能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全面改革。教學模式的改變將引起教學過程的深刻變革,也必將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與學理論的根本變革。 計算機輔助教學(簡稱CAI)突破了傳統(tǒng)電教手段,克服了傳統(tǒng)電教手段存在的不足,傳統(tǒng)的電教手段用的是幻燈片、錄像等,通常是靜止畫面,不易從宏觀、微觀的分析建立時空觀,尤其是不易根據(jù)教師的思路及課堂要求進行演示——教師的教學往往是圍繞這些幻燈或錄像帶教學。而計算機的可控性、邏輯性及參數(shù)的可變性,視聽等多媒體信息傳播功能等,在服務于教學時,都會得到充分地發(fā)揮。 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關系的科學,它具有綜合性、區(qū)域性和實踐性的基本特征。地理學科的這些基本特征及其其他相關特征與計算機技術的特點之間表現(xiàn)出驚人的適應性,因此,利用計算機技術輔助地理教學,是地理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 本文綜合考察國內(nèi)外關于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發(fā)展的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依托我國教育專家及一線教育工作者的成熟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經(jīng)驗,就計算機輔助教學與地理教育結合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論述與研究。文章分為以下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緒論。以面臨挑戰(zhàn)和計算機的發(fā)展過程為切入點,闡述了地理教學中使用計算機的選題背景和研究的意義。 第二部分:基礎地理教育中應用計算輔助教學的研究。詳細論述了地理教學與計算機服助教學結合的原因,CAI輔助教學與地理教學結合的現(xiàn)實意義,CAI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層次理論與應用原則,以及CAI在課堂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為以下的研究做了充分的理論準備。 第三部分: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的分類和評價。詳細論述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基本模式,課件評價的原則及標準等。 第四部分:課堂教學型CAI課件制作的研究。重點闡述了課堂教學型CAI制作注意事項、基本流程、以及制作的原則等。 第五部分:多媒體地理課件的教學設計?紤]多媒體地理課件的設計應該在地理學、教育心理學、計算機應用以及藝術等學科的基礎之上構建,從科學性、技術性、藝術性等方面進行論述其設計時應該注意的事項及解決的對策。 第六部分:結語。對整個研究過程進行全面總結,概括本文研究的主要結論并提出作者的進一步研究展望。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河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G633.55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蔡建新;;以《槐鄉(xiāng)五月》為例 談信息技術的運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年25期
2 李秀艷;;信息技術在小學古詩教學中的應用──以《出塞》為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年Z1期
3 朱文照;;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年19期
4 本刊編輯部;;信息技術,不可抵擋[J];上海教育;2011年Z2期
5 安曉娜;;淺談信息技術與初中數(shù)學教育的整合[J];學周刊;2011年09期
6 楊喜鈞;;淺談信息技術的學法指導[J];中小學電教(下);2011年09期
7 孫玉勤;;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意義[J];陜西教育(行政版);2010年Z1期
8 梁媛;;信息技術在校本教研中促進學習個案分析[J];教師;2011年23期
9 ;上;A教育信息技術前沿應用[J];上海教育;2011年Z2期
10 方荷花;;淺談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運用[J];大眾心理學;2004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樊勤攀;;論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A];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年
2 陳崇娟;;論信息技術在學術交流中的應用[A];信息時代的學術交流——中國科協(xié)第四屆學術交流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黃修立;;信息技術在企業(yè)檔案管理中的應用[A];齊魯檔案論壇——山東省檔案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會刊[C];2009年
4 吳立新;朱旺喜;張瑞新;;數(shù)字礦山與中國礦山未來發(fā)展[A];煤炭資源高效綠色開采與數(shù)字礦山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5 李琳;;信息技術與土地利用規(guī)劃、基本農(nóng)田保護[A];2006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黃建明;陳敬;;構建校外教育的信息化舞臺[A];普適計算及其軟件新技術——第三屆長三角計算機科技論壇文集[C];2006年
7 徐業(yè)飛;;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提升小學信息技術課教學水平[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理科專輯)[C];2006年
8 程浩軍;李欣;;論信息技術在施工項目管理中的應用[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7卷)[C];2007年
9 曾沛;;淺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教學的整合[A];現(xiàn)代地理科學與貴州社會經(jīng)濟[C];2009年
10 楊麗;;信息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與分析[A];現(xiàn)代地理科學與貴州社會經(jīng)濟[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鋒 沈祖蕓;[N];中國教育報;2005年
2 本報記者 姚琳;[N];廣西日報;2005年
3 記者 綜文;[N];計算機世界;2004年
4 本報記者 程亮;[N];人才市場報;2008年
5 姚明偉 編譯;[N];中國審計報;2009年
6 姚明偉 編譯 理查德·布里森博依斯 茲阿德·沙迪德 加拿大審計長公署IT審計專家;[N];中國審計報;2009年
7 馬博;[N];中國電子報;2008年
8 本報實習記者 吳璽;[N];中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導報;2009年
9 記者 朱萍 通訊員 李紅寶;[N];連云港日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劉學習;[N];計算機世界;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小勇;問題化教學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陳釗;森林資源災害應急機制及應急智能決策系統(tǒng)構架初步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3年
3 高靜學;政務流程再造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4 李應博;我國農(nóng)業(yè)信息服務體系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5 高丹丹;基于LPSS的教師專業(yè)學習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葉春;供應鏈管理系統(tǒng)的信息技術與模型方法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7 代宏坤;信息技術采納時間的決策模型及應用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8 伍正翔;批判與超越[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朱廣君;基于IT的建筑企業(yè)價值鏈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7年
10 王李;中國商業(yè)銀行再造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子旭;計算機輔助教學在地理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2 宋小雅;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初中數(shù)學問題解決教學模式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3 盛晏;我國企業(yè)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下供應鏈管理問題研究[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4 陽昆;信息技術與政務流程再造[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5 曾永衛(wèi);關于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6 郭向陽;我國物流配送產(chǎn)業(yè)發(fā)展模式及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05年
7 張立文;鐵路貨車段修業(yè)務流程再造與信息技術的應用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8 陳中華;教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效能差異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9 張錫亮;第三方物流企業(yè)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核心競爭力方法探討[D];上海海事大學;2007年
10 耿甜甜;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課程整合的實踐探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計算機輔助教學在地理教育中的應用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7877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78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