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e混合稀土對Mg-Al-Mn合金力學性能及耐蝕性能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04-04 14:23
研究了La-Ce混合稀土對Mg-Al-Mn合金組織形貌、力學性能及耐蝕性的影響。采用T-1200CB坩堝爐冶煉稀土含量(質(zhì)量分數(shù))分別為4. 63%、5. 81%、6. 18%的Mg-Al-Mn合金。在箱式電阻爐中對研究試樣進行430℃保溫24 h的固溶處理,然后進行200℃保溫24 h時效處理。對不同熱處理狀態(tài)的試樣進行組織觀察,對固溶時效后的試樣進行拉伸、硬度及鹽霧腐蝕試驗,從而分析La-Ce混合稀土對Mg-Al-Mn合金顯微組織、力學性能及耐蝕性的影響。研究表明,隨著合金中的La-Ce混合稀土含量的增加,Mg17Al12相逐漸被Al4(La,Ce)相代替;硬度、抗拉強度和伸長率都逐漸減小,力學性能下降;合金的腐蝕速率逐漸下降,耐蝕性提高。
【文章來源】:金屬熱處理. 2020,45(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5 頁
【部分圖文】:
Mg-Al-Mn合金的固溶態(tài)組織形貌
Mg-Al-Mn合金的固溶時效態(tài)組織形貌
由圖4(a)和4(b)可以看出,隨著腐蝕時間的增加,試樣表面的腐蝕越來越嚴重,但由于表面鹽粒的覆蓋,看不出來試樣腐蝕坑的深淺情況。隨后對腐蝕40 h后的試樣磨去表面鹽粒后,發(fā)現(xiàn)在同一腐蝕時間下,隨稀土含量增加耐腐蝕性增加。由圖4(c)可得,AE44合金表面腐蝕坑較多且較深;AE45合金表面腐蝕較為嚴重且腐蝕坑較深,這是因為合金在鑄造過程中由于澆鑄出現(xiàn)失誤,試樣表面有一些縮孔,當進行鹽霧腐蝕時,腐蝕劑很容易進入縮孔加重腐蝕;而AE46合金則是3塊試樣中腐蝕最輕的一個,表面腐蝕坑數(shù)量不多,也不深。另外從表4可以清晰地看出,3種合金的鹽霧腐蝕速率,AE44合金的腐蝕速率為0.120 g·m-2·h-1,AE45合金的腐蝕速率為0.063 g·m-2·h-1,AE46合金的腐蝕速率為0.011 g·m-2·h-1,通過對3種合金腐蝕40 h后的腐蝕速率的比較,可以得出,增加LaCe混合稀土的含量的確會提升鎂合金的耐腐蝕性能。3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合金化對Mg-Al-Cu系鎂合金擠壓板顯微組織和時效硬化的影響[J]. 國宏偉,朱小成,閆洞旭,文璐,江豪杰,丁漢林. 塑性工程學報. 2018(06)
[2]高性能稀土鎂合金的研究進展[J]. 吳玉娟,丁文江,彭立明,曾小勤,林棟樑. 中國材料進展. 2011(02)
[3]Mg-Al-RE系鎂合金組織與性能[J]. 江心怡,薛烽,趙闊. 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3)
[4]Mg-Al-Mn-RE合金固溶處理和人工時效研究[J]. 趙紅亮,關(guān)紹康,翁康榮,張春香,齊英華. 鑄造技術(shù). 2004(04)
本文編號:3118201
【文章來源】:金屬熱處理. 2020,45(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5 頁
【部分圖文】:
Mg-Al-Mn合金的固溶態(tài)組織形貌
Mg-Al-Mn合金的固溶時效態(tài)組織形貌
由圖4(a)和4(b)可以看出,隨著腐蝕時間的增加,試樣表面的腐蝕越來越嚴重,但由于表面鹽粒的覆蓋,看不出來試樣腐蝕坑的深淺情況。隨后對腐蝕40 h后的試樣磨去表面鹽粒后,發(fā)現(xiàn)在同一腐蝕時間下,隨稀土含量增加耐腐蝕性增加。由圖4(c)可得,AE44合金表面腐蝕坑較多且較深;AE45合金表面腐蝕較為嚴重且腐蝕坑較深,這是因為合金在鑄造過程中由于澆鑄出現(xiàn)失誤,試樣表面有一些縮孔,當進行鹽霧腐蝕時,腐蝕劑很容易進入縮孔加重腐蝕;而AE46合金則是3塊試樣中腐蝕最輕的一個,表面腐蝕坑數(shù)量不多,也不深。另外從表4可以清晰地看出,3種合金的鹽霧腐蝕速率,AE44合金的腐蝕速率為0.120 g·m-2·h-1,AE45合金的腐蝕速率為0.063 g·m-2·h-1,AE46合金的腐蝕速率為0.011 g·m-2·h-1,通過對3種合金腐蝕40 h后的腐蝕速率的比較,可以得出,增加LaCe混合稀土的含量的確會提升鎂合金的耐腐蝕性能。3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合金化對Mg-Al-Cu系鎂合金擠壓板顯微組織和時效硬化的影響[J]. 國宏偉,朱小成,閆洞旭,文璐,江豪杰,丁漢林. 塑性工程學報. 2018(06)
[2]高性能稀土鎂合金的研究進展[J]. 吳玉娟,丁文江,彭立明,曾小勤,林棟樑. 中國材料進展. 2011(02)
[3]Mg-Al-RE系鎂合金組織與性能[J]. 江心怡,薛烽,趙闊. 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3)
[4]Mg-Al-Mn-RE合金固溶處理和人工時效研究[J]. 趙紅亮,關(guān)紹康,翁康榮,張春香,齊英華. 鑄造技術(shù). 2004(04)
本文編號:311820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jinshugongy/311820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