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磨公路小凈距隧道設計與施工技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6-03 20:23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fā)展,機動車輛的快速增加,道路交通擁堵現(xiàn)象也與日俱增,擁堵問題不可忽視,人們對高效、便利、快捷的出行方式需求越來越高,由于隧道可以減少跨越山區(qū)爬山越嶺的公路里程,減小路途時間和耗油量,公路隧道的交通方式應運而生。而隨著交通擁擠、公路增容的需要,在原有公路隧道近距離增加隧道是公路改擴建和高速公路建設的一種較為有效的道路修建形式,但近距離隧道之間會相互影響,應力應變和穩(wěn)定性都會比單一隧道復雜很多,且不同施工方法對應力應變和穩(wěn)定性都有影響,有必要對隧道之間的合理距離和不同施工工序及施工方法對隧道應力應變和穩(wěn)定開展研究。本文依托云南小磨高速公路勐遠1號隧道工程,通過ABAQUS有限元軟件及理論分析,模擬新建隧道施工對已建隧道穩(wěn)定性的影響,分析圍巖的變化特征,并分析不同圍巖級別下開挖新隧道對已建隧道的影響;采用臺階法、單側壁導坑法兩種不同開挖方法進行模擬研究,根據(jù)模擬結果的總結分析,揭示不同的開挖方法對隧道以及圍巖的影響機理;研究新建隧道與已建隧道的合理間距值問題。論文通過建立新建隧道與已建隧道的有限元模型,在四種不同圍巖等級下進行數(shù)值模擬,通過對隧道圍巖應力、應變等特...
【文章頁數(shù)】:10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依據(jù)及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2.1 國內研究現(xiàn)狀
1.2.2 國外研究現(xiàn)狀
1.3 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
1.3.1 研究內容
1.3.2 技術路線
第二章 隧道理論分析及圍巖穩(wěn)定性研究
2.1 平行隧道的基本假設
2.2 雙圓形洞室場量分析
2.3 平行隧道的間距確定原則
2.4 雙洞隧道相互影響因素
2.4.1 圍巖級別
2.4.2 隧道間距
2.4.3 隧道埋深
2.4.4 施工方法
2.5 圍巖基本理論
2.5.1 圍巖失穩(wěn)判斷
2.5.2 圍巖壓力分類
第三章 隧道開挖的數(shù)值模擬及勐遠隧道工程概述
3.1 勐遠隧道工程概況
3.1.1 隧道區(qū)域氣象條件
3.1.2 隧道區(qū)域水文地質條件
3.2 數(shù)值模擬基本理論
3.2.1 圍巖模型的選擇
3.2.2 地應力場的模擬
3.3 模型的建立
3.3.1 數(shù)值方法研究現(xiàn)狀
3.3.2 巖土屈服準則
3.3.3 隧道開挖施工數(shù)值模擬基本假設
3.3.4 計算模型
第四章 不同圍巖施工對已建隧道穩(wěn)定性分析
4.1 模型的參數(shù)選取
4.2 不同圍巖數(shù)值模擬結果分析
4.2.1 隧道圍巖應力分析
4.2.3 中夾巖應力分析
4.2.4 襯砌應力分析
4.2.5 錨桿應力分析
4.2.6 圍巖位移分析
4.3 本章小節(jié)
第五章 新建隧道開挖方法研究
5.1 不同開挖方法的模擬施工步驟
5.1.1 開挖方法
5.1.2 開挖步驟及開挖步定義
5.2 兩種開挖方法的數(shù)值模擬結果分析
5.2.1 隧道圍巖應力分析
5.2.2 中夾巖應力分析
5.2.3 襯砌應力分析
5.2.4 錨桿應力分析
5.2.5 圍巖位移分析
5.3 本章小節(jié)
第六章 雙洞平行隧道合理凈距研究
6.1 合理凈距參數(shù)選取
6.2 不同凈距隧道的數(shù)值模擬結果分析
6.2.1 隧道圍巖塑性區(qū)域分析
6.2.2 圍巖位移分析
6.2.3 隧道圍巖應力分析
6.2.4 中夾巖應力分析
6.3 本章小節(jié)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7.1 結論
7.2 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公路隧道數(shù)據(jù)統(tǒng)計[J]. 蔣樹屏. 隧道建設. 2017(05)
[2]雙洞效應的黃土公路隧道變形影響離心模型試驗[J]. 周飛,謝永利,來弘鵬,石巍. 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 2016(02)
[3]高應力軟巖在鐵路隧道施工中的工程地質特性探討[J]. 王建鵬. 鐵道標準設計. 2013(09)
[4]基于D-P準則的深埋隧道破碎化分區(qū)規(guī)律研究[J]. 魯穩(wěn),古少楓,侯宜潤. 隧道建設. 2012(05)
[5]庫區(qū)路堤邊坡斷面設計與穩(wěn)定性分析[J]. 劉友春,陳祖鑫. 中國科技信息. 2012(03)
[6]不同間距隧道圍巖穩(wěn)定性對比分析[J]. 朱莉,張軍,黃生文,黃炤炤. 中外公路. 2011(06)
[7]淺埋雙孔平行隧道開挖圍巖應力和位移分析[J]. 晏莉,陽軍生,劉寶琛. 巖土工程學報. 2011(03)
[8]埋深對軟弱隧道圍巖破壞影響機制試驗研究[J]. 汪成兵,朱合華.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010(12)
[9]雙孔平行隧道施工相互影響分析[J]. 傅雅莉. 甘肅科技. 2010(01)
[10]下河公路優(yōu)化設計中樁基擋墻的應用[J]. 劉宏波. 林業(yè)建設. 2008(05)
碩士論文
[1]地下隧洞圍巖的長期強度及穩(wěn)定性分析[D]. 李偉生.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2016
本文編號:3653427
【文章頁數(shù)】:10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依據(jù)及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2.1 國內研究現(xiàn)狀
1.2.2 國外研究現(xiàn)狀
1.3 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
1.3.1 研究內容
1.3.2 技術路線
第二章 隧道理論分析及圍巖穩(wěn)定性研究
2.1 平行隧道的基本假設
2.2 雙圓形洞室場量分析
2.3 平行隧道的間距確定原則
2.4 雙洞隧道相互影響因素
2.4.1 圍巖級別
2.4.2 隧道間距
2.4.3 隧道埋深
2.4.4 施工方法
2.5 圍巖基本理論
2.5.1 圍巖失穩(wěn)判斷
2.5.2 圍巖壓力分類
第三章 隧道開挖的數(shù)值模擬及勐遠隧道工程概述
3.1 勐遠隧道工程概況
3.1.1 隧道區(qū)域氣象條件
3.1.2 隧道區(qū)域水文地質條件
3.2 數(shù)值模擬基本理論
3.2.1 圍巖模型的選擇
3.2.2 地應力場的模擬
3.3 模型的建立
3.3.1 數(shù)值方法研究現(xiàn)狀
3.3.2 巖土屈服準則
3.3.3 隧道開挖施工數(shù)值模擬基本假設
3.3.4 計算模型
第四章 不同圍巖施工對已建隧道穩(wěn)定性分析
4.1 模型的參數(shù)選取
4.2 不同圍巖數(shù)值模擬結果分析
4.2.1 隧道圍巖應力分析
4.2.3 中夾巖應力分析
4.2.4 襯砌應力分析
4.2.5 錨桿應力分析
4.2.6 圍巖位移分析
4.3 本章小節(jié)
第五章 新建隧道開挖方法研究
5.1 不同開挖方法的模擬施工步驟
5.1.1 開挖方法
5.1.2 開挖步驟及開挖步定義
5.2 兩種開挖方法的數(shù)值模擬結果分析
5.2.1 隧道圍巖應力分析
5.2.2 中夾巖應力分析
5.2.3 襯砌應力分析
5.2.4 錨桿應力分析
5.2.5 圍巖位移分析
5.3 本章小節(jié)
第六章 雙洞平行隧道合理凈距研究
6.1 合理凈距參數(shù)選取
6.2 不同凈距隧道的數(shù)值模擬結果分析
6.2.1 隧道圍巖塑性區(qū)域分析
6.2.2 圍巖位移分析
6.2.3 隧道圍巖應力分析
6.2.4 中夾巖應力分析
6.3 本章小節(jié)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7.1 結論
7.2 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公路隧道數(shù)據(jù)統(tǒng)計[J]. 蔣樹屏. 隧道建設. 2017(05)
[2]雙洞效應的黃土公路隧道變形影響離心模型試驗[J]. 周飛,謝永利,來弘鵬,石巍. 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 2016(02)
[3]高應力軟巖在鐵路隧道施工中的工程地質特性探討[J]. 王建鵬. 鐵道標準設計. 2013(09)
[4]基于D-P準則的深埋隧道破碎化分區(qū)規(guī)律研究[J]. 魯穩(wěn),古少楓,侯宜潤. 隧道建設. 2012(05)
[5]庫區(qū)路堤邊坡斷面設計與穩(wěn)定性分析[J]. 劉友春,陳祖鑫. 中國科技信息. 2012(03)
[6]不同間距隧道圍巖穩(wěn)定性對比分析[J]. 朱莉,張軍,黃生文,黃炤炤. 中外公路. 2011(06)
[7]淺埋雙孔平行隧道開挖圍巖應力和位移分析[J]. 晏莉,陽軍生,劉寶琛. 巖土工程學報. 2011(03)
[8]埋深對軟弱隧道圍巖破壞影響機制試驗研究[J]. 汪成兵,朱合華.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010(12)
[9]雙孔平行隧道施工相互影響分析[J]. 傅雅莉. 甘肅科技. 2010(01)
[10]下河公路優(yōu)化設計中樁基擋墻的應用[J]. 劉宏波. 林業(yè)建設. 2008(05)
碩士論文
[1]地下隧洞圍巖的長期強度及穩(wěn)定性分析[D]. 李偉生.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2016
本文編號:365342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653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