摻雜對FeCoCrMoCBY大塊非晶合金耐蝕、耐磨性能和熱導率的影響
本文關(guān)鍵詞:摻雜對FeCoCrMoCBY大塊非晶合金耐蝕、耐磨性能和熱導率的影響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鐵基大塊非晶合金 摻雜 耐蝕性 耐磨性 熱導率
【摘要】:本論文采用非自耗型真空熔煉電弧爐水冷銅模吸鑄法制備了(Fe_(41)Co_7Cr_(15)Mo_(14)C_(15)B_6Y_2)_(100-x)Crx(x=0,4,8,12 at%;BMG1,BMG2,BMG3,BMG4)和(Fe_(41)Co_7Cr_(15)Mo_(14)C_(15)B_6Y_2)_(100-x)(Co_(65)Cr_(15)Zr_(10)W_(10))x(x=5,10,15 at%;BMG5,BMG6,BMG7)大塊非晶合金。分別利用X射線衍射法(XRD)對合金結(jié)構(gòu)進行了表征;利用電化學工作站研究合金的耐蝕性能;利用差熱分析、電阻率和熱導率對合金的熱力學進行分析;利用WTM-2E型摩擦磨損試驗機研究合金的耐磨性能和磨損機制;通過X射線光電子能譜分析(XPS)和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及能譜(EDS)分析合金腐蝕和摩擦磨損后的表面形貌及鈍化膜的成分和元素的含量。本文重點研究了Cr元素和Co_(65)Cr_(15)Zr_(10)W_(10)非晶合金系摻雜對Fe基大塊非晶合金在3%NaCl、1mol/L HCl和1 mol/L NaOH三種溶液中耐蝕性能的影響;探討Fe CoCrMoCBY系非晶合金中最佳的Cr/Mo比范圍和Co_(65)Cr_(15)Zr_(10)W_(10)非晶合金系最佳的摻雜含量以及Cr和Co_(65)Cr_(15)Zr_(10)W_(10)摻雜對Fe基非晶合金熱導率和耐磨性能的影響;建立硬度、晶化溫度(Tx)和熱導率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極化曲線和交流阻抗譜分析發(fā)現(xiàn),Cr元素和Co_(65)Cr_(15)Zr_(10)W_(10)非晶合金系摻雜提高了Fe基大塊非晶合金的耐蝕性。在FeCoCrMoCBY非晶合金系中當Cr/Mo比在1.37~1.69范圍內(nèi)時,Fe基大塊非晶合金的耐蝕性最好。Co_(65)Cr_(15)Zr_(10)W_(10)的最佳摻雜量為5at%,此時既能提高耐蝕性又能確保經(jīng)濟效益。通過對BMG2、BMG3和BMG4在1 mol/L HCl和BMG5、BMG6和BMG7在3%NaCl中鈍化膜的M-S曲線分析發(fā)現(xiàn),Cr/Mo比為1.37~1.69和Co_(65)Cr_(15)Zr_(10)W_(10)的摻雜量為15at%時合金的鈍化膜的穩(wěn)定性以及對基體的保護性要更好。對BMG2、BMG3和BMG4在1 mol/L HCl中的表面鈍化膜的成分分析發(fā)現(xiàn),Cr和Mo元素的協(xié)同作用決定著耐蝕性和鈍化膜的穩(wěn)定性,鈍化膜的主要成分是Cr3+離子的氧化物或者氫氧化物,在0.5VSCE電位以下對耐蝕性起主要作用的是Cr3+離子,當電位高于0.5VSCE后,對耐蝕性起決定性作用的是Mo6+離子。對BMG5、BMG6和BMG7在飽和NaCl溶液中浸泡336h后表面形貌和成分分析發(fā)現(xiàn),摻雜Co_(65)Cr_(15)Zr_(10)W_(10)含量越多點蝕坑數(shù)量和直徑越小。導致耐蝕性提高的原因并不是Zr的引入,而是Co_(65)Cr_(15)Zr_(10)W_(10)非晶合金的摻雜導致了更多Cr在表面的富集,形成了更加致密的鈍化膜;相比合金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的改變,合金成分對耐蝕性的影響更大。隨著摻雜Cr含量的增加Fe基大塊非晶合金的耐磨性能越來越好,造成Cr摻雜對耐磨性能提高的原因是磨粒磨損的消失和疲勞磨損程度的降低。隨著Co_(65)Cr_(15)Zr_(10)W_(10)摻雜含量的增加,磨損系數(shù)先降低后增加的原因是主要磨損機制變?yōu)榱苏持p。硬度與Tx之間存在一個很好的線性關(guān)系:Y=3.28X-790.62。Cr的摻雜導致了Fe基大塊非晶合金的電阻率的增加,而對熱導率的影響不大,Co_(65)Cr_(15)Zr_(10)W_(10)的摻雜導致了Fe基大塊非晶合金的電阻率和熱導率下降。在20~150℃范圍內(nèi),Fe基大塊非晶合金的熱導率隨溫度升高而增加。摻雜主要引起室溫下聲子熱導率的變化,對電子熱導率的影響很小;在室溫下,聲子熱導率與Tx之間的關(guān)系符合Y=0.06756X-37.31568;總熱導率與Tx之間的關(guān)系符合Y=0.06013X-29.33226。因此,總熱導率與硬度之間的關(guān)系符合Y=0.01833X-14.83836。
【關(guān)鍵詞】:鐵基大塊非晶合金 摻雜 耐蝕性 耐磨性 熱導率
【學位授予單位】:南昌航空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G139.8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1章 緒論9-19
- 1.1 引言9-10
- 1.2 塊體非晶合金的制備技術(shù)10-11
- 1.3 鐵基大塊非晶合金的性能研究概況11-16
- 1.3.1 鐵基大塊非晶合金的耐蝕性能研究11-13
- 1.3.2 鐵基大塊非晶合金的耐磨性能研究13-14
- 1.3.3 鐵基大塊非晶合金的熱導率研究14-15
- 1.3.4 鐵基大塊非晶合金的電阻率研究15-16
- 1.3.5 鐵基大塊非晶合金的磁學性能研究16
- 1.4 鐵基大塊非晶合金的應用16-17
- 1.5 本論文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17-19
- 第2章 實驗材料及實驗方法19-23
- 2.1 實驗材料的制備19
- 2.1.1 鐵基大塊非晶合金的制備19
- 2.2 實驗方案及分析方法19-23
- 2.2.1 合金的結(jié)構(gòu)表征19-20
- 2.2.2 電化學實驗20
- 2.2.3 浸泡實驗20-21
- 2.2.4 鈍化膜分析21
- 2.2.5 摩擦磨損實驗21-22
- 2.2.6 電阻率測試22
- 2.2.7 熱導率測試22-23
- 第3章 Cr元素摻雜對Fe基大塊非晶合金耐蝕、耐磨和熱導率的影響23-45
- 3.1 Cr/Mo比對鐵基大塊非晶合金的耐蝕性能分析24-37
- 3.1.1 鐵基大塊非晶合金的結(jié)構(gòu)表征24-25
- 3.1.2 鐵基大塊非晶合金在酸堿鹽溶液中的電化學行為研究25-31
- 3.1.3 鐵基大塊非晶合金在鹽酸溶液中的腐蝕機制研究31-37
- 3.2 鐵基大塊非晶合金的耐磨性能分析37-41
- 3.2.1 硬度與T_x關(guān)系探討37
- 3.2.2 磨損量與摩擦系數(shù)分析37-38
- 3.2.3 磨損輪廓與磨損形貌分析38-41
- 3.3 鐵基大塊非晶合金的熱導率分析41-44
- 3.3.1 鐵基大塊非晶合金的電阻率分析41-42
- 3.3.2 鐵基大塊非晶合金的熱導率與溫度、T_x關(guān)系的探討42-44
- 本章小結(jié)44-45
- 第4章 Co_(65)Cr_(15)Zr_(10)W_(10)非晶合金系摻雜對Fe基大塊非晶合金耐蝕、耐磨和熱導率的影響45-63
- 4.1 鐵基大塊非晶合金的耐蝕性能分析46-54
- 4.1.1 鐵基大塊非晶合金的結(jié)構(gòu)表征46-47
- 4.1.2 鐵基大塊非晶合金在酸堿鹽溶液中的電化學行為研究47-52
- 4.1.3 浸泡實驗分析52-54
- 4.2 鐵基大塊非晶合金的耐磨性能分析54-58
- 4.2.1 硬度與T_x關(guān)系探討54-55
- 4.2.2 磨損量與摩擦系數(shù)分析55-56
- 4.2.3 磨損輪廓與磨損形貌分析56-58
- 4.3 鐵基大塊非晶合金的熱導率分析58-62
- 4.3.1 鐵基大塊非晶合金的電阻率分析58-59
- 4.3.2 鐵基大塊非晶合金的熱導率與溫度、T_x關(guān)系的探討59-62
- 本章小結(jié)62-63
- 第5章 結(jié)論63-64
- 參考文獻64-70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70-71
- 致謝71-7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德強,楊元政,李喜峰,仇在宏;大塊非晶合金的形成能力及研究進展[J];金屬功能材料;2003年03期
2 蔣美萍;新型大塊非晶合金的研究進展[J];江蘇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3 陸偉,嚴彪,殷俊林,尤富強,張文彪;大塊非晶合金的制備、性能與應用研究進展[J];上海鋼研;2004年03期
4 郝雷;陳學定;袁子洲;王曉軍;;大塊非晶合金的研究進展[J];材料導報;2004年08期
5 潘鈺嫻;謝志余;;大塊非晶合金的性能和制備方法的研究[J];新技術(shù)新工藝;2005年08期
6 孫建春;曹鵬軍;;大塊非晶合金的研究現(xiàn)狀[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7 王兵;;我科學家采用“噴丸”方法克服大塊非晶合金材料脆性取得新進展[J];功能材料信息;2006年06期
8 楊英俊;邢大偉;王剛;孫劍飛;魏思東;沈軍;;銅基大塊非晶合金的壓縮斷裂行為[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07年06期
9 肖華星;;大塊非晶合金的發(fā)展歷程[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10 趙曉芬;周盛;鄭志鎮(zhèn);李建軍;;大塊非晶合金摩擦磨損性能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J];熱加工工藝;2009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文魁;范長增;孫力玲;楊超;劉日平;張君;;壓力及制備條件對大塊非晶合金結(jié)構(gòu)的影響[A];第五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Ⅰ[C];2004年
2 張濤;;大塊非晶合金的新合金體系[A];2004年中國材料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3 李會強;楊院生;童文輝;王珍玉;;大塊非晶合金真空吸鑄制備過程的溫度場模擬[A];2005年全國計算材料、模擬與圖像分析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5年
4 汪衛(wèi)華;潘明祥;趙德乾;李順樸;白海洋;;Zr-Ti-Cu-Ni-Be大塊非晶合金的微結(jié)構(gòu)研究[A];材料科學與工程技術(shù)——中國科協(xié)第三屆青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8年
5 林建國;吳為;;Cu基大塊非晶合金的超塑擴散連接性能研究[A];中國力學大會——2013論文摘要集[C];2013年
6 盛文斌;張志敏;谷萬里;郭紅;;Ti基大塊非晶合金研究進展[A];第十一屆中國體視學與圖像分析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6年
7 曹鵬軍;仵海東;范培耕;周安若;;具有大過冷液相溫度區(qū)間的Cu基大塊非晶合金的制備和機械性能(英文)[A];2007高技術(shù)新材料產(chǎn)業(yè)發(fā)展研討會暨《材料導報》編委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姚可夫;邱勝寶;吳文飛;;脈沖電流處理對Zr基大塊非晶合金力學性能的影響[A];2004年中國材料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9 王丹;孫民華;尹龍承;黃海亮;姜宏偉;彭鴻雁;鄭友進;陳玉強;;大塊非晶合金Zr-Cu-Ni-Al“強”-“超強”轉(zhuǎn)變的動力學行為[A];第七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第4分冊)[C];2010年
10 王發(fā)東;張曙光;胡捷;徐俊;吳春京;石力開;;Zr基大塊非晶合金在過冷溫度區(qū)間的靜液擠壓塑性變形[A];第十屆全國青年材料科學技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輯)[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德民;大塊非晶合金變形機制及本構(gòu)行為[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3年
2 王秀英;高壓、輻照對大塊非晶合金原子輸運及相關(guān)過程的影響[D];燕山大學;2004年
3 景勤;多組元大塊非晶合金研制及其空間搭載實驗方案設計[D];燕山大學;2004年
4 陳慶軍;鐵基大塊非晶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及斷裂行為[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6年
5 王慶;大塊非晶合金的力學行為及其微觀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6年
6 張愛龍;大塊非晶合金形成范圍和熱穩(wěn)定性的預測方法[D];湖南大學;2009年
7 喻更生;幾種大塊非晶合金宏微觀變形行為的研究[D];湘潭大學;2009年
8 郭晶;大塊非晶合金玻璃形成能力與液體脆性的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9 肖華星;工業(yè)純原料制備Fe-基大塊非晶及其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6年
10 張連勇;相變致冷凝固的鋁合金及銅基大塊非晶組織與性能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濤;基于組元彈性常數(shù)的大塊非晶合金形成判據(jù)[D];燕山大學;2009年
2 薛鵬;ZrCuNiAl大塊非晶合金的力學行為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3 王誠杰;摻雜對FeCoCrMoCBY大塊非晶合金耐蝕、耐磨性能和熱導率的影響[D];南昌航空大學;2016年
4 郭勝鋒;鐵基大塊非晶合金的制備和磁性能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5 王寧;新型鎂基大塊非晶合金的制備研究[D];江蘇大學;2005年
6 郝亞非;銅鋯基大塊非晶合金晶化及力學性能[D];燕山大學;2006年
7 蔚敬哲;晶化行為對大塊非晶合金力學性能的影響[D];沈陽理工大學;2009年
8 閆元;Cu基大塊非晶玻璃轉(zhuǎn)變熱力學與動力學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09年
9 吳志強;鋯基大塊非晶合金耐腐蝕性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9年
10 馬中鋒;鋯基大塊非晶合金的熱穩(wěn)定性及晶化動力學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92025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jiagonggongyi/920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