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化學工程論文 >

基于三角對稱共晶團斷裂的復相陶瓷極限應力預報模型

發(fā)布時間:2017-09-23 21:24

  本文關鍵詞:基于三角對稱共晶團斷裂的復相陶瓷極限應力預報模型


  更多相關文章: 三角對稱共晶團 復相陶瓷 本征斷裂應力 細觀損傷斷裂應力 二維完全隨機分布 極限應力


【摘要】:根據復相陶瓷內三角對稱共晶團的特殊結構形式,基于共晶團細觀損傷斷裂機理建立復相陶瓷極限應力預報模型,為分析復相陶瓷的斷裂機理提供理論依據。首先,基于共晶團內纖維端部的應力集中效應,考慮共晶團內基體出現微觀塑性流動的特性,利用位錯塞積理論和內聚鍵破裂條件,確定三角對稱共晶團的本征斷裂應力。然后,基于沿共晶團晶向的微觀損傷應變,確定加載函數,考慮三角對稱共晶團細觀斷裂過程中的中性加載條件,計算共晶團的細觀損傷斷裂應力。最后,考慮三角對稱共晶團尺寸的隨機性和方向任意性,引入"臨界區(qū)"概念,在共晶團尺寸和方向服從二維完全隨機分布條件下,得到復相陶瓷極限應力的理論預報模型。結果表明,復相陶瓷的極限應力主要由三角對稱共晶團的細觀損傷極限應力確定,三角對稱共晶團內纖維夾雜體積含量和尺寸對極限應力有重要影響。
【作者單位】: 軍械工程學院車輛與電氣工程系;軍械工程學院基礎部;
【關鍵詞】三角對稱共晶團 復相陶瓷 本征斷裂應力 細觀損傷斷裂應力 二維完全隨機分布 極限應力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272355)
【分類號】:TQ174.1
【正文快照】: 由高體積含量的共晶團所構成的復相陶瓷,具有優(yōu)異的抗高溫蠕變性和高溫強度以及較高的斷裂韌性,近年來得到了材料學家和力學家的廣泛關注[1-3]。尤其高體積含量的共晶團為三角對稱結構時,由于共晶兩相之間的低能界面和三角對稱的微觀形式,使其具有更好的室溫和高溫綜合力學性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闞艷梅,靳喜海;復相陶瓷的內在增韌機制及其影響因素[J];陶瓷學報;1998年04期

2 辜萍,傅正義,王為民;復相陶瓷的制備與研究[J];武漢工業(yè)大學學報;1999年02期

3 樊寧,艾興,鄧建新,高子輝;復相陶瓷材料力學性能的仿真預測[J];濟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2期

4 邵剛勤,段興龍,袁潤章;納米陶瓷、復相陶瓷及納米復相陶瓷[J];材料科學與工藝;2003年02期

5 周振君;郭艷杰;楊正方;;四方氧化鋯多晶/氧化鋁(板晶)復相陶瓷的摩擦磨損性能研究[J];摩擦學學報;2007年02期

6 林旭平;馬景陶;張寶清;鄧雪萌;;Y-Ce-TZP/Al_2O_3復相陶瓷空氣環(huán)境下退火的相變行為[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07年S1期

7 劉國全;王巍;謝志鵬;;制備CoAl_2O_4/ZrO_2復相陶瓷及微觀結構[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08年S1期

8 陳建華;陸洪彬;馮春霞;李文丹;單月圓;;Al_2TiO_5-Al_2O_3復相陶瓷的研究[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9 唐會毅;朱德貴;劉博;孫紅亮;;Ti_3SiC_2-64vol%SiC復相陶瓷高溫氧化機理研究[J];無機材料學報;2009年04期

10 封鐵柱;邵剛勤;熊震;周芙蓉;王天國;張文俊;;Y-TZP/MgAl_2O_4復相粉末和陶瓷的低溫制備[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鄒正光;顧濤;;高嶺土在制備新型復相陶瓷中的應用[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張國軍;金宗哲;;反應合成復相陶瓷物相生成機理研究[A];94'全國結構陶瓷、功能陶瓷、金屬/陶瓷封接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4年

3 ;口頭報告 一、陶瓷微粉的制備與處理[A];第十四屆全國高技術陶瓷學術年會摘要集[C];2006年

4 孫帥;徐強;朱時珍;劉玲;劉穎;;放電等離子工藝制備共晶配比Al_2O_3/GdAlO_3復相陶瓷[A];第十七屆全國高技術陶瓷學術年會摘要集[C];2012年

5 吳建鋒;冷光輝;徐曉虹;劉升升;;用于太陽能熱發(fā)電輸熱管道的紅柱石基復相陶瓷的研究[A];2011中國功能材料科技與產業(yè)高層論壇論文集(第一卷)[C];2011年

6 侯永伸;王建江;許寶才;婁鴻飛;蔡旭東;;團聚粉初始粒徑對自反應淬熄法制備空心復相陶瓷微珠吸波劑的影響[A];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第17分會場:復合材料與節(jié)能減排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7 劉艷改;賈德昌;周玉;;LiTaO_3/Al_2O_3復相陶瓷顯微結構及力學性能的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學與工程新進展(上)——2000年中國材料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8 余龍文;陳嗚宇;曾照強;苗赫濯;江作昭;;無壓燒結Al_2O_3/nano-Si_3N_4復相陶瓷力學性能的改善[A];94'全國結構陶瓷、功能陶瓷、金屬/陶瓷封接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4年

9 杜丕一;陳祖煌;董艷玲;翁文劍;韓高榮;宋晨路;沈鴿;;滲流型鐵電/鐵磁高性能復相陶瓷研究[A];《硅酸鹽學報》創(chuàng)刊50周年暨中國硅酸鹽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郭興忠;程本軍;楊輝;;鋯溶膠制備及其對剛玉莫來石復相陶瓷性能的影響[A];中國硅酸鹽學會陶瓷分會2005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慧華;機械合金化制備TiB_2-TiC復相陶瓷及其性能研究[D];東北大學;2013年

2 孫川;B_4C基復相陶瓷材料的制備、性能研究及抗彈能力測試[D];北京理工大學;2015年

3 朱德貴;熱等靜壓原位合成Ti_3SiC_2/SiC復相陶瓷的組織與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4年

4 余明清;氧化鋯—氧化鋁復相陶瓷的結構、性能與磨損機理的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3年

5 劉小強;復相陶瓷的結構與性能[D];浙江大學;2003年

6 焦寶祥;注凝成型制備高性能氧化鋁一氧化鋯復相陶瓷[D];南京工業(yè)大學;2004年

7 李明忠;鈦酸鋁/氧化鋁復相陶瓷及其梯度材料的制備與性能評價[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8 程本軍;剛玉—莫來石復相陶瓷窯具的使用過程數學模擬、納米改性及其設計與制備[D];浙江大學;2006年

9 王玉成;TiB_2-BN復相陶瓷的制備及性能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2年

10 單連偉;鈮酸鍶鋇/鈦酸鍶鋇復相陶瓷制備、結構和性能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柳麗敏;多層化核—殼結構生物活性復相陶瓷制備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學;2016年

2 李聲延;MgO-Y_2O_3納米復相陶瓷的制備與表征[D];東北大學;2014年

3 王丙軍;20%wt ZrO_2/Al_2O_3復相陶瓷制備及性能研究[D];青海大學;2016年

4 馮春霞;氧化鋯基復相陶瓷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D];南京工業(yè)大學;2005年

5 周芙蓉;Al_2O_3-ZrO_2-YAG復相陶瓷的制備及性能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6 蔣俊;氧化鋁基復相陶瓷的制備、結構與性能的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2年

7 高翔;高性能氧化鋁基復相陶瓷的研究[D];南京工業(yè)大學;2004年

8 李大梅;氧化鋁基復相陶瓷的制備及力學性能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5年

9 姬盧東;鐵電/介電復相陶瓷的原位制備及其介電性能研究[D];中國計量學院;2015年

10 彭娟;改進的溶膠凝膠法制備鈮酸鍶鋇/鈦酸鍶鋇復相陶瓷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8年

,

本文編號:90755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huagong/90755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4ce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