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批式光合細菌產(chǎn)氫過程中底物的消耗特征
本文選題:光合細菌 + 生物制氫。 參考:《應用化工》2017年12期
【摘要】:以葡萄糖和蛋白胨為底物,采用光合細菌PSB-ZF1進行了序批式產(chǎn)氫實驗。通過對靜態(tài)產(chǎn)氫底物的分析,研究了細菌的生長及產(chǎn)氣過程中底物與產(chǎn)物的變化規(guī)律。結(jié)果表明,光合細菌對數(shù)生長期在接種12 h后出現(xiàn),氫的產(chǎn)生與PSB-ZF1的生長是偶聯(lián)的,最大產(chǎn)氫量為475 mL/L底物。底物中TOC、TN含量隨時間呈逐漸下降趨勢,產(chǎn)氫末期底物中TOC和TN濃度分別降至初始濃度的27.6%和33.8%。而IC濃度和pH值呈先下降后升高趨勢,120 h時pH值達到最低值5.7。在底物中檢測到甲酸、乙酸、丁酸和戊酸等4種低分子有機酸,未檢測到丙酸。產(chǎn)氫初始階段,底物中的甲酸、乙酸、丁酸濃度變化不大,光合細菌代謝產(chǎn)戊酸而不產(chǎn)丙酸,戊酸濃度在96 h達到最大值3.013 mmol/L。產(chǎn)氣末期戊酸和丁酸被細菌代謝消耗掉,甲酸濃度上升至2.813 mmol/L,整個產(chǎn)氣過程,乙酸的濃度維持在1.10~1.83 mmol/L之間。
[Abstract]:Using glucose and peptone as substrates, the sequencing batch hydrogen productio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with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PSB-ZF1). The growth of bacteria and the variation of substrate and product in the process of gas production were studied by analyzing the substrate of static hydrogen produ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ogarithmic growth period of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appeared 12 h after inoculation, the hydrogen production was coupled with the growth of PSB-ZF1, and the maximum hydrogen production was 475 mL/L substrate. The concentration of TOC and TN in the substrate decreased to 27.6% and 33.8% of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respectively at the end of hydrogen production. However, the IC concentration and pH value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to the lowest value of 5.7 at 120 h. Four low molecular organic acids, formic acid, acetic acid, butyric acid and valerate acid, were detected in the substrate, but no propionic acid was detected.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hydrogen produc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formic acid, acetic acid and butyric acid in the substrate changed little.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metabolized valproic acid instead of propionic acid,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valproic acid reached the maximum value of 3.013 mmol / L at 96 h. At the end of gas production, valeric acid and butyric acid were consumed by bacterial metabolism and the formic acid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to 2.813 mmol / L. The concentration of acetic acid was kept between 1.10 and 1.83 mmol/L in the whole gas production process.
【作者單位】: 重慶工商大學環(huán)境與資源學院;
【基金】:重慶市教委科學技術研究項目(KJ130706)
【分類號】:Q935;TQ116.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邱桂根;談談光合細菌[J];農(nóng)家顧問;2005年04期
2 朱鐵群;雷慶鐸;李衛(wèi)忠;孫蕾;;固定化光合細菌研究與應用[J];水利漁業(yè);2006年06期
3 張峰峰;周可;趙玉潔;謝鳳行;李亞玲;;光合細菌培養(yǎng)條件的研究[J];天津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02期
4 陳培林;;光合細菌應用的研究進展[J];科技信息;2009年22期
5 趙志平;聶鑫;丁杰;李再新;張智;謝萬如;;光合細菌研究進展[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5期
6 魏開湄;;光合細菌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J];生態(tài)學雜志;1984年02期
7 李坤寶,朱章玉,俞吉安,張承康;光合細菌在城郊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應用研究[J];城市環(huán)境與城市生態(tài);1988年01期
8 陳世陽;席振樂;;光合細菌的特性及其開發(fā)利用[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1990年03期
9 俞吉安;;光合細菌的利用及其開發(fā)前景[J];生物科學信息;1990年02期
10 高慶義;陳素華;;談談光合細菌的生態(tài)和實用[J];生物學通報;199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龍剛;潘志崇;張德民;;幾個光合細菌新屬的生物學特性研究[A];第十次全國環(huán)境微生物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李先磊;倪學勤;;光合細菌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動物微生態(tài)學分會第三屆第六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李彥芹;管越強;康現(xiàn)江;;光合細菌組成成分及其應用[A];中國海洋生化學術會議論文薈萃集[C];2005年
4 孫學凱;徐成斌;馬溪平;;光合細菌的特性及其在各產(chǎn)業(yè)中的應用動態(tài)[A];2007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卷)[C];2007年
5 徐雪;陳強;蔣瑋;;四川部分水體光合細菌的分離及特性研究[A];“環(huán)境與健康”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高丹英;楊嬌艷;蘭波;趙良元;楊劭;;黑臭水凈化菌株-光合細菌的篩選及其水質(zhì)改善能力的研究[A];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一卷)[C];2009年
7 姚鵬;趙春貴;楊素萍;;不產(chǎn)氧光合細菌對菲的競爭吸附及吸收[A];第五屆全國微生物資源學術暨國家微生物資源平臺運行服務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3年
8 楊素萍;曲音波;錢新民;;光合細菌產(chǎn)氫機制的初步研究[A];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第三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9 吳海燕;劉春光;孫淑榮;;光合細菌的生物學特性及其應用效果研究[A];第九屆全國土壤微生物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C];2001年
10 劉軍義;汪文龍;李娟;;光合細菌在EM菌液中無增殖活性的原因研究[A];廣西微生物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石偉生 劉燕;光合細菌:新一代飼料添加劑的佼佼者[N];經(jīng)濟參考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趙磊;嗜熱菌W16利用秸稈水解液混合糖產(chǎn)氫特性及代謝機制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2 王素蘭;光合產(chǎn)氫菌群生長動力學與系統(tǒng)溫度場特性研究[D];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7年
3 張露思;不同代謝類型細菌的產(chǎn)氫效能及作用機制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4 方立超;光合細菌益生特性的實驗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5年
5 才金玲;海洋發(fā)酵菌和光合細菌耦聯(lián)制氫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6 劉艷;嗜熱厭氧梭菌降解纖維素及產(chǎn)氫特性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棟;南四湖光合細菌的分離鑒定及對水體凈化的初步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5年
2 吳媛;光合細菌降解廢水中對氟肉桂酸的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5年
3 樊勝蘭;固定化光合細菌消減水體污染物的室內(nèi)模擬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16年
4 張洋;暗間歇時長對光合細菌制氫的影響研究[D];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6年
5 王占誠;LED光源在光合細菌培養(yǎng)中的應用[D];華東師范大學;2017年
6 王東亮;光合細菌硒轉(zhuǎn)化的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7 李先磊;光合細菌的篩選及其對動物免疫功能和生產(chǎn)性能的影響研究[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03年
8 孫濤;中草藥對光合細菌生長的影響及固定化PSB脫氮除磷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9 劉敏;一株光合細菌氮磷同化能力的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10 陶雪英;光合細菌的分離鑒定及膠狀紅長命菌分泌的蛋白水解酶生化性質(zhì)的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95309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huagong/1953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