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離子型接枝微粒PDAC/PSA的制備及對谷氨酸的吸附性能初探
發(fā)布時間:2022-11-04 21:37
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在溶液聚合體系中將功能單體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銨(DAC)接枝于聚苯乙烯伯胺微球(PSA)表面,制備了接枝微粒PDAC/PSA,考察了主要因素對接枝聚合的影響,并初步探究了其對L-谷氨酸的吸附特性。結果表明,在反應溫度25℃、單體質量分數(shù)為6%、引發(fā)劑占單體質量的1.2%的條件下,可制得接枝度為431mg/g的接枝微粒,其對L-谷氨酸的吸附量達140mg/g。
【文章頁數(shù)】:5 頁
【文章目錄】:
1 實驗部分
1.1 試劑與儀器
1.2 PDAC/PSA的制備及接枝度的測定
1.2.1 聚苯乙烯伯胺樹脂微球的活化處理
1.2.2 伯胺樹脂微球表面接枝聚合DAC
1.2.3 接枝度的計算
1.2.4 主要反應因素對PDAC/PSA接枝度的影響
1.3 功能接枝微粒PDAC/PSA對谷氨酸的吸附作用
1.3.1 吸附動力學曲線的測定
1.3.2 吸附等溫線的測定
1.3.3 PDAC/PSA的重復使用率
2 結果與討論
2.1 接枝微粒PDAC/PSA的紅外表征
2.2 影響表面接枝聚合的主要因素
2.2.1 溶劑的影響
2.2.2 引發(fā)劑的影響
2.2.3 單體用量的影響
2.2.4 反應時間的影響
2.2.5 反應溫度的影響
2.3 PDAC/PSA與谷氨酸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2.3.1 PDAC/PSA對L-谷氨酸吸附的動力學曲線
2.3.2 接枝微粒PDAC/PSA對L-谷氨酸的等溫吸附曲線
2.3.3 接枝微粒PDAC/PSA的重復使用性能
3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表面分子印跡材料的制備及在生物分子分離分析中的應用[J]. 余佳照,李延斌,劉艷麗,莊儒斌. 化學通報. 2018(08)
[2]基于氧化還原聚合物固定雙酶的谷氨酸傳感器的研究[J]. 李華清,郭宗慧,劉春秀,姜利英,崔大付,劉文勇,黃勇,蔡新霞. 分析化學. 2006(S1)
[3]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拆分谷氨酸和天門冬氨酸對映體[J]. 付煜榮,白雪梅,郭春燕,王至寶. 藥物分析雜志. 2006(06)
[4]單細胞中D-天冬氨酸和D-谷氨酸的毛細管電泳分析[J]. 趙書林,沈江珊.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05(09)
[5]化學拆分的新方法研究[J]. 鄧金根,遲永祥,朱槿,蔣耀忠. 合成化學. 1999(04)
本文編號:3701372
【文章頁數(shù)】:5 頁
【文章目錄】:
1 實驗部分
1.1 試劑與儀器
1.2 PDAC/PSA的制備及接枝度的測定
1.2.1 聚苯乙烯伯胺樹脂微球的活化處理
1.2.2 伯胺樹脂微球表面接枝聚合DAC
1.2.3 接枝度的計算
1.2.4 主要反應因素對PDAC/PSA接枝度的影響
1.3 功能接枝微粒PDAC/PSA對谷氨酸的吸附作用
1.3.1 吸附動力學曲線的測定
1.3.2 吸附等溫線的測定
1.3.3 PDAC/PSA的重復使用率
2 結果與討論
2.1 接枝微粒PDAC/PSA的紅外表征
2.2 影響表面接枝聚合的主要因素
2.2.1 溶劑的影響
2.2.2 引發(fā)劑的影響
2.2.3 單體用量的影響
2.2.4 反應時間的影響
2.2.5 反應溫度的影響
2.3 PDAC/PSA與谷氨酸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2.3.1 PDAC/PSA對L-谷氨酸吸附的動力學曲線
2.3.2 接枝微粒PDAC/PSA對L-谷氨酸的等溫吸附曲線
2.3.3 接枝微粒PDAC/PSA的重復使用性能
3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表面分子印跡材料的制備及在生物分子分離分析中的應用[J]. 余佳照,李延斌,劉艷麗,莊儒斌. 化學通報. 2018(08)
[2]基于氧化還原聚合物固定雙酶的谷氨酸傳感器的研究[J]. 李華清,郭宗慧,劉春秀,姜利英,崔大付,劉文勇,黃勇,蔡新霞. 分析化學. 2006(S1)
[3]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拆分谷氨酸和天門冬氨酸對映體[J]. 付煜榮,白雪梅,郭春燕,王至寶. 藥物分析雜志. 2006(06)
[4]單細胞中D-天冬氨酸和D-谷氨酸的毛細管電泳分析[J]. 趙書林,沈江珊.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05(09)
[5]化學拆分的新方法研究[J]. 鄧金根,遲永祥,朱槿,蔣耀忠. 合成化學. 1999(04)
本文編號:370137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3701372.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