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CO + +CO質(zhì)子轉移反應的機理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28 14:11
離子分子反應在天體化學領域至關重要。最受關注的星際介質(zhì)產(chǎn)物之一為HCO+/HOC+異構體,這對異構體可進一步反應生成在星際介質(zhì)中發(fā)現(xiàn)的復雜分子,例如醇、醛、羧酸等,引發(fā)不同的化學反應途徑。深入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產(chǎn)物分支比,有助于進一步提出、構建和優(yōu)化精確的天體化學網(wǎng)絡模型。本文使用MP2以及6種不同的密度泛函方法M06、B3LYP、M06-2X、Bhand H、PEB0、B97-1,結合aug-cc-p VDZ基組對HOCO++CO質(zhì)子轉移反應體系進行幾何結構優(yōu)化。采用更高計算水平的CCSD(T)/aug-cc-p VTZ進行單點能計算,以此為基準與七種計算方法做標準偏差,優(yōu)先出偏差最小的B97-1/aug-cc-p VDZ方法作為直接動力學模擬的最佳方法。該體系共有兩條反應通道:通道一生成HCO++CO2,通道二生成HOC++CO2。其中生成穩(wěn)定態(tài)的HCO+反應放熱,易生成;而亞穩(wěn)態(tài)的HOC+<...
【文章來源】: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黑龍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6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課題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課題研究背景
1.1.2 課題研究意義
1.2 國內(nèi)外研究進展
1.2.1 生成HCO~+/HOC~+體系天文學和實驗方面的研究進展
1.2.2 生成HCO~+/HOC~+體系理論方面的研究進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內(nèi)容
第2章 理論基礎
2.1 量子化學簡介
2.2 從頭計算方法
2.2.1 微擾理論
2.2.2 耦合簇理論
2.3 密度泛函理論
2.3.1 Thomas-Fermi模型
2.3.2 Hohenberg-Kohn定理
2.3.3 Kohn-Sham方程
2.4 基組
2.5 直接動力學模擬
第3章 HOCO~+ +CO體系勢能面的建立
3.1 引言
3.2 勢能面建立方法基組的選擇
3.3 HOCO~+ +CO反應的幾何結構優(yōu)化和勢能面分析
3.3.1 幾何結構優(yōu)化
3.3.2 計算方法優(yōu)選
3.3.3 勢能面分析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HOCO~+ +CO體系的直接動力學模擬
4.1 引言
4.2 直接動力學模擬條件的選擇
4.3 反應可能性的影響因素
4.3.1 碰撞參數(shù)對反應可能性的影響
4.3.2 反應方位角對反應可能性的影響
4.4 原子水平反應機理探討
4.5 散射角分布與能量分配
4.5.1 散射角分布
4.5.2 能量分配計算與分析
4.5.3 內(nèi)能百分比隨散射角的變化關系
4.5.4 碰撞參數(shù)對散射角以及內(nèi)能百分比的影響
4.6 本章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及其它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星際間的化學[J]. Tom Millar,David Williams,徐智策. 世界科學. 1986(01)
碩士論文
[1]燃燒反應中HOCO與H2O碰撞動力學研究[D]. 閆肅.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19
本文編號:3165618
【文章來源】: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黑龍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6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課題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課題研究背景
1.1.2 課題研究意義
1.2 國內(nèi)外研究進展
1.2.1 生成HCO~+/HOC~+體系天文學和實驗方面的研究進展
1.2.2 生成HCO~+/HOC~+體系理論方面的研究進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內(nèi)容
第2章 理論基礎
2.1 量子化學簡介
2.2 從頭計算方法
2.2.1 微擾理論
2.2.2 耦合簇理論
2.3 密度泛函理論
2.3.1 Thomas-Fermi模型
2.3.2 Hohenberg-Kohn定理
2.3.3 Kohn-Sham方程
2.4 基組
2.5 直接動力學模擬
第3章 HOCO~+ +CO體系勢能面的建立
3.1 引言
3.2 勢能面建立方法基組的選擇
3.3 HOCO~+ +CO反應的幾何結構優(yōu)化和勢能面分析
3.3.1 幾何結構優(yōu)化
3.3.2 計算方法優(yōu)選
3.3.3 勢能面分析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HOCO~+ +CO體系的直接動力學模擬
4.1 引言
4.2 直接動力學模擬條件的選擇
4.3 反應可能性的影響因素
4.3.1 碰撞參數(shù)對反應可能性的影響
4.3.2 反應方位角對反應可能性的影響
4.4 原子水平反應機理探討
4.5 散射角分布與能量分配
4.5.1 散射角分布
4.5.2 能量分配計算與分析
4.5.3 內(nèi)能百分比隨散射角的變化關系
4.5.4 碰撞參數(shù)對散射角以及內(nèi)能百分比的影響
4.6 本章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及其它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星際間的化學[J]. Tom Millar,David Williams,徐智策. 世界科學. 1986(01)
碩士論文
[1]燃燒反應中HOCO與H2O碰撞動力學研究[D]. 閆肅.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19
本文編號:316561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316561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