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在N-甲基吡咯烷酮/四丁基高氯酸銨電解液中的電催化還原
發(fā)布時間:2020-12-30 17:48
二氧化碳過量排放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利用可再生電能將二氧化碳電還原為一氧化碳,進而合成液態(tài)燃料或增值化學品,在二氧化碳減排、碳資源化循環(huán)利用和污染物治理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N-甲基吡咯烷酮(NMP)是一種性能優(yōu)異的電化學溶劑,也是工業(yè)上常用的二氧化碳吸收劑,具有電化學窗口寬、揮發(fā)性低和介電常數大等優(yōu)點。四丁基高氯酸銨(TBAP)是常用的有機支持電解質,具有化學性質穩(wěn)定、價格低廉、易于制取等優(yōu)點。因此,本文嘗試在N-甲基吡咯烷酮/四丁基高氯酸銨電解液中,在雙室隔膜電解池中,采用金、多孔銅及銀包銅網電極,用電化學催化還原的方法,將二氧化碳電還原為一氧化碳,并采用電分析方法,研究了電極反應的動力學特征,分析了電極反應機理。主要研究內容和結論如下:(1)研究了 CO2在金電極上的催化還原反應,結果發(fā)現CO2可以被連續(xù)高效地電還原為CO,電流密度最高可達6.6 mA·cm-2,電流效率最高可達93%,掃描電鏡測試結果表明,電極表面沒有附著物,電極未出現中毒現象。(2)由于金電極成本昂貴,本文嘗試在多孔銅電極上電解CO2
【文章來源】:昆明理工大學云南省
【文章頁數】:7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1溫室效應示意圖??Fig.?1.1?schematic?diagram?of?the?greenhouse?effect?? ̄
的動態(tài)平衡,使地球的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4]。??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溫室氣體不單單是二氧化碳,還有氮氧化物、甲烷和氟??化物等。這些溫室氣體對溫室效應的貢獻如圖1.2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二氧??化碳對溫室效應的貢獻值高達66%[5]。??■二氧化碳■甲烷■氟化物氧化物??圖1.2溫室氣體對溫室效應的貢獻??Fig.?1.2?The?contribution?of?greenhouse?gases?for?greenhouse?effect??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含量持續(xù)增加,會加劇溫室效應。當溫室效應達到一定??程度后,會使地表接受的熱量與發(fā)射的能量不平衡,地表吸收的熱量多,而釋放??出的能量少,能量不斷積累,引起了一系列的環(huán)境問題和自然災害,如:(1)全??球地表溫度升高,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對兩極的動植物的生存造成??威脅;(2)氣溫升高,蒸發(fā)增強,會吸收大量陸地的水分,部分地區(qū)干旱,導致??糧食減產絕收;(3)極端氣候事件頻頻發(fā)生,如臺風、暴風雪等自然災害增加;(4)??細菌病毒等通過極端天氣擴大疫情的流行,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5)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洋中
會產生環(huán)境污染問題,風能的開發(fā)利用技術相對成熟,且成本較低,因此在眾多??可再生能源中,風能的發(fā)展最為迅速,成為了新能源領域最具商業(yè)化前景和大規(guī)??模應用的能源。圖1.4為世界風電裝機總量。??420000?-I??360000?-??300000?-??240000?-??180000-??12麵0-?|??1-Mllllllllllll??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4??圖1.4世界風機裝機總量??Fig.?1.4?Total?installed?capacity?of?wind?power?in?the?world??9??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能源約束與中國可再生能源開發(fā)利用對策[J]. 王浩. 資源節(jié)約與環(huán)保. 2016(03)
[2]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yè)發(fā)展促進法研究[J]. 張立鋒,李俊然. 河北法學. 2016(04)
[3]Au電極上CO2電還原過程中電極失活原因[J]. 王琴,王曉春,楊冬偉,李露,賈友見,施錦. 化學反應工程與工藝. 2015(04)
[4]中國工業(yè)行業(yè)經濟增長與CO2排放的脫鉤效應[J]. 王君華,李霞. 經濟地理. 2015(05)
[5]Au和Ag電極上CO2電還原反應的動力學特征對比[J]. 王曉春,李露,楊冬偉,王琴,施錦. 過程工程學報. 2014(06)
[6]二氧化碳捕集技術及應用分析[J]. 步學朋. 潔凈煤技術. 2014(05)
[7]Probing the potential of polyester for CO2 capture[J]. Sonia Zulfiqar,Muhammad Ilyas Sarwa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4(07)
[8]二氧化碳捕集技術研究進展[J]. 劉書群,王龍龍,劉理華. 廣州化工. 2014(02)
[9]熔鹽電解還原二氧化碳制碳技術[J]. 王寶輝,洪美花,吳紅軍,羅明檢,苑丹丹,董維. 化工進展. 2013(09)
[10]二氧化碳封存技術研究進展[J]. 王建秀,吳遠斌,于海鵬. 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 2013(01)
碩士論文
[1]二氧化碳在季銨鹽/有機溶劑電解液中的電催化還原[D]. 李露.昆明理工大學 2016
[2]二氧化碳在咪唑類離子液體/有機溶劑電解液中的電催化還原[D]. 楊冬偉.昆明理工大學 2016
[3]化學法吸收二氧化碳的實驗研究[D]. 李俊.東北大學 2013
本文編號:2948048
【文章來源】:昆明理工大學云南省
【文章頁數】:7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1溫室效應示意圖??Fig.?1.1?schematic?diagram?of?the?greenhouse?effect?? ̄
的動態(tài)平衡,使地球的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4]。??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溫室氣體不單單是二氧化碳,還有氮氧化物、甲烷和氟??化物等。這些溫室氣體對溫室效應的貢獻如圖1.2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二氧??化碳對溫室效應的貢獻值高達66%[5]。??■二氧化碳■甲烷■氟化物氧化物??圖1.2溫室氣體對溫室效應的貢獻??Fig.?1.2?The?contribution?of?greenhouse?gases?for?greenhouse?effect??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含量持續(xù)增加,會加劇溫室效應。當溫室效應達到一定??程度后,會使地表接受的熱量與發(fā)射的能量不平衡,地表吸收的熱量多,而釋放??出的能量少,能量不斷積累,引起了一系列的環(huán)境問題和自然災害,如:(1)全??球地表溫度升高,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對兩極的動植物的生存造成??威脅;(2)氣溫升高,蒸發(fā)增強,會吸收大量陸地的水分,部分地區(qū)干旱,導致??糧食減產絕收;(3)極端氣候事件頻頻發(fā)生,如臺風、暴風雪等自然災害增加;(4)??細菌病毒等通過極端天氣擴大疫情的流行,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5)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洋中
會產生環(huán)境污染問題,風能的開發(fā)利用技術相對成熟,且成本較低,因此在眾多??可再生能源中,風能的發(fā)展最為迅速,成為了新能源領域最具商業(yè)化前景和大規(guī)??模應用的能源。圖1.4為世界風電裝機總量。??420000?-I??360000?-??300000?-??240000?-??180000-??12麵0-?|??1-Mllllllllllll??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4??圖1.4世界風機裝機總量??Fig.?1.4?Total?installed?capacity?of?wind?power?in?the?world??9??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能源約束與中國可再生能源開發(fā)利用對策[J]. 王浩. 資源節(jié)約與環(huán)保. 2016(03)
[2]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yè)發(fā)展促進法研究[J]. 張立鋒,李俊然. 河北法學. 2016(04)
[3]Au電極上CO2電還原過程中電極失活原因[J]. 王琴,王曉春,楊冬偉,李露,賈友見,施錦. 化學反應工程與工藝. 2015(04)
[4]中國工業(yè)行業(yè)經濟增長與CO2排放的脫鉤效應[J]. 王君華,李霞. 經濟地理. 2015(05)
[5]Au和Ag電極上CO2電還原反應的動力學特征對比[J]. 王曉春,李露,楊冬偉,王琴,施錦. 過程工程學報. 2014(06)
[6]二氧化碳捕集技術及應用分析[J]. 步學朋. 潔凈煤技術. 2014(05)
[7]Probing the potential of polyester for CO2 capture[J]. Sonia Zulfiqar,Muhammad Ilyas Sarwa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4(07)
[8]二氧化碳捕集技術研究進展[J]. 劉書群,王龍龍,劉理華. 廣州化工. 2014(02)
[9]熔鹽電解還原二氧化碳制碳技術[J]. 王寶輝,洪美花,吳紅軍,羅明檢,苑丹丹,董維. 化工進展. 2013(09)
[10]二氧化碳封存技術研究進展[J]. 王建秀,吳遠斌,于海鵬. 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 2013(01)
碩士論文
[1]二氧化碳在季銨鹽/有機溶劑電解液中的電催化還原[D]. 李露.昆明理工大學 2016
[2]二氧化碳在咪唑類離子液體/有機溶劑電解液中的電催化還原[D]. 楊冬偉.昆明理工大學 2016
[3]化學法吸收二氧化碳的實驗研究[D]. 李俊.東北大學 2013
本文編號:294804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2948048.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