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治型四聚吡咯低價鈾配合物結構、成鍵和氧化還原性質(zhì)的相對論密度泛函理論研究
本文選題:三明治型四聚吡咯低價鈾配合物 + 異構體穩(wěn)定性; 參考:《黑龍江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7年05期
【摘要】:使用密度泛函理論(B3LYP)方法,結合準相對論有效核勢(ECP)和二分量ZORA相對論Hamiltonian,探索三明治型四聚吡咯鈾配合物LUmL'(配體為porphyrizine或porphyrine;m=III和IV)的結構、成鍵和反應性質(zhì)。優(yōu)化多種空間和"電子自旋態(tài)"異構體結構,發(fā)現(xiàn)鈾配合物具有交叉式、高電子自旋態(tài)的基態(tài)。QTAIM(Quantum theory of atoms in molecule)的U-N鍵臨界點處的電子/能量密度拓撲分析以及counterpoise計算U-N作用能,揭示該化學鍵為弱極性共價鍵。計算顯示在采用適當?shù)娜齼r和四價鈾源和強堿性配體時,可經(jīng)過放熱反應生成配合物?紤]溶劑(苯、THF和水)和旋-軌耦合影響,計算從四價鈾配合物到三價的還原電勢,得到數(shù)值均小于1 V,這與四價配合物相對穩(wěn)定、三價鈾配合物具有強還原性的實驗結果相符合。研究發(fā)現(xiàn)降低溶劑極性,配合物的還原電勢向負方向移動,這可為實驗中采用溶劑極性來調(diào)控配合物的氧化還原性質(zhì)提供理論指導。
[Abstract]:The structure, bonding and reaction properties of the sandwich type tetrapolypyrrole uranium complexes LUmLN (ligands porphyrizine or porphyrinetima-III and IV)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method, combined with quasi-relativistic effective nuclear potential (ZORA) and two-component ZORA relativistic Hamiltonian. By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s of many kinds of space and "electron spin state" isomers, it is found that uranium complexes have cross formula, electron / energy density topological analysis at the critical point of U-N bond of high electron spin state. QTAIMI Quantum theory of atoms in molecule) and counterpoise calculation of U-N interaction energy.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chemical bond is a weakly polar covalent bo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lex can be formed by exothermic reaction when suitable trivalent and tetravalent uranium sources and strong alkaline ligands are used.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solvent (benzene THF and water) and rotation-orbit coupling, the reduction potential from tetravalent uranium complex to trivalent is calculated, and the values are less than 1 V, which are relatively stable with tetravalent complex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trivalent uranium complexe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t is found that the reduction potential of the complex shifts to a negative direction by reducing the solvent polarity, whi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use of solvent polarity to regulate the redox properties of the complexes.
【作者單位】: 黑龍江大學化學化工與材料學院功能無機材料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大慶水文局水環(huán)境監(jiān)測分中心;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1273063) 黑龍江省留學回國人員科技項目擇優(yōu)資助項目
【分類號】:O641.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田國才,李琮,謝笑天,陶建民,李國寶;密度泛函理論中的界限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5期
2 李國寶,遲紹明,方芳,田國才,陶建民;密度泛函理論中的界限研究[J];云南化工;2003年03期
3 黎樂民;;密度泛函理論 中國科學家談科學[J];科學觀察;2007年02期
4 劉俊婉;;密度泛函理論 數(shù)據(jù)聚焦分析[J];科學觀察;2007年02期
5 王可,王淑梅,于養(yǎng)信,高光華;用密度泛函理論預測帶電半透膜性質(zhì)[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9期
6 李震宇,賀偉,楊金龍;密度泛函理論及其數(shù)值方法新進展[J];化學進展;2005年02期
7 張家虎;王秀軍;;統(tǒng)計方法在提高密度泛函理論準確性的研究進展[J];分子科學學報;2009年04期
8 賈秀華;魯玉祥;齊國梁;;密度泛函理論在催化領域的應用[J];石油化工;2009年09期
9 任潔;劉旭峰;郭俊旺;;苯及其衍生物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2013年04期
10 余長風,曾定;棕色固氮菌固氮酶氧化還原性質(zhì)的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忠志;;概念密度泛函理論的化學應用[A];中國化學會第九屆全國量子化學學術會議暨慶祝徐光憲教授從教六十年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徐輝;黃永民;劉洪來;;基于狀態(tài)方程的動態(tài)密度泛函理論[A];中國化學會第十三屆全國化學熱力學和熱分析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6年
3 李小童;李生華;龐思平;于永忠;羅運軍;;高氮含能材料3,6-二硝基-1,,2,4,5-四嗪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A];2007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論文集[C];2007年
4 李佳;姚建華;;基于密度泛函理論的2,4-二氯苯氧乙酸水解機理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14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5 林冰;王一波;胡宗超;;親金屬效應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A];大環(huán)化學和超分子化學研究進展——中國化學會全國第十二屆大環(huán)第四屆超分子化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6 劉秀敏;黃逸凡;吳德印;任斌;田中群;;對巰基苯胺分子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A];第十五屆全國分子光譜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2008年
7 顧芳;洪曉鐘;李江濤;王云明;張雅楠;;受限空間內(nèi)氫鍵流體相平衡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十四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第5分會:膠體與界面化學中的理論問題[C];2013年
8 龔學慶;張潔;Fendy Chen;尹麗麗;王海豐;胡佩君;盧冠忠;;稀土催化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A];第十四屆全國青年催化學術會議會議論文集[C];2013年
9 潘清江;郭元茹;;大分子錒系配合物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A];第六屆全國物理無機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10 黃榮;羅文麗;吳德印;田中群;;腺嘌呤分子的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10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俊鳳;過渡金屬鐵/鉬/鉑活化C-H和O-H的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2 劉闖;二氧化碳參與的羧化及與環(huán)氧烷烴共聚反應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6年
3 李昕;光電功能銥配合物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4 Elnoor Abbakar Abdelrahman Noh;利用對稱性破損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論對含順磁離子與有機自由基配合物磁學性質(zhì)的量子化學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周迪;均相與非均相氣泡/液滴成核密度泛函理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2年
6 爨謙;二氧化鈦的表面結構、化學吸附及其光催化特性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4年
7 謝湖均;生物相關體系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8 肖海燕;原子和分子在Rh(111)表面吸附行為的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論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9 賀偉;納米及表面體系分子吸附的理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10 施煒;密度泛函理論研究水滑石微觀結構及噻吩加氫脫硫反應機理[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閆峰;卟啉及其衍生物敏化劑性能研究[D];牡丹江師范學院;2015年
2 李萍;甲烷在鎳、鈀、鉑金屬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5年
3 常貽文;二氧化碳和水的結晶行為密度泛函理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4 翟富萬;六卟啉[1.0.1.0.0.0]及其衍生物與錒系酰離子間相互作用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年
5 張策;金屬摻雜與負載型鈰基催化劑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5年
6 程璐;小分子在Cu_2O、Ag_2O和Au_2O表面反應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4年
7 趙博;改性ZSM-5分子篩上甲醇制烯烴部分反應機理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4年
8 楊金周;Ni/ZrO_2催化CO甲烷化反應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6年
9 賈惠琳;CY摻雜團簇的相對論密度泛函理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年
10 陳斌;光催化劑BiVO_4摻雜改性及晶面活性調(diào)控機理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D];福州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85254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1852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