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化學論文 >

氨基酸芳香醛希夫堿鎳配合物的合成、結構及與DNA和BSA的相互作用

發(fā)布時間:2016-11-15 02:18

  本文關鍵詞:氨基酸芳香醛希夫堿鎳配合物的合成、結構及與DNA和BSA的相互作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聊城大學》 2014年

氨基酸芳香醛希夫堿鎳配合物的合成、結構及與DNA和BSA的相互作用

翟珊珊  

【摘要】:近些年,過渡金屬配合物愈發(fā)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過渡金屬鎳是生物體中必要的微量元素,它能促進體內(nèi)鐵離子的吸收、紅細胞的增加、氨基酶的合成,還可能是穩(wěn)定脫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結構的重要物質,并且也是脲酶的組成成分。希夫堿是指由含有伯胺(–NH2)和羰基(C=O)官能團的有機物合成的有亞甲胺基結構的化合物,其N原子的配位能力很強,是一種性能極好的有機配體。過渡金屬鎳的配合物類型很多,其中氨基酸希夫堿鎳配合物因為結構十分穩(wěn)定并且極為豐富,應用十分廣闊。 小分子金屬配合物與核酸和蛋白質(尤其是脫氧核糖核酸和血清白蛋白的研究)的相互作用研究一直是生物無機化學的重要課題。DNA作為生命遺傳信息攜帶者和傳遞者是眾多抗癌、抗腫瘤和抗病毒藥物作用的靶點。另外,配合物對生物體內(nèi)的分布、存儲、運輸、藥效與代謝和毒害程度等方面作用效果可通過觀察白蛋白在體內(nèi)變化顯示出來。因此研究氨基酸希夫堿鎳配合物與DNA和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有助于發(fā)現(xiàn)效果更好的抗癌抗腫瘤藥物,在生命過程、藥物作用機制及配合物分子設計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這些優(yōu)良性能,我們設計合成了11種氨基酸希夫堿鄰菲咯啉鎳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和紅外光譜方法進行了表征,并通過X–ray單晶衍射測定了它們的晶體結構。利用紫外可見吸收光譜(UV)、熒光光譜及圓二色(CD)光譜的測定結果來研究這11種鎳配合物與小牛胸腺DNA(CT–DN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以下是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1.合成了三種L–丙氨酸希夫堿鄰菲咯啉鎳配合物[Ni(Sal–L–Ala)(Phen)(CH3OH)](1),[Ni(Naph–L–Ala)(Phen)(CH3OH)]·(CH3OH)(2)和[Ni2(o–Van–L–Ala)2(Phen)2](3)(Sal=水楊醛,Naph=萘酚醛,o–Van=鄰香草醛,L–Ala=L–丙氨酸,Phen=1,10–鄰菲咯啉),經(jīng)元素分析、紅外光譜和X–ray單晶衍射對其進行表征。結果表明,這三種配合物以Ni(II)作為中心,是六配位化合物,其結構為畸變八面體構型,在它們晶體中相鄰分子之間經(jīng)氫鍵構成了三維空間結構。通過UV–Vis、熒光光譜和CD光譜探究這三種配合物與CT–DNA和BSA的相互作用。其結果證實這三種配合物通過插入方式與DNA發(fā)生作用,其結合常數(shù)分別為Kb1=4.0×103L·mol1,Kb2=1.4×104L·mol1和Kb3=4.6×103L·mol1。配合物和BSA結合為復合物形式,引起B(yǎng)SA自身熒光發(fā)生靜態(tài)猝滅。 2.合成了兩種L–蛋氨酸希夫堿鄰菲咯啉鎳配合物[Ni(Sal–L–Met)(Phen)(CH3OH)](4)和[Ni(Naph–L–Met)(Phen)(CH3OH)](5)(Sal=水楊醛,Naph=萘酚醛,L–Met=L–蛋氨酸,Phen=1,10–鄰菲咯啉),經(jīng)元素分析、紅外光譜和X–ray單晶衍射對它們進行了表征。經(jīng)UV–Vis、熒光光譜和CD光譜探究了這兩種配合物與CT–DNA和BSA的相互作用。結果發(fā)現(xiàn)配合物與DNA結合是通過插入結合模式。配合物與BSA相互作用,從熒光光譜結果表明,配合物的猝滅常數(shù)分別為Kq4約為4.7×1012L·mol1·s1而Kq5約為1.2×1013L·mol1·s1;表觀結合常數(shù)Kb分別為Kb4=1.5×105mol·L1和Kb5=2.9×108mol·L1;結合位點數(shù)為n4=1.1和n5=1.8。 3.合成了兩種L–苯丙氨酸希夫堿鄰菲咯啉鎳配合物[Ni(Sal–L–Phe)(Phen)(CH3OH)](6)和3[Ni(o–Van–L–Phe)(Phen)(CH3OH)]·5H2O (7)(Sal=水楊醛,Naph=萘酚醛,L–Phe=L–苯丙氨酸,Phen=1,10–鄰菲咯啉),利用元素分析、紅外光譜和X–ray單晶衍射對其進行表征。經(jīng)UV–Vis光譜、熒光光譜和CD光譜研究了配合物與CT–DNA和BSA的相互作用。經(jīng)UV光譜計算出來配合物與CT–DNA的結合常數(shù)為Kb6=1.4×104L·mol1和Kb7=1.9×104L·mol1。經(jīng)熒光光譜可知猝滅常數(shù)為Ksq6=1.9,Ksq7=3.0。這表明由鄰香草醛希夫堿形成的鎳配合物與DNA作用更強一些,應該與其配合物結構有關。配合物和BSA構成復合物形式,引起B(yǎng)SA改變其分子構象。 4.合成了一種新型的L–甘氨酸希夫堿鄰菲咯啉鎳配合物[Ni(Naph–L–Gly)(Phen)(CH3OH)]·CH3OH (8)(Naph=萘酚醛, L–Gly=L–甘氨酸,Phen=1,10–鄰菲咯啉),利用元素分析和紅外光譜對其進行表征。通過X–ray單晶衍射測其晶體結構。由晶體數(shù)據(jù)表明,以Ni(II)為中心,構成六配位變形了的八面體結構,相鄰分子通過O–H···O和C–H···O氫鍵形成三維結構。通過UV–Vis、熒光光譜和CD光譜光譜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與CT–DNA的相互作用,表明配合物以插入的方式與DNA結合。并利用光譜法測定其與BSA的相互影響,證實其與BSA構成復合物形式,引起B(yǎng)SA改變其分子構象。 5.合成了一種新型L–絲氨酸希夫堿鄰菲咯啉鎳配合物[Ni(Naph–L–Ser)(Phen)(CH3OH)](9)(Naph=萘酚醛,L–Ser=L–絲氨酸,Phen=1,10–鄰菲咯啉),經(jīng)元素分析和紅外光譜進行了表征,通過X–ray單晶衍射測定其晶體結構。由晶體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該晶體為單斜晶系,P2(1)/c空間群,晶胞參數(shù)為a=15.0499(7),b=14.4575(5),c=11.5689(5),=90o,=96.1650(10)o,=90o,V=2502.65(18)3,Z=4,Dc=1.402Mg·m–3,F(xiàn)(000)=1096,R1=0.0755, wR2=0.2127。借助UV–Vis光譜、熒光光譜和CD光譜探究其與CT–DNA和BSA的相互影響。結果表明其與DNA作用方式為插入模式且其程度較弱。而配合物和BSA結合為復合物形式,引起B(yǎng)SA自身熒光發(fā)生靜態(tài)猝滅。 6.合成了一種新型L–纈氨酸希夫堿鄰菲咯啉鎳配合物[Ni(o–Van–L–Val)(Phen)(CH3OH)]·3CH3OH (10)(o–Van=鄰香草醛,,L–Val=L–纈氨酸,Phen=1,10–鄰菲咯啉),經(jīng)元素分析、紅外光譜和X–ray單晶衍射測定其分子結構。借助UV–Vis、熒光光譜和CD光譜探究該配合物與CT–DNA和BSA的相互影響。由光譜實驗得出其配合物與DNA的結合常數(shù)為Kb10為7.6×103L·mol1;熒光猝滅常數(shù)為Ksq10為1.3。由熒光光譜得出配合物與BSA的猝滅常數(shù)Kq10約為9.0×1012L·mol1·s1,遠超出猝滅劑對生物大分子最大動態(tài)猝滅常數(shù),說明其引起了BSA自身熒光發(fā)生靜態(tài)猝滅。 7.合成了一種L–酪氨酸希夫堿鄰菲咯啉鎳配合物[Ni(o–Van–L–Tyr)(Phen)(CH3OH)]·CH3OH (11)(o–Van=鄰香草醛,L–Tyr=L–酪氨酸,Phen=1,10–鄰菲咯啉),經(jīng)X–ray單晶衍射測定了它的晶體結構,得出該晶體為單斜晶系,P2(1)/n空間群。借助UV–Vis、熒光光譜和CD光譜探究其與CT–DNA和BSA的相互作用。結果表明配合物與CT–DNA是以插入的方式相互作用,與BSA結合成復合物形式,引起了蛋白質螺旋結構降低而改變了構象。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聊城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O627.8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文祥,龐月紅,雙少敏;熒光法研究氫氯噻嗪與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分析化學;2004年12期

2 凌連生,楊洗,何治柯,曾云鶚;Ru(bipy)_2(dppz)~(2+)與DNA相互作用的光譜研究[J];分析科學學報;2001年01期

3 陳勇,李元宗,常文保,慈云祥;核酸分子嵌入劑[J];分析科學學報;1994年01期

4 靳蘭,楊頻,李青山;熒光法研究手性金屬配合物與DNA的作用機理[J];高等學校化學學報;1996年09期

5 朱寶庫,謝曙輝,徐又一,徐志康;高介電常數(shù)聚酰亞胺/鈦酸鋇復合膜的制備與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05年04期

6 田曉雪;鄭長征;唐小冬;;酰腙及其金屬配合物的研究進展[J];化工技術與開發(fā);2011年08期

7 周曉華;馬卉芳;吳海雷;;苯并咪唑-鎳(Ⅱ)-L-α-氨基酸配合物的合成及其SOD活性[J];合成化學;2011年04期

8 周軍,陳彥國;雙核鎳(Ⅱ)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及性質[J];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02期

9 董潤安,邱勇,宋心琦;卟啉類化合物對生物分子的光敏化氧化[J];化學進展;1998年01期

10 莊惠生,郭春華,陳鵬,王瓊娥,陳國南;兩種新型鎳-鄰菲咯啉類核酸熒光探針的合成及性質研究[J];化學試劑;2003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奇;王化可;李文達;;重金屬鉛的生態(tài)效應及其地球化學循環(huán)[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2 趙霞;范闊海;;熒光探針法研究鉛離子對小牛胸腺DNA構象的影響[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34期

3 郭永清;吳樹清;金曙光;陳愛君;;高氟水草對綿羊血清抗氧化酶的影響[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年16期

4 孫計桃;金曙光;;氟與硒相互作用對綿羊生長及體內(nèi)氟硒沉積的影響[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19期

5 李程斌;李恩;鄭艷;施媚;吳瓊;;絲瓜藤和葉營養(yǎng)成分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1期

6 李升和;阮麗;顧有方;金光明;王玨;周金星;;飲水添加不同水平硼對大鼠胰腺組織結構的影響[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7 楊海霞;李濤;;含鋅廢水對小麥種子萌發(fā)和幼苗生長的影響[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08年04期

8 王偉霞;王文鋒;李福后;陳立國;;食用菌液體發(fā)酵及富集微量元素的研究進展[J];北方園藝;2009年10期

9 金日光,牟雪雁;關于生物高分子元素活性中心分布規(guī)律的第四統(tǒng)計力學理論標度的研究(Ⅲ)——論各種化學元素成為生物高分子活性中心元素的先決條件[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4期

10 郭亞寧;;2-乙酰吡啶縮羥乙基乙二胺鋅配合物的合成及晶體結構研究[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東欣;仝浩;盧奎;王朋;;紫外光譜法研究氨甲環(huán)酸衍生物與DNA的相互作用[A];中國化學會第十二屆全國應用化學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高凱;;從人口性比例和疾病狀況看西域在漢晉時期佛教東漸中的作用[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7輯——“草原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周濤;黨智敏;;界面改性對聚合物基復合材料介電性能的影響[A];第十三屆全國工程電介質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4 鄭玉嬰;吳文士;;Schiff堿水楊醛縮氨基硫脲合鈷的合成及其結構表征[A];大環(huán)化學和超分子化學研究進展——中國化學會全國第十二屆大環(huán)第四屆超分子化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5 呂愛星;盧春華;邱彬;陳國南;;熒光淬滅法測定奈韋拉平的含量[A];中國化學會第十三屆有機分析與生物分析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6 李俊芬;李俊;董川;;鹽酸巴馬汀與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研究[A];第五屆全國化學生物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7 康立娟;孫鳳春;;鎳與人體健康及毒理作用[A];中國微量元素科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C];2006年

8 張繼;劉阿萍;曾家豫;楊永利;楊紅;姚健;盛曉甘;;脹果甘草莖葉營養(yǎng)成分的分析研究[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十屆中藥鑒定學術會議暨WHO中藥材鑒定方法和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9 鮑坤;李光玉;崔學哲;王凱英;劉佰陽;劉晗璐;;不同銅源對生長期雄性梅花鹿血清生化指標及營養(yǎng)物質消化率的影響[A];2010中國鹿業(yè)進展[C];2010年

10 王學鋒;李純厚;賈曉平;蔡文貴;;重金屬污染對魚類的脅迫效應研究進展[A];十一五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研究回顧與展望——第四屆全國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法輝;兩類功能性化合物的合成、結構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張樹苗;麋鹿健康評價體系及保護管理對策的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3 趙科理;土壤-水稻系統(tǒng)重金屬空間對應關系和定量模型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4 吳連斌;有機硅/噻唑金屬配合物的設計合成與磁性能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5 尚永輝;主—客體分子間相互作用的光電分析及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預估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6 楊帆;雷公藤甲素急性腎毒性作用機制及抗氧化劑維生素C對腎臟的保護作用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徐旻;氧氟沙星酰腙配合物的結構、抗氧化活性及與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D];蘭州大學;2011年

8 朱衛(wèi)華;卟啉類金屬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與DNA的相互作用[D];江蘇大學;2011年

9 許東芳;含雜環(huán)配體的稀土有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相關生物活性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翠蘭;長春市綠地鉛污染評價及其植物修復研究[D];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曾劍;“Click”反應合成卟啉聚合物[D];湘潭大學;2010年

2 谷媛媛;基于DNA相互作用的不對稱草酰胺橋聯(lián)多核配合物的合成、結構及抗腫瘤活性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徐揚;固相法合成ACE抑制肽類似物及其與DNA的相互作用[D];河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4 薛永亮;寡肽轉運蛋白PepT2的表達及阿魏酸藥物分子的修飾[D];河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5 伍江卓;寡肽類藥物與DNA的相互作用及人寡肽轉運蛋白2表達初探[D];河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6 張立龍;金屬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二氧化碳與環(huán)氧化合物的偶聯(lián)反應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7 高軍麗;鄰菲咯啉及其衍生物金屬配合物的晶體結構和性質[D];河南師范大學;2010年

8 葛笑蘭;雙指示劑催化動力學光度法測定鐵和錳的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史維維;喹諾酮與大分子相互作用及培氟沙星配合物的結構表征與生物活性[D];浙江大學;2011年

10 劉驚宙;噻吩類卟啉和金屬卟啉的合成及其修飾二氧化鈦的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自俊青,鄧希賢,金虬,謝英,李大珍;氮藍四唑光照法實驗操作的改進及效果[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年01期

2 譚學才,李啟隆;博萊霉素A_5的示波極譜行為及測定[J];分析化學;1997年07期

3 馮喜增,白春禮,林璋,王乃新,王琛;吖啶橙與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結合反應[J];分析化學;1998年02期

4 龍朝陽,俞英,吳建中,孫姒巧;銅Ⅱ-鄰菲咯啉-(鄰菲咯啉-5,6-二酮)絡合物的合成及其同脫氧核糖核酸的作用[J];分析化學;2002年04期

5 李銳;任海平;孫艷亭;姚英艷;盧奎;馬麗;;小分子與生物大分子間非共價相互作用分析方法研究進展[J];分析化學;2006年12期

6 ;Electrochemical Studies of the Recognition Interaction of Rhodamine B with DNA[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5年03期

7 張國文;郭金保;闕青民;潘軍輝;;葛根素與DNA相互作用的光譜法研究[J];分析試驗室;2008年03期

8 俞志剛;李錦州;楊昱;張曉蕊;;酰基吡唑啉酮氨基酸席夫堿配合物的合成、表征與極譜行為[J];分子科學學報;2006年01期

9 李啟隆,譚學才,胡勁波;抗癌藥物博萊霉素伏安行為及其反應機理研究[J];高等學校化學學報;1997年01期

10 徐春,何品剛,方禹之;溴化乙錠標記DNA電化學探針的研究[J];高等學;瘜W學報;2000年08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飲食與運動可能改變DNA結構[J];食品工業(yè);2013年06期

2 石太淵;;快速提取高粱DNA的改良方法[J];生物學雜志;1992年01期

3 張蓉;殷亞方;徐魁梧;葉克林;;基于DNA的木材樹種識別研究進展[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1期

4 董麗琴,周劍章,吳玲玲,董平,林仲華;自組裝DNA吸附取向的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法研究[J];高等學校化學學報;2002年12期

5 ;Evalu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etropsin and Double Stranded DNA by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3年03期

6 徐堅;OBSERVATION OF DNA PARTIAL DENATURATION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J];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2004年02期

7 郭東方,葉炎,曾正志;Interaction between Ternary Rare Earth Complexes of Cinnamic Acid and Phenanthroline with DNA by Spectroscopy[J];Journal of Rare Earths;2005年02期

8 苗云霞;;納米材料在DNA電化學生物傳感器中的應用[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年21期

9 ;發(fā)現(xiàn)DNA活動中存在風險[J];中國食品學報;2011年02期

10 徐麗;陳禹;巫佳煥;聞伴康;;釕多吡啶配合物與DNA作用及抗腫瘤活性(英文)[J];無機化學學報;2013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金玲;吳玲玲;周劍章;林仲華;;電化學石英晶體微天平研究DNA的控電位雜交[A];第十三次全國電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2 范新萍;;孕婦外周血中游離DNA的分級分離方法初探[A];第五次全國中青年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3 鄭利雄;李放娟;吳育慶;張桂梅;何桂蕎;熊峰;;熒光定量PCR法在檢測梅毒血清TP-DNA中的應用[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4 邵勇;劉亭麗;張罡棋;朱曉青;;基于脫堿基位點設計的DNA單核苷多型的小分子識別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十五屆全國有機分析及生物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關明;;高分辨熔解技術在分子檢驗中的應用[A];中華醫(yī)學會第八次全國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暨中華醫(yī)學會檢驗分會成立30周年慶典大會資料匯編[C];2009年

6 ;DNA G-quadruplexes as potential anticancer drug targets[A];第一屆全國生物物理化學會議暨生物物理化學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7 張新躍;;牧草DNA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與在草業(yè)中的應用[A];中國草學會飼料生產(chǎn)專業(yè)委員會第十六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Michael M.Yang;;FABRICATION OF DNA CHIPS FOR DIAGNOSTIC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A];首屆粵港生物物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9 鄧用川;陳菊培;羅越華;李冠一;林棲鳳;;紅樹DNA導入水稻引起的變異[A];植物分子育種——第四屆全國植物分子育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李延;張成孝;;電化學發(fā)光檢測DNA的初步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十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徐敏;[N];解放日報;2005年

2 劉工;[N];經(jīng)濟參考報;2002年

3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侯巧明;[N];計算機世界;2001年

4 陳丹;[N];科技日報;2001年

5 郭朝元;[N];民營經(jīng)濟報;2005年

6 本報記者 翟永太 聶同鋼;[N];人民公安報;2006年

7 張夢然;[N];科技日報;2008年

8 韓梁;[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9 記者 鄭曉春;[N];科技日報;2009年

10 記者 王艷紅;[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艷偉;DNA條形碼在中國榕小蜂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09年

2 張鳳梅;石英致DNA雙鏈斷裂修復的DNA-PKcs/JNK/p53信號轉導通路[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09年

3 蔡宏;新型DNA電化學生物傳感器的研制及納米材料在其中的應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李雪梅;含N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與DNA作用機理的電化學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06年

5 梁樂;功能DNA納米結構在生物成像中的應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2014年

6 王延峰;DNA計算中的編碼理論與方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7 蔣偉;銅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核酸酶活性和DNA對其聚集的加速作用[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8 魯衛(wèi)平;DNA生物傳感器快速檢測病原微生物的實驗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9年

9 樊浩;DNA電化學生物傳感器中的新方法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周劍章;分子自組裝固定DNA和DNA與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及應用[D];廈門大學;200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雪姣;釕多吡啶配合物與DNA/RNA的鍵合機理及其抗腫瘤活性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2 王平紅;一些金屬配合物與DNA相互作用研究[D];海南大學;2006年

3 郭愛敏;DNA分子電子結構及輸運性能的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4 李春宏;DNA甲基化檢測方法的建立和廣西巴馬縣人群白細胞DNA總體甲基化水平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08年

5 羅興;基于DNA自組裝模型的最大團問題研究[D];湖南大學;2012年

6 楊青喜;一種高效檢測石蠟切片中的DNA的方法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3年

7 馮媛媛;聚苯胺及其衍生物復合納米材料在DNA電化學生物傳感器中的應用[D];青島科技大學;2009年

8 趙劍;基于企業(yè)DNA視角的企業(yè)進化機制研究[D];陜西科技大學;2010年

9 史庭燕;樹狀DNA放大技術在臨床基因診斷中的應用[D];東南大學;2004年

10 楊培菊;金屬配合物與DNA的相互作用[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關鍵詞:氨基酸芳香醛希夫堿鎳配合物的合成、結構及與DNA和BSA的相互作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515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17515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eab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