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載型雙金屬催化劑的制備及其等離子體催化氨分解制氫性能
本文選題:等離子體 切入點:Fe-Ni 出處:《物理化學學報》2017年06期
【摘要】:利用等體積浸漬法制備了Fe-Co、Fe-Ni、Mo-Co、Mo-Ni雙金屬催化劑(總金屬含量均為10%(w,質量分數(shù)),雙金屬摩爾比均為1:1),考察了其在等離子體條件下氨分解活性,結果表明Fe-Ni雙金屬催化劑表現(xiàn)出較好的協(xié)同作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察了Fe/Ni摩爾比對其活性的影響。結果表明:當Fe/Ni摩爾比為6/4時,氨分解活性最好,而且該雙金屬催化劑穩(wěn)定性良好。采用N_2物理吸附、X射線衍射(XRD)、H_2-程序升溫還原(H_2-TPR)和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HRTEM)對催化劑的物化性質、還原性能、微觀形貌等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活性較好的Fe-Ni雙金屬催化劑中,Fe與Ni形成尖晶石結構NiFe_2O_4,該結構有利于Fe和Ni的還原,即活性組分易恢復金屬態(tài),這可能是其活性較高的原因。
[Abstract]:Fe-CoCo-Fe-NiMo-Co-Mo-Ni bimetallic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equal volume impregnation method. The total metal content was 10 wk, the molar ratio of bimetallic was 1: 1g. The ammonia decomposition activity under plasma condition was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e-Ni bimetallic catalysts exhibited good synergistic effect.On this basis, the effect of Fe/Ni molar ratio on its activity was further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molar ratio of Fe/Ni is 6 / 4, the ammonia decomposition activity is the best, and the bimetallic catalyst has good stability.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reduction properties and micromorphology of the catalysts were studied by using NSP _ 2 physical adsorption X _ ray diffraction (XRD) and H2-TPRand HRTEM (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ife and Ni formed spinel structure NiFe2O4 in the Fe-Ni bimetallic catalyst with good activity. This structure was favorable to the reduction of Fe and Ni, that is, the active component was easy to recover the metal state, which may be the reason for its high activity.
【作者單位】: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催化化學與工程系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大連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473016,20673018)資助項目~~
【分類號】:O643.36;TQ116.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承玉;鉑錫雙金屬催化劑上烷烴反應特征的考察[J];應用化學;1984年04期
2 陳立班;蘇躍;彭漢;;用負載雙金屬催化劑合成聚醚[J];廣州化學;1993年03期
3 顧榜;金亞美;徐程;李金林;;鈷含量對鐵鈷雙金屬催化劑的費-托合成催化性能的影響[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5期
4 過中儒,史鴻鑫,徐慧珍;鈀系雙金屬催化劑的制備及其表面性質[J];催化學報;1993年01期
5 黃唯平,張書笈,關新新,吳世華,趙維君;負載鎳、銅雙金屬催化劑的表征及催化性能[J];天然氣化工;1996年02期
6 周婭芬,陳駿如,李瑞祥,趙松林,李賢均;水溶性含釕-鉑雙金屬催化劑催化鹵代芳香硝基化合物選擇性加氫[J];高等學;瘜W學報;2004年05期
7 張俊;李云平;王保玉;;雙金屬催化劑體系催化過氧化氫分解反應[J];化學研究;2011年01期
8 黃傳敬,鄭小明,費金華;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氣鎳-鈷雙金屬催化劑[J];應用化學;2001年09期
9 周婭芬;陳駿如;李賢均;;水溶性釕-鈀雙金屬催化劑催化鹵代芳香硝基化合物選擇性加氫[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4期
10 董玉環(huán);孟慶朝;吳樹新;周長山;;雙負載雙金屬催化劑催化芳香鹵化物水相脫鹵的研究[J];分子催化;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愛琴;李婉君;張磊磊;張濤;;含金雙金屬催化劑催化精細化學品的綠色合成[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1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2 孟慶朝;張鐵莉;周長山;董玉環(huán);;高嶺土負載雙金屬催化劑水相催化脫鹵的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四屆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5年
3 湯禹;戴翼虎;徐少丹;范杰;;限域合金作用提高金鈀雙金屬催化劑的熱穩(wěn)定性和抗氧化能力[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4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4 趙靜;馬紅;宋奇;高進;于維強;徐杰;;X型分子篩擔載的雙金屬催化劑用于丙三醇加氫裂解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1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5 劉洪陽;馬丁;孫軍明;包信和;;置換法制備AgAu/SBA-15雙金屬催化氧化一氧化碳[A];第十一屆全國青年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2007年
6 王瑞義;吳志偉;秦張峰;朱華青;王浩;董梅;樊衛(wèi)斌;王建國;;碳納米管負載金鈀雙金屬催化劑上甲醇選擇氧化制甲酸甲酯[A];第十四屆全國青年催化學術會議會議論文集[C];2013年
7 呂愛花;董園園;金明善;索掌懷;徐秀峰;安立敦;;金基雙金屬催化劑的制備及其對CO的催化氧化[A];第十三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8 楊玉霞;趙世芳;徐賢倫;;Pt-Cu雙金屬催化劑的乙酸催化燃燒性能研究[A];第五屆全國工業(yè)催化技術與應用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9 崔名全;張昭;黃學超;張明俊;;擔載雙金屬催化劑對Heck反應的作用[A];第九屆全國化學工藝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10 王松蕊;林偉;朱月香;謝有暢;陳經廣;;置換法制備的含Pd雙金屬催化劑[A];第十三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徐偉;氧化物表面負載Ti/Zr有機金屬催化劑及Pd/Cu雙金屬催化劑的制備和性能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
2 范琛;鎳基、釕基雙金屬催化劑上甲烷脫氫與苯加氫反應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3 劉杰;聚酯類生物降解材料制備及其反應動力學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曉琳;CH_4-CO_2重整反應鎳鈷雙金屬催化劑性能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2 董華;Pt-Sb雙金屬催化劑催化甘油氧化制備二羥基丙酮[D];華東理工大學;2016年
3 張宏;甘油氫解制備1,3-丙二醇Ir-Re雙金屬催化劑的結構調控[D];華東理工大學;2016年
4 劉雪景;活性炭負載鎳催化劑的制備及催化甲苯水蒸氣重整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6年
5 任重遠;新型磁性金屬有機骨架催化劑的制備及其Heck反應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6年
6 劉潔;雙金屬催化劑催化乙炔選擇加氫反應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6年
7 李培瑤;鉑基雙金屬催化劑的制備及其芳香硝基化合物加氫性能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6年
8 王英;用于苯甲醇氧化反應中的高效金基雙金屬催化劑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9 邢新峰;多孔雙金屬催化劑的制備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10 劉清港;金—鈀雙金屬催化劑的制備及其加氫性能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69839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1698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