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氣制低碳醇Cu基催化劑結構與性能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合成氣制低碳醇Cu基催化劑結構與性能的研究
【摘要】:低碳醇的經(jīng)濟價值很高,應用非常廣泛。低碳醇由于其燃燒充分,燃燒時排放的CO、NOx、烴類等較少可以用作環(huán)境友好替代燃料;而且它的辛烷值較高,防爆、抗震性能良好可用作燃料添加劑;同時低碳醇可以直接做化學品,也可以作為原料生產(chǎn)其他化學產(chǎn)品。在當前CO加氫合成低碳醇催化劑中最有前景的是改性的F-T合成催化劑,Co和Fe是其催化的活性組分。但是此類催化劑在性能和成本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所以研發(fā)性能良好經(jīng)濟的低碳醇催化劑仍然是當前的主要任務。石墨烯(Gr)是一種新興的二維材料,自身可以充當催化劑的載體。同時石墨烯比表面積大、導電性及導熱性較強,結構比較穩(wěn)定等特點使石墨烯負載的催化劑具有較優(yōu)良的催化活性。本文研究內(nèi)容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采用完全液相法制備CuZnAl催化劑并添加F-T組元Fe作為促進劑于固定床上進行評價,考察Fe以及超聲預處理對催化劑結構與性能的影響;另一部分運用浸漬法以新型材料石墨烯作為載體制備CuCoCe/Gr催化劑,考察石墨烯載體量以及Ce含量對催化劑結構以及合成低碳醇性能的影響,并對催化劑采用XRD、H2-TPR、NH3-TPD、氮吸附及XPS等表征手段進行表征,結合活性數(shù)據(jù)結果分析,得到了以下主要的結論:1.完全液相法制備的Fe促進的CuZnAl催化劑具有一定的合成低碳醇的能力,并且使醇分布向鏈增長的方向轉(zhuǎn)移,提高低碳醇的選擇性。2.添加Fe的CuZnAl催化劑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積和孔體積,C2+OH的選擇性較高。Fe含量的增加促使表面Cu/Zn和Al含量降低,致使甲醇的選擇性降低和烴類選擇性的提高。3.超聲波處理對催化劑的物相并未產(chǎn)生影響,但有利于催化劑孔徑的增加,使低碳醇的選擇性增加。4.超聲波處理的CuZnAl催化劑中加入適量Fe能改變催化劑中Cu物種與載體的結合力,增加催化劑的比表面積以及弱酸的量進而提高催化劑的CO轉(zhuǎn)化率和C2+OH的選擇性。5.石墨烯作為載體能提高Cu CoCe/Gr催化劑的比表面積,使催化劑更容易被還原,進而提高CO加氫合成低碳醇的選擇性,適量的石墨烯作為載體可以提高其乙醇的選擇性。石墨烯能限制催化劑碳鏈的增長,使產(chǎn)物中的醇分布集中在甲醇和乙醇。6.適量的Ce可以提高催化劑的Cu物種的分散度,有利于催化劑比表面積的增加,顯著改善催化劑的還原性能,進而促進醇活性位的生成。7.對于CuCoCe/Gr而言,孔徑越大越有利于反應分子在其孔道中擴散,使反應分子吸附于活性金屬。適宜的Ce含量可以改善催化劑的活性,增加低碳醇的選擇性以及乙醇的選擇性。
【學位授予單位】:太原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O643.36;TQ223.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郁正容;;小氮肥廠改產(chǎn)低碳醇設想方案[J];小氮肥設計技術;1987年06期
2 劉颯,汪賢來;低碳醇在鉀A型分子篩上的吸附脫水[J];化肥工業(yè);1996年01期
3 姜濤;李金來;;耐硫鉬系低碳醇合成催化劑研究進展[J];河北省科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4 陳元國;郝許峰;孫紹輝;孫培勤;;生物質(zhì)基合成氣制低碳醇模擬研究[J];當代化工;2012年10期
5 沈英;;一種由低碳醇合成丙烯的方法[J];乙醛醋酸化工;2013年06期
6 陳正華;;開發(fā)低碳醇合成技術、擴大山西汽油代用燃料與化工原料來源[J];煤炭化工設計;1986年03期
7 柴國墉;;合成氣直接合成低碳醇的工藝技術分析[J];天然氣化工(C1化學與化工);1988年04期
8 遠松月;汪景春;蔡水玉;;恒溫下分析合成低碳醇產(chǎn)物[J];分析化學;1988年06期
9 陳秀英;;合成氣制低碳醇技術研究獲科技進步獎[J];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1年03期
10 許世科,劉金堯,朱起明;低碳醇合成反應的中間物及其衍變動態(tài)研究[J];分子催化;1992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金堯;李東洲;高鴻錦;孫素琴;朱起明;;加溫加壓“原位”發(fā)射紅外檢測方法在研究合成低碳醇反應機理中的應用[A];全國第六屆分子振動光譜學術報告會文集[C];1990年
2 張偉;楊守斌;楊秀成;金楊福;寧文生;;浸漬順序?qū)uFe基催化劑低碳醇合成性能的影響[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12分會:催化化學[C];2014年
3 葛少輝;陸君;白永格;賀德華;;制備方法對Cu/ZrO_2催化CO加氫合成低碳醇性能的影響[A];第十一屆全國青年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2007年
4 士麗敏;屈戶超;;Zn改性的低碳醇合成用CuCo/CNTs催化劑研究[A];第八屆全國工業(yè)催化技術及應用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齊會杰;李德寶;楊成;李文懷;孫予罕;鐘炳;;Mn/Ni/K/MoS_2合成低碳醇催化劑的制備和性能[A];中國化工學會2003年石油化工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6 張鴻斌;董鑫;林國棟;梁雪蓮;李海燕;;CNT-促進CoCu催化劑上合成氣高效合成低碳醇[A];第十三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7 郭巖巖;武小滿;林國棟;張鴻斌;;CO加氫制低碳醇高效新型CoMo-基催化劑[A];第十三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8 郭強勝;毛東森;俞俊;韓璐蓬;盧冠忠;;用于合成氣制低碳醇的Ce改性的Cu-Fe催化劑的研究[A];第十八屆全國稀土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9 向明林;李德寶;肖海成;齊會杰;李文懷;鐘炳;孫予罕;;K/Ni/β-Mo_2C:一種高活性和高選擇性合成低碳醇催化劑[A];第十三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10 徐慧遠;儲偉;周俊;;CO加氫合成低碳醇用CuCo/SiO_2催化劑的反應性能研究[A];第五屆全國工業(yè)催化技術與應用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季德春;一氧化碳水合制低碳醇反應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2003年
2 王慧敏;合成氣制低碳醇銠基催化劑的設計合成、性能及生態(tài)環(huán)境效應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2年
3 黃利宏;合成氣催化轉(zhuǎn)化制低碳醇用新型催化劑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4 何代平;二氧化鋯基催化劑上合成低碳醇和酮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2004年
5 王憲貴;CO加氫合成低碳醇的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魯瑞麗;合成氣制低碳醇銅鐵基催化劑的研究[D];上海應用技術學院;2015年
2 韓濤;合成氣制低碳醇Cu-Co基催化劑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4年
3 張偉;CuFe基低碳醇合成催化劑制備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5年
4 潘東明;CuCo基催化劑用于合成氣制低碳醇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5 游向軒;碳納米管擔載的低碳醇合成CuCoCe催化劑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6年
6 劉超波;合成氣制低碳醇Cu基催化劑結構與性能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6年
7 王淑巖;低碳醇分離工藝技術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3年
8 劉迎;低碳醇—水體系的液液相行為及熱力學模擬[D];青島科技大學;2013年
9 羅向陽;湖南燁盛能源公司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湖南大學;2014年
10 鄒金鑫;轉(zhuǎn)化合成氣制取低碳醇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27609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1276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