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納米顆粒的生物回收方法、調控及其產物催化應用研究
本文關鍵詞:金納米顆粒的生物回收方法、調控及其產物催化應用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生物回收 金納米顆粒 鮑希瓦氏菌 生物吸附 吸附調控 對硝基苯酚
【摘要】:貴金屬金由于獨特的物理、化學和光學性能被廣泛應用于電子產品、傳感器、生物制藥等領域。經過多年開采,大部分含金礦源已從地下轉移到地上并以廢棄物的形式存在人們周圍,從廢棄物中回收貴金屬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微生物回收方法可實現(xiàn)廢棄物的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在回收領域備受關注。本課題提出用鮑希瓦氏菌生物回收金的思路,首先建立了回收金納米的方法,其次探討了回收過程的吸附行為及機理,在此基礎上考察了PEI層層自組裝引入氨基官能團提高吸附容量的有效性,最后探討了典型金納米顆粒產物催化環(huán)境污染物降解的性能。主要成果如下:(1)通過控制變量法研究了回收條件對金納米顆粒產物的影響。結果表明,鮑希瓦氏菌在以乳酸鈉為電子供體的條件下能將金離子以納米顆粒的形式回收。生物量和初始金離子濃度主要影響產物的尺寸及分散性,隨著生物量的增加,回收的金納米顆粒粒徑逐漸減小且分布更均勻。金離子濃度增大會導致產物粒徑的增加,且在高濃度時出現(xiàn)嚴重聚集現(xiàn)象。電子供體濃度主要影響還原反應的速率,而pH對產物形狀、尺寸及回收率影響較大。在優(yōu)選條件下(Cb=0.75 g/L,Cd=40 mmol/L,CAu=0.5 mmol/L,pH=5),回收率達到99%以上,產物粒徑主要分布在10-30 nm之間(85%)。(2)通過開展不同pH、溫度、濃度等條件下的吸附實驗,研究了鮑希瓦氏菌吸附金離子的行為和機理。結果顯示,鮑希瓦氏菌吸附金離子對pH值有較大依賴性,最佳pH值為3。在一定范圍內,升高溫度有利于細菌對金離子的吸附。基于濃度的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Freundlich方程能更好的擬合等溫吸附過程(30 oC),理論最大吸附容量為143.8mg/g。顆粒內擴散方程、傅里葉紅外光譜、X射線光電子能譜和官能團掩蔽分析結果表明,金離子與微生物表面吸附位點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限制吸附的關鍵步驟,吸附過程中起作用的為氨基、羧基、羥基官能團且其重要性為氨基羧基羥基。(3)通過聚乙烯亞胺(PEI)層層自組裝修飾鮑希瓦氏菌引入氨基官能團,考察了不同PEI修飾層數(shù)對提高吸附性能的有效性并采用響應曲面法優(yōu)化了其吸附條件。結果表明,PEI修飾可極顯著提高吸附容量(P0.001),其中一層PEI修飾吸附效果極顯著高于兩層和三層修飾(P0.001),吸附容量達到597.10 mg/g(為對照組4.03倍)。響應曲面優(yōu)化結果顯示,吸附過程影響因素的重要性為吸附劑用量初始金離子濃度pH。在優(yōu)化條件下(吸附劑用量0.38 g/L,pH 3.41,初始金離子濃度391.69 mg/L),理論最大吸附容量可達到727.34 mg/g,為未經修飾微生物的4.91倍。(4)通過將典型金納米顆粒產物應用于催化對硝基苯酚的降解,考察了尺寸、形狀及分散性對催化反應速率的影響。結果表明,產物R_1(5-20nm,球形,分散良好)、R_2(10-30nm,球形,分散良好)、R_3(10-50nm,不規(guī)則形狀,聚集)和R_4(25-100nm,球形、三角形、六邊形,分散良好)對應的催化反應速率常數(shù)分別為0.665、0.420、0.126和0.301 min~(-1),這說明尺寸較小的球形納米顆粒催化性能最好。
【關鍵詞】:生物回收 金納米顆粒 鮑希瓦氏菌 生物吸附 吸附調控 對硝基苯酚
【學位授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O614.123;TB383.1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緒論11-24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微生物法回收貴金屬概述12-18
- 1.2.1 生物回收貴金屬菌種資源12-13
- 1.2.2 生物還原貴金屬過程的影響因素13-15
- 1.2.3 生物吸附過程的研究進展15-18
- 1.3 調控增強生物回收的研究進展18-20
- 1.3.1 吸附過程的調控18-19
- 1.3.2 還原過程調控19-20
- 1.4 微生物回收金納米顆粒的應用20
- 1.5 本課題研究思路20-21
- 1.6 本課題研究目的及主要內容21-23
- 1.6.1 課題來源21-22
- 1.6.2 課題研究目標22
- 1.6.3 主要研究內容22-23
- 1.6.4 技術路線23
- 1.7 本章小結23-24
- 第二章 生物回收金納米顆粒的條件建立24-42
- 2.1 引言24-25
- 2.2 實驗部分25-28
- 2.2.1 實驗試劑25
- 2.2.2 實驗儀器25-26
- 2.2.3 菌種培養(yǎng)26
- 2.2.4 生物回收金納米顆粒的實驗26-27
- 2.2.5 表征方法27-28
- 2.3 結果與討論28-41
- 2.3.1 回收產物的驗證28-29
- 2.3.2 回收條件對產物的影響29-38
- 2.3.3 回收機理的分析38-40
- 2.3.4 討論40-41
- 2.4 本章小結41-42
- 第三章 鮑希瓦氏菌吸附金離子的行為及機理研究42-55
- 3.1 引言42
- 3.2 材料與方法42-44
- 3.2.1 實驗試劑42
- 3.2.2 實驗儀器42
- 3.2.3 菌種資源42-43
- 3.2.4 吸附實驗和金離子的測定43
- 3.2.5 吸附機理分析43-44
- 3.2.6 表征方法44
- 3.3 結果與討論44-54
- 3.3.1 吸附條件的影響44-46
- 3.3.2 鮑希瓦氏菌吸附金離子的等溫線模型46-48
- 3.3.3 鮑希瓦氏菌吸附金離子的動力學模型48-49
- 3.3.4 鮑希瓦氏菌吸附金離子的熱力學模型49-50
- 3.3.5 吸附機理分析50-54
- 3.4 本章小結54-55
- 第四章 PEI修飾鮑希瓦氏菌調控增強吸附容量的研究55-70
- 4.1 引言55
- 4.2 實驗部分55-58
- 4.2.1 實驗試劑55
- 4.2.2 實驗儀器55-56
- 4.2.3 菌種培養(yǎng)56
- 4.2.4 鮑希瓦氏菌的修飾方法56-57
- 4.2.5 修飾微生物吸附金離子的實驗57
- 4.2.6 響應曲面法57-58
- 4.2.7 表征方法58
- 4.3 結果與討論58-69
- 4.3.1 一層層自組裝修飾微生物的吸附等溫線58-59
- 4.3.2 響應曲面法回歸方程與分析59-63
- 4.3.3 響應曲面分析63-65
- 4.3.4 調控吸附機理分析65-67
- 4.3.5 討論67-69
- 4.4 本章小結69-70
- 第五章 二次生物金納米顆粒催化對硝基苯酚降解的應用70-78
- 5.1 引言70
- 5.2 實驗部分70-72
- 5.2.1 實驗試劑70-71
- 5.2.2 實驗儀器71
- 5.2.3 催化實驗71
- 5.2.4 對硝基苯酚濃度的測量71-72
- 5.3 結果與討論72-77
- 5.3.1 微生物回收金納米顆粒催化對硝基苯酚降解72-73
- 5.3.2 微生物回收金納米顆粒對對硝基苯酚降解動力學及機理73-75
- 5.3.3 討論75-77
- 5.4 本章小結77-78
- 結論與展望78-81
- 參考文獻81-89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89-90
- 致謝90-91
- 附件9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濤;李敏;沈福剛;張洪波;任淑霞;楊超;;原位形成的金納米顆粒對溶菌酶結構的影響[J];微納電子技術;2012年08期
2 郭薇,魏莉,張昕彤,白玉白;云母表面金納米顆粒單層膜的制備[J];高等學;瘜W學報;2001年12期
3 李迪,李景虹;2-巰基喹啉包裹的金納米顆粒的制備及其電化學性質[J];高等學;瘜W學報;2004年03期
4 付云芝;杜玉扣;楊平;李津如;江龍;;單分散、小粒徑金納米顆粒的形貌控制增長[J];中國科學(B輯 化學);2006年05期
5 楊振;楊曉寧;徐志軍;;金納米顆粒周圍水的結構和動力學性質的分子動力學模擬[J];物理化學學報;2008年11期
6 呂秉峰;李國平;羅運軍;;金納米顆粒的水相法合成及熒光性能[J];高等學;瘜W學報;2010年08期
7 王慧娟;薛晨陽;袁艷玲;;金納米顆粒制備及其光學特性研究[J];傳感技術學報;2011年01期
8 王國軍;姚瑰瑋;馬士禹;陳邦林;;不同還原劑對金納米顆粒合成的影響[J];化學世界;2011年03期
9 王健;王冬梅;李原芳;;半胱氨酸化學鍵合金納米顆粒用于氧化性小分子可視化測定的載體研究[J];科學通報;2011年15期
10 ;金納米顆粒在重金屬離子可視化檢測中取得新進展[J];中國西部科技;2011年2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薇;席時權;王海水;;金納米顆粒的組裝和結構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十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年
2 張超;張丫丫;肖宜明;董振超;徐文;;金納米顆粒熒光光譜特性研究[A];中國真空學會2012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3 張彩榮;曹淑妍;劉珍杰;馬士禹;張云艷;陳邦林;;微納氬、氮氣泡對檸檬酸鈉合成金納米顆粒的影響[A];中國化學會第十四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第1分會:表面界面與納米結構材料[C];2013年
4 喬金菊;劉麗峰;王旭;姜宏偉;鄭鵡;賀淑麗;;金納米顆粒的制備及其光學性質研究[A];2009中國功能材料科技與產業(yè)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9年
5 王乙潛;梁文雙;;金納米顆粒的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研究[A];2009中國功能材料科技與產業(yè)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9年
6 史巍;魯聞生;江龍;;尺寸可控的雙溶性金納米顆粒的制備[A];中國化學會第十二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劉珍杰;王國軍;馬士禹;張云艷;陳邦林;;不同還原劑對金納米顆粒合成的影響[A];中國化學會第十三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8 田月;趙玉云;崔燕;蔣興宇;;具有獨特活性的金納米顆粒的合成及其抗菌機制的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4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9 冷飛;李英;甄淑君;李原芳;;基于金納米顆粒的等離子體共振吸收測定阿莫西林[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9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10 張彩榮;吳善超;曹淑妍;馬士禹;張云艷;陳邦林;;微納氫氣泡制備金納米顆粒[A];中國化學會第十四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第1分會:表面界面與納米結構材料[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記者 李林旭;納米科技領域的“黃金熱”[N];中國黃金報;2013年
2 本報記者 馮衛(wèi)東 鄭曉春;有無肺癌一“聞”便知[N];科技日報;2009年
3 秀 田;帶金病毒“間諜”刺探細胞情報[N];大眾科技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元;多層殼包覆的功能化金納米顆粒在生物醫(yī)學及液晶器件中的應用[D];浙江大學;2015年
2 劉迪龍;金納米顆粒有序結構的界面自組裝及其電磁場耦合增強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年
3 莊強;金納米顆粒的靜電自組裝及其在界面可控成膜中的應用[D];西北工業(yè)大學;2015年
4 易姿;基于金納米顆粒和核酸的生物傳感新方法的研究[D];湖南大學;2014年
5 趙婧;基于金納米顆粒構建新型生物傳感器的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6 柴芳;基于金納米顆粒生物探針的制備及其檢測重金屬離子的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吳西;金納米顆粒的光學性質及其用于細胞標記和腫瘤治療[D];復旦大學;2012年
8 郭俊宏;碳化硅及金納米顆粒表面結構誘導的熒光特性及其應用[D];南京大學;2014年
9 成婧;金納米顆粒的合成及其在單粒子水平上的成像技術開發(fā)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10 魏琳;功能金納米材料的合成、應用及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的開發(fā)[D];湖南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仇昕;金納米顆粒的合成及其光學性質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2 郝勇敢;二氧化鈦基復合催化劑的結構設計及性能調控[D];安徽理工大學;2016年
3 張友琴;金納米顆粒陣列后處理的研究[D];東北大學;2014年
4 辛艷;表面親疏水性質漸變的球形金納米顆粒調節(jié)樹突狀細胞成熟的初步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5 白志軍;熒光能量共振轉移法研究牛血清蛋白部分肽段和水相金納米顆粒的相互作用[D];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16年
6 吳|,
本文編號:111470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1114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