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野生淡水魚類中塑料及有機磷塑料添加劑污染
發(fā)布時間:2020-06-08 02:59
【摘要】:塑料具有耐腐蝕、輕質便攜、成本低等特點,因而被廣泛用于制造各種生活和工業(yè)用品。然而,由于缺乏完善的回收和處理機制,塑料制品經廢棄后進入環(huán)境。塑料在環(huán)境中降解緩慢,且可能被生物誤食,造成危害。珠江三角洲既是華南重要的淡水生態(tài)系統(tǒng),也是我國重要的塑料制造業(yè)中心。本論文研究了珠江流域九種食用野生淡水魚類,包括鰱魚、草魚、廣東魴、赤眼鱒、鯪魚、鯉魚、鯽魚、福壽魚和烏鱧中塑料分布、形態(tài)、成分等特征,通過種間差異、季節(jié)差異和空間差異等探討影響魚類中塑料污染的因子。此外,還初步研究了野生魚類中磷酸三(2-氯乙基)酯(TCEP)、磷酸三(2-氯丙基)酯(TCPP)、磷酸三(1,3-二氯異丙基)酯(TDCPP)等12種常見有機磷酸酯(OPEs)類塑料添加劑的富集。本研究結果可為珠江水系塑料和有機磷酸酯污染物的生態(tài)風險評估提供基礎數據。主要研究結論如下:(1)50.5%的野生魚(n=279)胃腸道(GITs)中含有塑料顆粒,平均豐度為7.0±23.8粒/條;其中纖維狀塑料占比最高(49.2%),其次為碎片狀(37.5%)、薄膜狀(11.2%)和球粒狀塑料(2.1%);塑料顆粒顏色以透明為主(57.1%);利用顯微紅外光譜(μ-FTIR)共鑒定出20種塑料成分,其中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37.2%)、聚乙烯(PE,23.1%)、乙烯-丙烯共聚物(PE-PP,21.7%)和聚丙烯(PP,10.5%)為主。(2)野生魚中塑料顆粒的分布表現(xiàn)出明顯的種間差異。福壽魚塑料顆粒的檢出率(75.0%)和豐度(27.4±54.0粒/條)均最高,且顯著高于其他魚類(p0.05),烏鱧(25.0%,0.4±0.8)和鯉魚(15.8%,0.2±0.4)檢出率和豐度最低;除赤眼鱒以碎片狀和PE-PP聚合體為主外,其余魚種中的塑料都以纖維狀PET為主;雜食性魚類中塑料豐度普遍高于濾食、草食和肉食性魚類,底層棲息的魚類中塑料豐度也普遍高于中下層和表層水體中棲息的魚類,說明食物組成是魚類腸道中塑料的重要來源;魚類GITs中的塑料豐度呈現(xiàn)出季節(jié)差異,干季塑料豐度普遍高于雨季,但塑料的顏色、形狀和聚合物成分組成沒有明顯的季節(jié)差異,說明珠江流域地區(qū)排放的塑料廢物種類季節(jié)性變化不大。(3)除TPP和TDBPP未檢出外,其余10種OPEs檢出率為46.9(TDCPP)~86.5(TBEP)%,∑_(10)OPEs濃度為3.04-107.38 ng/g脂重(lw),平均濃度為25.86±19.02 ng/g lw,主要為TCPP、EHDPP、TBEP和TCEP。福壽魚中∑_(10)OPEs最高(平均濃度37.91ng/g lw),主要為EHDPP,鯽魚中則主要為TCEP,赤眼鱒、鯪魚、鰱魚和廣東魴中均主要為TCPP,∑_(10)OPEs濃度存在種間差異。TEP、TCEP、EHDPP和TCP的濃度與魚類體長呈現(xiàn)負相關,TCEP和TCP的濃度與魚類體重呈現(xiàn)負相關,說明有機磷酸酯可能存在生物生長稀釋效應,也可能與代謝作用相關。
【圖文】:
圖 2.1 研究區(qū)示意圖及采樣點Figure 2.1 Sketch map of the study area with sampling sites魚類樣品采集于西江(R1, 肇慶市端州區(qū))、北江(R2, 清遠市石角鎮(zhèn))、珠江(R3, 佛山市三水區(qū))、珠江主干市區(qū)段(R4-5,白鵝潭和中大碼頭)和東江
圖 3.1 淡水魚腸道內塑料碎屑的照片b:碎片狀;c:纖維狀;d,e:纖維球; f,g:薄膜狀;h,,i:球粒狀;比例尺:Figure 3.1 Photograph of the plastic debris observed in the GITs of the freshwater fisa,b: fragment; c: fiber; d,e: tangled filament balls; f,g: film; h,i:sphere; scale bar: 1m在本研究中,珠江流域野生魚類腸道中(n=279)塑料碎屑的檢出率為 5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X52
【圖文】:
圖 2.1 研究區(qū)示意圖及采樣點Figure 2.1 Sketch map of the study area with sampling sites魚類樣品采集于西江(R1, 肇慶市端州區(qū))、北江(R2, 清遠市石角鎮(zhèn))、珠江(R3, 佛山市三水區(qū))、珠江主干市區(qū)段(R4-5,白鵝潭和中大碼頭)和東江
圖 3.1 淡水魚腸道內塑料碎屑的照片b:碎片狀;c:纖維狀;d,e:纖維球; f,g:薄膜狀;h,,i:球粒狀;比例尺:Figure 3.1 Photograph of the plastic debris observed in the GITs of the freshwater fisa,b: fragment; c: fiber; d,e: tangled filament balls; f,g: film; h,i:sphere; scale bar: 1m在本研究中,珠江流域野生魚類腸道中(n=279)塑料碎屑的檢出率為 5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X5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鐘長文;黎鎮(zhèn)非;賈鵬龍;郭耀全;梁慧君;;室內環(huán)境中的有機磷酸酯及環(huán)境毒理研究[J];科學家;2017年02期
2 薛壽征,李穎,周志俊;改進急性重癥有機磷酸酯中毒治療概述[J];化工勞動保護(工業(yè)衛(wèi)生與職業(yè)病分冊);1995年01期
3 高鳳蘭,丁振
本文編號:270242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0242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