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化工論文 >

微生物燃料電池陽極的制備及其在慶大霉素檢測中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3-25 11:31
【摘要】:微生物燃料電池是利用微生物將有機的化學能轉化成電能的裝置,具備構造簡單、成本低廉、環(huán)境友好等特點。因此,微生物燃料電池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感器在環(huán)境、醫(yī)藥等領域,引起了普遍的關注。由于其傳感特性受限于產電性能,因此,如何增強產電性能成為研究微生物燃料電池的關鍵要素。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產電性能主要取決于電子的傳遞速率,而電子從微生物傳遞至電極表面的阻力是影響電子傳遞速率的重要因素。陽極作為微生物燃料電池中直接與產電細菌接觸的重要部件,其材料的性質與表面結構直接影響了細菌的吸附量、電子傳遞效率和氧化反應情況等,決定著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產電性能。本文采用層層自組裝技術,制備不同納米結構材料修飾陽極,研究其對微生物燃料電池產電性能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構建基于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生物傳感器用于抗生素檢測。主要研究內容有:1.采用層層自組裝技術,在ITO電極表面修飾聚電解質碳納米管/聚烯丙基胺的鹽酸鹽,增大了電極的比表面積。實驗結果表明,修飾后的電極明顯提高了電池的產電性能,微生物燃料電池的電流密度由0.266μA/cm~2提高到3.87μA/cm~2,功率輸出密度由4.63 m W/m2增加到5.98m W/m2,能夠有效地促進希瓦氏菌電子傳遞效率。2.采用層層自組裝技術,在ITO電極表面修飾了碳納米管/聚苯胺復合多層膜。研究不同修飾層數對微生物燃料電池產電性能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基于(CNTs/PANI)12-ITO電極的微生物燃料電池的功率密度比空白ITO電極電池提高了29.1%。3.構建基于(CNTs/PANI)12-ITO電極的微生物燃料電池生物傳感器,以E.coli 25922作為傳感接收元件,考察傳感器對不同濃度慶大霉素的響應情況。研究結果表明,傳感器最低檢測限為0.25 m M。
[Abstract]:Microbial fuel cell is a device that uses microorganism to convert organic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 energy.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mple structure, low cost and friendly environment. Therefore, microbial fuel cell as a new sensor in environment, medicine and other fields,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Because its sensing characteristics are limited by the power generation performance, how to enhance the power generation performance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in the study of microbial fuel cells. The electricity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microbial fuel cell mainly depends on the electron transfer rate, and the resistance of electron transfer from microorganism to electrode surfac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electron transfer rate. Anod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microbial fuel cell which is in direct contact with electricity-producing bacteria. The properties and surface structure of anode directly affect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electron transfer efficiency and oxidation reaction of bacteria, and so on. It determines the electricity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microbial fuel cell. In this paper, layer-by-layer self-assembly technique was used to prepare the modified anode with different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and the effect of the anode on the electricity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microbial fuel cell was studied. On this basis, a biosensor based on microbial fuel cell was constructed for antibiotic detection.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1. The surface area of polyelectrolyte carbon nanotubes / polyallylamine hydrochloride was modified on the surface of ITO electrode by layer-by-layer self-assembly technique, and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the electrode was increas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ified electrode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the cell. The current density of microbial fuel cell is increased from 0.266 渭 A / cm~2 to 3.87 渭 A / cm~2, power output density from 4.63 m W/m2 to 5.98 m W 路m ~ 2, and the current density of microbial fuel cell increases from 0.266 渭 A / mol to 3.87 渭 A / cm~2, power output density. It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electron transfer efficiency of Shiva. 2. Carbon nanotubes / Polyaniline composite multilayer film was modified on the surface of ITO electrode by layer-by-layer self-assembly techniqu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modification layers on the electricity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microbial fuel cell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wer density of microbial fuel cell based on (CNTs/PANI) 12-ITO electrode is 29.1% higher than that of blank ITO electrode cell. A microbial fuel cell biosensor based on (CNTs/PANI) 12-ITO electrode was constructed. The response of the biosensor to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gentamicin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E.coli 25922 as the sensor receiving ele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nimum detection limit of the sensor is 0.25 m 路m ~ (- 1).
【學位授予單位】:華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TM911.4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連靜;馮雅麗;李浩然;杜竹瑋;;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研究進展[J];過程工程學報;2006年02期

2 連靜;馮雅麗;李浩然;劉志丹;周良;;直接微生物燃料電池的構建及初步研究[J];過程工程學報;2006年03期

3 關毅;張鑫;;微生物燃料電池[J];化學進展;2007年01期

4 洪義國;郭俊;孫國萍;;產電微生物及微生物燃料電池最新研究進展[J];微生物學報;2007年01期

5 丁平;邵海波;劉光洲;段東霞;麻挺;陳嗣俊;王建明;張鑒清;;應用需鹽脫硫弧菌的微生物燃料電池發(fā)電研究(英文)[J];電化學;2007年02期

6 園丁;;微生物燃料電池:既處理污水又發(fā)電[J];污染防治技術;2007年03期

7 劉登;劉均洪;劉海洲;;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研究進展[J];化學工業(yè)與工程技術;2007年05期

8 張廣柱;劉均洪;;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和應用方面的最新進展[J];化學工業(yè)與工程技術;2008年04期

9 孫健;胡勇有;;廢水處理新理念——微生物燃料電池技術研究進展[J];工業(yè)用水與廢水;2008年01期

10 王萬成;陶冠紅;;微生物燃料電池運行條件的優(yōu)化[J];環(huán)境化學;200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顧忠澤;吳文果;;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5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2 趙峰;;來自廢水的能量-微生物燃料電池[A];2010年海峽兩岸環(huán)境與能源研討會摘要集[C];2010年

3 李正龍;劉紅;孔令才;韓梅;;可利用空間基地有機廢物的微生物燃料電池預研[A];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第16屆空間生命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4 孫健;;廢水處理新理念——微生物燃料電池技術研究進展[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一)[C];2007年

5 趙峰;;微生物燃料電池的電子傳遞及電極反應研究[A];廣東省科協(xié)資助學術會議總結材料[C];2010年

6 付玉彬;;海底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和應用[A];廣東省科協(xié)資助學術會議總結材料[C];2010年

7 孔曉英;李連華;李穎;楊改秀;孫永明;;葡萄糖濃度對微生物燃料電池產電性能的影響[A];廣東省科協(xié)資助學術會議總結材料[C];2010年

8 袁勇;莊莉;周順桂;;盤管式微生物燃料電池的構建及其應用[A];廣東省科協(xié)資助學術會議總結材料[C];2010年

9 喻玉立;袁用波;胡忠;;產電菌的選育及其在微生物燃料電池中的應用[A];廣東省科協(xié)資助學術會議總結材料[C];2010年

10 陳禧;王煒;彭香琴;劉宇波;幸毅明;;微生物燃料電池結構與材料研究進展[A];2013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八卷)[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微生物燃料電池處理污水發(fā)電兩不誤[N];中國環(huán)境報;2005年

2 記者 符王潤 通訊員 曾曉舵 李潔尉 劉靜;微生物燃料電池有很大挖掘空間[N];廣東科技報;2010年

3 蕭瀟;微生物燃料電池:處理污水發(fā)電兩不誤[N];中國煤炭報;2005年

4 記者 毛黎;微生物燃料電池技術又推進一步[N];科技日報;2006年

5 紀振宇;微生物燃料電池為汽車節(jié)能環(huán)保提供解決方案[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趙亞平;蝦兵蟹將派上新用場[N];科技日報;2007年

7 張芮;希臘從芝士副產品中回收能源[N];中國石化報;2010年

8 常麗君;高空“超級細菌”可成發(fā)電新能源[N];科技日報;2012年

9 編譯 楊孝文;微生物機器人吃蒼蠅發(fā)電[N];北京科技報;2006年

10 記者 陳勇;美科學家開發(fā)出微生物燃料電池[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杰勛;產電微生物菌種的篩選及其在微生物燃料電池中的應用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2 陶琴琴;微生物燃料電池同步脫氮除磷及產電性能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3 徐磊;微生物燃料電池PB/rGO陰極材料及導電膜自清潔性能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4 臧國龍;基于微生物燃料電池的復雜廢棄物處置及光電催化制氫[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5 代瑩;銀/鐵—碳基復合體作為微生物燃料電池陰極的性能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6年

6 龔小波;微生物燃料電池高效電極與界面設計強化產電特性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7 孫哲;光催化型微生物燃料電池產電特性及對污染物去除研究[D];東華大學;2016年

8 程建萍;微生物燃料電池陰極的功能拓展及機理分析[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5年

9 孫彩玉;基于BES污水處理—產能研究及微生物群落結構解析[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6年

10 杜月;生物陰極微生物燃料電池特性及其與光催化耦合模式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鑫;復合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2 周秀秀;微生物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雙核酞菁鈷的結構及性能優(yōu)化[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3 黃麗巧;基于微生物燃料電池技術的同步除碳、硝化/反硝化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4 印霞h,

本文編號:244693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uagong/244693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cf7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