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組合混料設計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優(yōu)化研究
本文選題:混料設計 + 高性能混凝土 ; 參考:《硅酸鹽通報》2017年11期
【摘要】:為了更加科學合理地進行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研究各個組分對高性能混凝土的影響,將水泥、礦粉、粉煤灰視為一組總質量不變的混料,細集料和粗集料視為另一組混料,通過組合設計分析了礦物摻合料、水泥、砂率的混料效應,同時得到了以坍落度和抗壓強度為目標的回歸方程,實現(xiàn)了配合比的優(yōu)化設計。結果表明,為了得到工作性和抗壓強度都較好的高性能混凝土,礦物摻合料的摻量和砂率均不宜過大。礦粉比粉煤灰先發(fā)揮強度作用,后期水泥與礦粉對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影響較大。砂率的增大對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影響較小,但會使高性能混凝土的坍落度先增加后降低。粉煤灰和礦粉的增加均會使高性能混凝土的坍落度增加。研究結論能夠為高性能混凝土礦物摻合料、砂率的選擇和配合比設計提供參考依據(jù)。
[Abstract]:In order to design the mix ratio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more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the influence of each component on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is studied. Cement, mineral powder and fly ash are regarded as a group of mixtures with constant total quality. Fine aggregate and coarse aggregate are regarded as another group of mixtures. The mixing effects of mineral admixture, cement and sand ratio are analyzed by combination design. At the same time,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 aiming at slump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are obtained, and the optimum design of mix ratio is real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order to obtain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with good workability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the content of mineral admixture and sand ratio should not be too large. Ore powder first exerts strength effect than fly ash, and cement and ore powder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in the later stage. The increase of sand ratio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but it will make the slump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increase first and then decrease. The increase of fly ash and mineral powder will increase the slump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mineral admixture, sand ratio and mix ratio design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作者單位】: 河北工業(yè)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309073) 河北省高等學?茖W技術研究項目(ZD2014099)
【分類號】:TU52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建華;蔡基偉;周明凱;;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與發(fā)展現(xiàn)狀[J];國外建材科技;2006年03期
2 高柯;孟云芳;;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與發(fā)展[J];中國建材科技;2010年03期
3 徐偉蓮;孫新林;;淺談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與發(fā)展[J];科技傳播;2011年04期
4 湛陽;;高性能混凝土的應用與發(fā)展[J];銅仁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5 何聰;汪鵬飛;;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現(xiàn)狀[J];農家科技;2011年04期
6 馮國平;;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解析及應用研究[J];民營科技;2011年07期
7 徐軍平;宋平根;;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工程應用[J];現(xiàn)代裝飾(理論);2011年05期
8 劉慶淳;;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與應用[J];建材世界;2011年06期
9 王永強;;高性能混凝土技術特點總結[J];民營科技;2012年03期
10 徐智文;;淺談高性能混凝土[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2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松偉;張萍;;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15卷)[C];2011年
2 馬新偉;朱衛(wèi)中;鈕長仁;;高性能混凝土在部分約束條件下開裂的可能性預測[A];全國高強與高性能混凝土及其應用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劉連新;;西部高海拔、高寒地區(qū)高性能混凝土及技術研究[A];全國高強與高性能混凝土及其應用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陶文娟;馬玉柱;;現(xiàn)代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與發(fā)展[A];科學時代——2014科技創(chuàng)新與企業(yè)管理研討會論文集上(科技創(chuàng)新)[C];2014年
5 王成啟;張悅然;;海工自密實高性能混凝土在工程中的應用[A];“第四屆全國特種混凝土技術”學術交流會暨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混凝土質量專業(yè)委員會2013年年會論文集[C];2013年
6 李書惠;肖文;;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應用[A];全國高強與高性能混凝土及其應用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李杰;任曉丹;楊衛(wèi)忠;;高性能混凝土雙軸受壓試驗研究[A];全國高強與高性能混凝土及其應用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雷元新;周紹纓;冼偉華;李奇遜;;高強度與自密實高性能混凝土研究方法的探討[A];全國高性能混凝土和礦物摻合料的研究與工程應用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9 楊荔;;普通強度等級的高性能混凝土[A];全國高性能混凝土和礦物摻合料的研究與工程應用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10 晁鵬飛;鄭建嵐;羅素蓉;;高性能混凝土熱學性能有限元分析[A];第15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Ⅰ冊)[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江志學 王佶 盧哲安;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應用與展望[N];中華建筑報;2010年
2 曉鐘;江西贛州瑞康公司開始生產(chǎn)高性能混凝土[N];中國建材報;2011年
3 覃維祖;高性能混凝土的回顧與展望[N];中國建材報;2013年
4 本報記者 武春麗;兩部委聯(lián)推高性能混凝土[N];中國建設報;2014年
5 河北路橋技術開發(fā)公司 劉曉;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選用及配合比設計[N];河北經(jīng)濟日報;2014年
6 曉剛;高性能混凝土和外墻外保溫材料的未來發(fā)展方向[N];中國建材報;2013年
7 協(xié)文;高性能混凝土(HPC)在我國的應用[N];中國建材報;2013年
8 張瀟雅 平遙縣房地產(chǎn)管理局;發(fā)展綠色混凝土之我見[N];晉中日報;2011年
9 覃維祖;我國制約高性能混凝土發(fā)展的因素[N];中國建材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耿碧瑤;利用福建尤溪鉛鋅尾礦制備高性能混凝土摻合料[D];北京科技大學;2016年
2 王珍;高性能混凝土建筑火災燒損試驗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3 王沖;特超強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備及其結構與性能研究[D];重慶大學;2005年
4 周立霞;西北戈壁地區(qū)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D];蘭州交通大學;2011年
5 劉佳;利用密云尾礦廢石制備高性能混凝土的基礎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素梅;雙摻礦物摻合料高性能混凝土的強度與收縮性能試驗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2 王亞民;納米ZnO抗菌高性能混凝土性能試驗研究[D];寧夏大學;2016年
3 鄧穗;高溫后典型高性能混凝土的再堿化修復研究[D];廣州大學;2016年
4 李松濤;寒冷地區(qū)海洋環(huán)境下高性能混凝土合理配合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7年
5 馬鑫;高性能混凝土的滲透性研究[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7年
6 李倩;C80高性能混凝土微結構高溫損傷演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7年
7 張蕊;非洲干旱地區(qū)天然火山灰高性能混凝土內養(yǎng)護技術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7年
8 杜帆;高性能混凝土高溫熱變形試驗及熱應力模擬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7年
9 趙世壯;高性能混凝土質量控制和強度評定的試驗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年
10 蔣勝暉;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在結構工程中的應用[D];湖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00275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uagong/2002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