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堿納米粒子的制備及其在聚砜分離膜應用中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甜菜堿納米粒子的制備及其在聚砜分離膜應用中的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兩親性共聚物 分子設計 共混膜 親水性 抗污染性
【摘要】:聚砜(PSF)是目前常用的分離膜材料。然而,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由于PSF本身疏水性較強,容易吸附有機雜質(zhì)而導致膜污染。因此,對PSF膜進行親水防污改性顯得極為重要。甜菜堿是一種兩性離子,研究發(fā)現(xiàn),甜菜堿及其衍生物具有優(yōu)異的抗污染性,但是,其有機內(nèi)鹽結構不易與疏水性膜材料共溶。因此,本研究通過制備一種兩親性共聚物,在溶劑中自組裝形成核層為甜菜堿,殼層為疏水結構的甜菜堿納米粒子,從而回避甜菜堿在有機基質(zhì)中的嚴重分相問題。然后,將其作為膜改性劑,與PSF共混/相轉(zhuǎn)化制備PSF復合分離膜,考察了甜菜堿納米粒子對PSF分離膜結構及性能的影響。具體的研究內(nèi)容和主要結論如下:采用原子轉(zhuǎn)移自由基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LMA)、甲基丙烯酸十六酯(HMA)為第一單體,制備出大分子引發(fā)劑PLMA-Br和PHMA-Br。之后以上述引發(fā)劑引發(fā)第二單體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聚合,制備得到一系列兩親性嵌段共聚物,通過共聚物與丙磺酸內(nèi)酯的季銨鹽化,在二甲基乙酰胺中得到了核層為甜菜堿,殼層為疏水結構的甜菜堿納米粒子膠束poly(LMA-co-SBMA)。該膠束在氘代水中成功地進行了親疏轉(zhuǎn)換,結構發(fā)生翻轉(zhuǎn),制得核層為疏水結構,殼層為甜菜堿的甜菜堿納米粒子膠束。將poly(LMA-co-SBMA)與PSF共混/相轉(zhuǎn)化制備了PSF復合分離膜。水接觸角和水滲透通量測試表明,poly(LMA-co-SBMA)的加入提高了PSF分離膜的親水性,水滲透通量顯著增加,在保持截留率不變的條件下,由原膜92.17 L/m2·h可增加到174.50 L/m2·h,提高一倍左右;截留率均在90%以上,說明制備的分離膜為超濾膜。掃描電鏡觀察發(fā)現(xiàn),poly(LMA-co-SBMA)與PSF相容性良好,隨著膜中納米粒子含量的增加,共混膜的斷面孔孔徑增大,孔結構由指狀孔向蜂窩狀孔發(fā)展。水滲透通量恢復率以及靜態(tài)蛋白吸附等測試發(fā)現(xiàn),復合分離膜表面吸附的蛋白數(shù)量與純PSF膜相比,明顯降低,蛋白很容易被清洗除去,表明poly(LMA-co-SBMA)有效地提高了膜的抗蛋白質(zhì)污染能力?刮⑸镂綔y試發(fā)現(xiàn),復合分離膜對大腸桿菌(E.coli)也表現(xiàn)出良好的抗吸附能力。綜上所述,本研究闡述了一種兩親性嵌段共聚物共混改性PSF分離膜的新方法,通過設計、合成兩親性甜菜堿納米粒子膜改性劑,有效地提高了PSF復合分離膜的綜合性能,為聚合物膜材料的親水防污化改性提供了一條有效可行的方法。
【關鍵詞】:兩親性共聚物 分子設計 共混膜 親水性 抗污染性
【學位授予單位】: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Q051.893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緒論10-21
- 1.1 膜與膜分離技術10-13
- 1.1.1 引言10
- 1.1.2 膜分離技術概述10-12
- 1.1.3 膜的污染及控制方法12-13
- 1.2 膜材料改性方法13-15
- 1.2.1 表面涂覆改性13-14
- 1.2.2 表面接枝改性14
- 1.2.3 共混改性14-15
- 1.3 關于兩親性共聚物的研究15-18
- 1.3.1 基于兩親性共聚物的膜與膜過程15-17
- 1.3.2 兩親性共聚物的分子設計與合成17-18
- 1.4 本論文研究目的與內(nèi)容18-21
- 1.4.1 課題的提出與意義18
- 1.4.2 研究思路和實驗方案18-19
- 1.4.3 主要研究內(nèi)容19-21
- 第2章 試驗材料與研究方法21-31
- 2.1 試驗試劑與儀器設備21-23
- 2.1.1 試驗試劑21-22
- 2.1.2 儀器設備22-23
- 2.2 實驗部分23-25
- 2.2.1 試劑及原料的處理23-24
- 2.2.2 甜菜堿納米粒子的合成24-25
- 2.2.3 聚砜分離膜的制備25
- 2.3 甜菜堿納米粒子的表征方法25-26
- 2.3.1 核磁共振波譜分析26
- 2.3.2 動態(tài)光散射分析26
- 2.4 聚砜分離膜的結構與性能表征26-30
- 2.4.1 膜表面親水性測試26-27
- 2.4.2 膜性能測試27-28
- 2.4.3 BSA靜態(tài)等溫吸附測試28-29
- 2.4.4 膜抗微生物吸附評價29
- 2.4.5 膜形態(tài)結構測試29-30
- 2.5 本章小結30-31
- 第3章 兩親性甜菜堿納米粒子的制備與表征31-44
- 3.1 引言31
- 3.2 大分子引發(fā)劑的合成與表征31-36
- 3.2.1 反應溫度對大分子引發(fā)劑合成的影響31-34
- 3.2.2 反應時間對大分子引發(fā)劑合成的影響34-36
- 3.3 兩親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與表征36-38
- 3.3.1 poly(LMA-co-DMAEMA)的合成與表征36-37
- 3.3.2 poly(HMA-co-DMAEMA)的合成與表征37-38
- 3.4 甜菜堿納米粒子的合成與表征38-43
- 3.4.1 兩親性嵌段共聚物的溶解性38-39
- 3.4.2 甜菜堿納米粒子的粒度分布39-41
- 3.4.3 甜菜堿納米粒子的親疏轉(zhuǎn)換41-43
- 3.5 本章小結43-44
- 第4章 納米粒子對PSF分離膜結構和性能的影響44-60
- 4.1 引言44
- 4.2 納米粒子對PSF分離膜表面親水性的影響44-49
- 4.2.1 無機鹽對PSF分離膜表面親水性的影響44-46
- 4.2.2 膜表面親水性測試結果及分析46-49
- 4.3 納米粒子對PSF分離膜滲透性能的影響49-53
- 4.3.1 膜純水滲透通量測試結果及分析49-50
- 4.3.2 膜蛋白截留性能測試結果及分析50-51
- 4.3.3 膜通量恢復性能測試結果及分析51-53
- 4.4 納米粒子對PSF分離膜靜態(tài)BSA吸附的影響53-54
- 4.5 納米粒子對PSF分離膜抗菌吸附的影響54-56
- 4.5.1 分離膜表面抗菌性的構建與評價54-55
- 4.5.2 膜抗菌吸附性能測試結果及分析55-56
- 4.6 納米粒子對PSF分離膜形態(tài)的影響56-58
- 4.6.1 poly(LMA-co-SBMA)/PSF復合分離膜的形態(tài)結構56-57
- 4.6.2 反“荷葉效應”57-58
- 4.7 本章小結58-60
- 結論60-62
- 參考文獻62-70
- 致謝7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可從海水制取工業(yè)用純凈水的分離膜[J];科技導報;1987年04期
2 于德才,洪廣言;無機分離膜的進展[J];膜科學與技術;1990年04期
3 鄭世沛;;工業(yè)分離膜的開發(fā)和應用趨勢[J];材料導報;1990年01期
4 卓宗一;;分離膜技術[J];化學世界;1991年04期
5 張華民,王志群;無機分離膜的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前景——Ⅰ.無機分離膜的制備與表征[J];無機材料學報;1993年01期
6 張有謨;分離膜的應用現(xiàn)狀及前景[J];現(xiàn)代化工;1995年07期
7 陳觀文;日本分離膜產(chǎn)業(yè)的現(xiàn)狀(二)[J];膜科學與技術;1996年04期
8 袁文輝,葉振華;無機分離膜的進展[J];廣東化工;1996年02期
9 黃永前,鄭昌瓊;無機分離膜與環(huán)境保護[J];環(huán)境工程;1998年02期
10 鄭領英;膜分離與分離膜[J];高分子通報;1999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譚士賓;宋新生;方亞峰;倪志偉;譚文鋒;;化工分離膜的研制開發(fā)[A];膜分離技術在石油和化工行業(yè)中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劉衛(wèi);;新型氧化物-金屬混合導體氫分離膜的制備與研究[A];第七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第7分冊)[C];2010年
3 汪錳;吳禮光;莫劍雄;高從X&;;氧化還原引發(fā)接枝—填充聚合制備環(huán)境響應型分離膜[A];第三屆全國化學工程與生物化工年會論文摘要集(上)[C];2006年
4 孟廣耀;董強;劉杏芹;彭定坤;;無機多孔分離膜的若干新進展[A];中國膜科學與技術報告會論文集[C];2003年
5 馬艷勛;張鑫巍;栗廣勇;;有機蒸氣分離膜的工業(yè)應用[A];膜分離技術在石油和化工行業(yè)中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王娟;王孝軍;張剛;楊杰;;高性能聚芳硫醚砜分離膜制備與性能研究[A];2012年全國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研討會學術論文集(上冊)[C];2012年
7 喻維民;;天然氣凈化分離膜的統(tǒng)計檢驗[A];天然氣分離與液化技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0年
8 張慶磊;呂曉龍;劉娟娟;武春瑞;賈悅;王暄;陳華艷;高啟君;;聚偏氟乙烯血液分離膜的制備和透析性能評價[A];天津市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第三十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9 黃恒梅;王孝軍;楊彬;陳廣玲;楊杰;李光憲;;聚砜類分離膜的研究進展[A];第五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Ⅲ[C];2004年
10 張慶磊;呂曉龍;劉娟娟;武春瑞;賈悅;王暄;陳華艷;高啟君;;聚偏氟乙烯血液分離膜的制備和透析性能評價[A];天津市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第三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通訊員 王啟兵;國家特種分離膜工程技術中心獲準組建[N];科技日報;2011年
2 記者 張曄;國家特種分離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江蘇組建[N];科技日報;2012年
3 中國膜工業(yè)協(xié)會常務副秘書長 王繼文;分離膜產(chǎn)業(yè)亟待規(guī)范[N];中國化工報;2014年
4 華信;無機分離膜技術研究取得進展[N];中國化工報;2001年
5 張國華;全國分離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天津成立[N];中國質(zhì)量報;2008年
6 吳巧君;全國分離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津成立[N];天津日報;2008年
7 李曉巖;新工藝突破分離膜技術瓶頸[N];中國化工報;2002年
8 金雪華;紀念乙種分離膜制造技術啟動50周年大會召開[N];中國冶金報;2010年
9 汪偉;發(fā)展膜科技 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N];天津日報;2008年
10 ;“分離膜高效連續(xù)化生產(chǎn)技術研究”項目通過驗收[N];中國有色金屬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志文;高性能與高穩(wěn)定性致密陶瓷氫分離膜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2 朱云慶;臭氧催化功能陶瓷分離膜的制備及其水處理性能[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3 王振剛;基于聚丙烯腈的分離膜制備與酶固定化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4 代正偉;聚丙烯分離膜的親水化[D];浙江大學;2010年
5 聶富強;丙烯腈/馬來酸共聚物分離膜的制備及表面改性[D];浙江大學;2004年
6 譚明;神經(jīng)網(wǎng)絡優(yōu)化分離膜制備條件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7 張海民;功能性TiO_2納米結構分離膜及電極的制備、表征和性能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8 黃華;雙相復合氧分離膜的相轉(zhuǎn)化流延制備和性能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9 韓潤林;雜萘聯(lián)苯聚芳醚砜分離膜的制備及應用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10 沈江南;固載促進傳遞CO_2分離膜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詹華寶;高通量纖維素膜的制備及其油水分離性能的應用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6年
2 何文娟;強化CO_2分離膜選擇透過機制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3 馬子健;小分子胺和MOFs分別改性聚乙烯基胺制備高性能CO_2分離膜[D];天津大學;2014年
4 姜艷;高溫硅基陶瓷分離膜材料的制備與表征[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5年
5 吳佳佳;一種PVDF分離膜的研究[D];沈陽工業(yè)大學;2016年
6 鄧萍;CO_2優(yōu)先滲透復合分離膜的制備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7 ,
本文編號:104000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uagong/1040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