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管羽流對捆綁式運載火箭底部熱環(huán)境的影響研究
本文關鍵詞:噴管羽流對捆綁式運載火箭底部熱環(huán)境的影響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捆綁式運載火箭 羽流 溫度場 底部加熱 熱流密度 數值模擬
【摘要】:發(fā)動機羽流會因飛行器底部壓強較低而產生返流,對飛行器底部表面進行加熱。對于捆綁式運載火箭,芯級火箭發(fā)動機羽流與助推器發(fā)動機羽流之間存在強烈的交叉干擾,加上芯級火箭與助推器之間縫隙中自由來流的作用,火箭底部會形成復雜的流場,與單獨芯級火箭相比,具有更為復雜的溫度場分布。底部熱環(huán)境對底部設備的安全性至關重要,熱防護材料既要滿足高溫環(huán)境要求,又要盡可能減少結構重量和成本。火箭底部熱環(huán)境的地面試驗實施困難、成本巨大,隨著計算流體力學的不斷發(fā)展,以及計算機性能的不斷提高,數值模擬已經成為研究流場的一種有效手段。本文采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對火箭底部熱環(huán)境進行研究,主要考慮噴管壁面的熱傳導和噴管羽流的熱對流。研究了不同助推器個數、不同助推器與芯級間距離對底部熱環(huán)境的影響。結果表明,所研究的兩個變量都對助推器底部的溫度和熱流密度影響較大,而對芯級底部的影響較小。4個助推器時,底部熱流密度最大值都達到最大。助推器與芯級間距離增大,芯級底部和助推器外側底部熱流密度最大值先增大后減小,助推器內側底部熱流密度最大值則先減小后增大。研究了不同火箭飛行高度、不同火箭飛行速度、不同芯級工作壓強對底部熱環(huán)境的影響。結果表明,火箭飛行條件發(fā)生變化時,對助推器底部溫度和熱流密度的影響都大于對芯級底部的影響。飛行高度增大,火箭底部溫度升高,熱流密度減小。飛行速度增大,火箭底部徑向溫度變化幅度減小,溫度最大值先減小后增大,熱流密度最大值先增大后基本不變。芯級發(fā)動機工作壓強增大,芯級底部溫度最大值升高,助推器內側底部溫度最大值減小,助推器內側底部熱流密度最大值增大,變化幅度都逐漸減小。不穩(wěn)定燃燒引發(fā)了振蕩流場,對火箭底部整體影響很小,受影響最明顯的是助推器內側底部中間位置的溫度值。沿著軸線方向,從燃燒室頭部到噴管出口,軸線和壁面各點溫度壓強振蕩曲線都逐漸變平滑,響應時間延長,振蕩頻率與燃燒室入口壓強振頻一致。燃燒室軸線上壓強溫度振蕩幅值隨軸線的變化趨勢相同,而壁面各點兩者變化趨勢不同,壓強振蕩幅值均比溫度大一個數量級;橫坐標相同時,燃燒室軸線和壁面對應點的壓強振幅相差不大,而軸線溫度振幅是壁面溫度振幅的3倍以上。
【關鍵詞】:捆綁式運載火箭 羽流 溫度場 底部加熱 熱流密度 數值模擬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V475.1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緒論11-19
- 1.1 研究目的和意義11-13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13-18
- 1.2.1 火箭發(fā)動機羽流流場研究進展13-15
- 1.2.2 火箭底部加熱研究進展15-18
- 1.3 本文主要研究內容18-19
- 第2章 數值計算理論基礎19-26
- 2.1 熱力學計算19-22
- 2.1.1 控制方程的建立19-20
- 2.1.2 控制方程的求解20-21
- 2.1.3 本文熱力學計算結果21-22
- 2.2 流場計算22-25
- 2.2.1 控制方程的建立22-24
- 2.2.2 湍流模型的選取24-25
- 2.2.3 控制方程離散化25
- 2.3 本章小結25-26
- 第3章 火箭結構對火箭底部熱環(huán)境的影響26-47
- 3.1 模型建立26-29
- 3.1.1 幾何模型27-28
- 3.1.2 網格劃分28-29
- 3.1.3 邊界條件及參數選擇29
- 3.2 助推器個數對火箭底部熱環(huán)境的影響29-39
- 3.2.1 計算條件30
- 3.2.2 計算結果分析30-38
- 3.2.3 結論38-39
- 3.3 助推器與芯級間距離對火箭底部熱環(huán)境的影響39-46
- 3.3.1 計算條件39
- 3.3.2 計算結果分析39-45
- 3.3.3 結論45-46
- 3.4 本章小結46-47
- 第4章 火箭工作條件對火箭底部熱環(huán)境的影響47-72
- 4.1 飛行高度對火箭底部熱環(huán)境的影響47-55
- 4.1.1 計算條件47-48
- 4.1.2 計算結果分析48-54
- 4.1.3 結論54-55
- 4.2 飛行速度對火箭底部熱環(huán)境的影響55-63
- 4.2.1 計算條件55-56
- 4.2.2 計算結果分析56-62
- 4.2.3 結論62-63
- 4.3 芯級燃燒室工作壓強對火箭底部熱環(huán)境的影響63-71
- 4.3.1 計算條件63
- 4.3.2 計算結果分析63-70
- 4.3.3 結論70-71
- 4.4 本章小結71-72
- 第5章 發(fā)動機不穩(wěn)定工作對火箭底部熱環(huán)境的影響72-98
- 5.1 發(fā)動機不穩(wěn)定工作對推力的影響72-77
- 5.1.1 計算條件72-74
- 5.1.2 計算結果分析74-76
- 5.1.3 結論76-77
- 5.2 發(fā)動機穩(wěn)定工作時的流場特性77-83
- 5.2.1 計算條件77-78
- 5.2.2 計算結果分析78-83
- 5.2.3 結論83
- 5.3 發(fā)動機不穩(wěn)定工作時的流場特性83-96
- 5.3.1 火箭底部85-90
- 5.3.2 芯級燃燒室軸線90-92
- 5.3.3 芯級燃燒室壁面92-96
- 5.4 本章小結96-98
- 結論98-101
- 參考文獻101-106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與研究成果清單106-107
- 致謝10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孟顯;潘文霞;吳承康;;探針移動速度對等離子體射流熱流密度測量結果的影響[J];工程熱物理學報;2007年05期
2 劉俊峰;陳斌;王國祥;王躍社;;水射流冷卻過程中表面熱流密度的預測[J];工程熱物理學報;2010年01期
3 王濤;李飛行;;發(fā)動機外表面熱流密度分析及計算[J];硅谷;2010年23期
4 裴秉科;周亞素;何侃;張根祥;許麗潔;;熱流密度對垂直地埋管群周圍土壤溫度的影響[J];建筑熱能通風空調;2012年02期
5 劉桂芬,陳宏達,陳聰,杜海濤;燃燒火球熱流密度測量[J];測試技術學報;1994年S1期
6 Ф.Γ.Элъдаров;宋潔;;測量輻射熱流密度的標準裝置[J];國外計量;1980年06期
7 金仁喜,劉登瀛,華順芳,張正芳;超急速溫升沸騰熱流密度研究[J];工程熱物理學報;2001年S1期
8 白博峰,郭烈錦,陳學俊;熱流密度對汽水兩相流壓力波動特性的影響[J];核動力工程;2001年01期
9 吳洪潭;崔志尚;許祝安;;一種基于反問題算法的管道壁面熱流密度測量技術[J];計量學報;2007年03期
10 謝舜韶;白崇功;;多面系統(tǒng)的輻射傳熱——凈熱流密度方程組法[J];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9條
1 楊蓉;黃輝;張?zhí)?莊嶸;;單管熱流密度淺析[A];制冷空調新技術進展——第三屆制冷空調新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趙增武;胡強;張亞竹;趙立峰;張孟昀;李云強;劉浩鵬;;連鑄二冷呈角度氣霧冷卻過程導熱反問題分析[A];第十七屆(2013年)全國冶金反應工程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C];2013年
3 張會寧;張一平;周躍;彭貴芬;;城市建筑物外表面對其近旁大氣間的熱量傳遞研究[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氣候變化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4 宋文吉;肖睿;黃沖;馮自平;;定熱流密度條件下的包絡化合物漿管內湍流融化過程模擬[A];第九屆海峽兩岸制冷空調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5 張春明;陳文奎;羅行;馬虎根;;噴霧碰壁蒸發(fā)的實驗[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業(yè)節(jié)能技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6 程長征;程香;牛忠榮;薛偉偉;;切口尖端奇異熱流密度場邊界元法分析[A];中國力學大會——2013論文摘要集[C];2013年
7 程常桂;帥靜;廖廣府;馬國軍;余樂;;方坯結晶器角部弧形區(qū)熱流密度測定[A];第十二屆冶金反應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8 胡莉敏;王繼寶;金鵬;;澳斯麥特銅熔煉爐用耐火材料的選擇[A];第九屆全國有色金屬工業(yè)冶煉煙氣治理專利技術推廣及三廢無害化處置研發(fā)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9 張根p,
本文編號:74448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angkongsky/744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