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集海堤開口后廈門灣潮流特征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7-05 12:26
為分析廈門海域生態(tài)修復工程高集海堤開口后廈門灣的潮汐動力特征,在廈門灣重要特征位置布設6個潮位站、3個海流站,選取2016年5月的潮位及海流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現狀下廈門灣的潮流特征。分析表明:高集海堤開口后,廈門灣仍為正規(guī)半日潮區(qū),東、西海域實現貫通,東海域漲潮流延伸進入西海域,東、西海域兩股潮波在高集海堤西南側匯合,潮差從灣口向灣頂遞增,在高集海堤西南側達到最大,灣頂平均潮差為442cm。位于東、西海域口門斷面潮流呈往復流,東海域最大流速為84.6cm/s,西海域最大流速為115.6cm/s。由于地形的影響,海堤開口處的潮流為旋轉流性質,附近最大流速可達143.0cm/s。
【文章來源】:海洋湖沼通報. 2020,(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9 頁
【部分圖文】:
測站分布圖
外海潮波進入廈門海域的傳播特征,共識是分為東、西兩股[10-13]。據統(tǒng)計,廈門港多年平均潮差為402cm,多年最大潮差688cm,最小潮差99cm,多年平均高潮位567cm,多年平均低潮位169cm。此外,廈門站平均漲潮歷時6h18min,平均落潮歷6 h7min。廈門港的潮汐形態(tài)系數為0.34,屬于正規(guī)半日潮。調和常數M2分潮振幅為182.4cm[14]。圖2為觀測期間高崎漁港的潮位變化過程曲線。2.1 潮位特征值
M1、M2站月平均漲、落潮歷時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高集海堤對廈門東西海域環(huán)境影響綜合評價[J]. 傅素勤,戴桂香. 福建水產. 2013(01)
[2]廈門高集海堤開口改造工程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試驗研究[J]. 佘小建,徐嘯. 臺灣海峽. 2012(04)
[3]圍(填)海工程對廈門灣潮流動力累積影響的初步研究[J]. 陸榮華,于東生,楊金艷,顧靜媛. 臺灣海峽. 2011(02)
[4]廈門海域二維潮流數值計算[J]. 林翩然,溫生輝,湯軍健. 臺灣海峽. 2008(04)
[5]九龍江口-廈門灣三維潮流數值模擬[J]. 駱智斌,潘偉然,張國榮,馬騰,王君. 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6)
[6]海洋工程對海域水動力影響評估——數值模型解決方案[J]. 江毓武,方秦華,張珞平. 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S1)
[7]擴大廈門高集海堤過水斷面不容延緩[J]. 莊世堅. 福建環(huán)境. 2000(02)
[8]筑堤圍海對廈門西海域航道和水產養(yǎng)殖的影響[J]. 杜琦. 福建水產. 1992(02)
[9]廈門港灣海流分布特征[J]. 曾剛. 臺灣海峽. 1987(01)
[10]廈門灣潮、余流及其對泥沙、污染物質遷移的影響[J]. 陳金泉,傅子瑯,何發(fā)祥,柯雪惠,劉敏士,尤清美. 臺灣海峽. 1985(01)
本文編號:3266070
【文章來源】:海洋湖沼通報. 2020,(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9 頁
【部分圖文】:
測站分布圖
外海潮波進入廈門海域的傳播特征,共識是分為東、西兩股[10-13]。據統(tǒng)計,廈門港多年平均潮差為402cm,多年最大潮差688cm,最小潮差99cm,多年平均高潮位567cm,多年平均低潮位169cm。此外,廈門站平均漲潮歷時6h18min,平均落潮歷6 h7min。廈門港的潮汐形態(tài)系數為0.34,屬于正規(guī)半日潮。調和常數M2分潮振幅為182.4cm[14]。圖2為觀測期間高崎漁港的潮位變化過程曲線。2.1 潮位特征值
M1、M2站月平均漲、落潮歷時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高集海堤對廈門東西海域環(huán)境影響綜合評價[J]. 傅素勤,戴桂香. 福建水產. 2013(01)
[2]廈門高集海堤開口改造工程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試驗研究[J]. 佘小建,徐嘯. 臺灣海峽. 2012(04)
[3]圍(填)海工程對廈門灣潮流動力累積影響的初步研究[J]. 陸榮華,于東生,楊金艷,顧靜媛. 臺灣海峽. 2011(02)
[4]廈門海域二維潮流數值計算[J]. 林翩然,溫生輝,湯軍健. 臺灣海峽. 2008(04)
[5]九龍江口-廈門灣三維潮流數值模擬[J]. 駱智斌,潘偉然,張國榮,馬騰,王君. 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6)
[6]海洋工程對海域水動力影響評估——數值模型解決方案[J]. 江毓武,方秦華,張珞平. 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S1)
[7]擴大廈門高集海堤過水斷面不容延緩[J]. 莊世堅. 福建環(huán)境. 2000(02)
[8]筑堤圍海對廈門西海域航道和水產養(yǎng)殖的影響[J]. 杜琦. 福建水產. 1992(02)
[9]廈門港灣海流分布特征[J]. 曾剛. 臺灣海峽. 1987(01)
[10]廈門灣潮、余流及其對泥沙、污染物質遷移的影響[J]. 陳金泉,傅子瑯,何發(fā)祥,柯雪惠,劉敏士,尤清美. 臺灣海峽. 1985(01)
本文編號:326607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326607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