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溢油回收人工水母模型設計及其特征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5-10 09:17
本項目來源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No.50379024)和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資助項目(滬教科2002-44),并且對已研究的人工水母的結構申請了專利:仿生型海上浮油回收裝置(申請專利號為200520040224.1)。 本項目為研究和開發(fā)海上溢油處理設備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在海上溢油問題受到越來越高重視的今天,該課題的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 本文的研究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方面主要是根據仿生機械學的原理,提出了“人工水母”的概念——人工水母就是仿造天然水母設計出的機械裝置,然后根據現(xiàn)有的溢油回收原理,研究出人工水母回收溢油的基本原理,并結合機械設計方面的知識,研究設計出人工水母模型的基本結構,最后通過PROE軟件對人工水母進行建模,為本文提供了人工水母的3D渲染效果圖;第二方面主要對設計出的人工水母模型進行穩(wěn)性分析和漩渦特征的分析。 本課題的創(chuàng)新點就在于將仿生機械學的原理應用到設計海上溢油回收裝置中,仿照天然水母的外部形態(tài)和內部結構原理設計出了用于溢油回收的人工水母模型。
【文章來源】:上海海事大學上海市
【文章頁數(shù)】:8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引言
1.2 回收溢油領域的國內外現(xiàn)狀
1.2.1 在物理法回收溢油方面的研究概述
1.2.2 在生物法回收溢油方面的研究概述
1.3 論文選題依據以及內容安排
第2章 人工水母模型的原理設計
2.1 人工水母概念的提出
2.1.1 天然水母的簡介
2.1.2 仿生機械學
2.1.3 人工水母的概念
2.2 人工水母模型的設計要求
2.3 人工水母模型的原理設計
2.3.1 收油機原理
2.3.2 人工水母的基本原理
第3章 人工水母模型的結構設計
3.1 人工水母模型的材料選擇
3.1.1 人工水母的服役條件
3.1.2 材料的選擇
3.2 電動機的選用
3.3 中心旋轉軸
3.4 其他
3.5 人工水母模型的效果圖
第4章 人工水母模型的特征分析
4.1 靜止人工水母模型的特征分析
4.1.1 相關計算參數(shù)
4.1.2 管道浮體
4.1.3 人工水母模型的穩(wěn)性分析
4.2 人工水母模型的漩渦特征分析
4.2.1 漩渦的簡介
4.2.2 人工水母模型中的漩渦
第5章 總結和展望
5.1 全文總結
5.2 工作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一 仿生型海上浮油回收裝置專利申請書
附錄二 電動機的選用
附錄三 聯(lián)軸器的選用
附錄四 軸的結構設計
附錄五 人工水母模型結構設計中的相關計算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關于兩國在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qū)和大陸架的劃界協(xié)定[J].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 2004(05)
[2]2003年國際溢油會議論文簡介[J]. 浦寶康. 交通環(huán)保. 2004(01)
[3]海上溢油應急反應模擬訓練系統(tǒng)的設計[J]. 劉彥呈,殷佩海,林建國,張靜.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 2002(01)
[4]海上溢油應急反應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開發(fā)[J]. 劉彥呈,袁士春,林建國,任福安,殷佩海.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 2001(02)
[5]膨脹石墨用于溢油污染治理[J]. 任京成,董風之,沈萬慈. 礦產綜合利用. 2001(02)
[6]海上溢油的回收及處理[J]. 林建,朱躍姿,蔡俊清,鐘新華. 福建能源開發(fā)與節(jié)約. 2001(01)
本文編號:3179112
【文章來源】:上海海事大學上海市
【文章頁數(shù)】:8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引言
1.2 回收溢油領域的國內外現(xiàn)狀
1.2.1 在物理法回收溢油方面的研究概述
1.2.2 在生物法回收溢油方面的研究概述
1.3 論文選題依據以及內容安排
第2章 人工水母模型的原理設計
2.1 人工水母概念的提出
2.1.1 天然水母的簡介
2.1.2 仿生機械學
2.1.3 人工水母的概念
2.2 人工水母模型的設計要求
2.3 人工水母模型的原理設計
2.3.1 收油機原理
2.3.2 人工水母的基本原理
第3章 人工水母模型的結構設計
3.1 人工水母模型的材料選擇
3.1.1 人工水母的服役條件
3.1.2 材料的選擇
3.2 電動機的選用
3.3 中心旋轉軸
3.4 其他
3.5 人工水母模型的效果圖
第4章 人工水母模型的特征分析
4.1 靜止人工水母模型的特征分析
4.1.1 相關計算參數(shù)
4.1.2 管道浮體
4.1.3 人工水母模型的穩(wěn)性分析
4.2 人工水母模型的漩渦特征分析
4.2.1 漩渦的簡介
4.2.2 人工水母模型中的漩渦
第5章 總結和展望
5.1 全文總結
5.2 工作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一 仿生型海上浮油回收裝置專利申請書
附錄二 電動機的選用
附錄三 聯(lián)軸器的選用
附錄四 軸的結構設計
附錄五 人工水母模型結構設計中的相關計算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關于兩國在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qū)和大陸架的劃界協(xié)定[J].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 2004(05)
[2]2003年國際溢油會議論文簡介[J]. 浦寶康. 交通環(huán)保. 2004(01)
[3]海上溢油應急反應模擬訓練系統(tǒng)的設計[J]. 劉彥呈,殷佩海,林建國,張靜.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 2002(01)
[4]海上溢油應急反應地理信息系統(tǒng)的開發(fā)[J]. 劉彥呈,袁士春,林建國,任福安,殷佩海.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 2001(02)
[5]膨脹石墨用于溢油污染治理[J]. 任京成,董風之,沈萬慈. 礦產綜合利用. 2001(02)
[6]海上溢油的回收及處理[J]. 林建,朱躍姿,蔡俊清,鐘新華. 福建能源開發(fā)與節(jié)約. 2001(01)
本文編號:317911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317911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